李紅勃法學博士、外交學院法律系講師、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2007,我喜歡的一本書:
■《毀約:哈佛法學院親歷記》
良心不安是一種美德
李紅勃
卡倫伯格在入學哈佛法學院的時候就決定要寫一本書,忠實地記錄下自己在哈佛法學院生活的點點滴滴。《毀約》這本書就是卡倫伯格哈佛法學院讀書的回憶錄,他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哈佛法學院學生的成長經歷,他們如何從滿懷濟世救民理想的學生,在知名法學學府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漸懷疑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而向金錢與權力不斷靠攏,最終走上了服務權貴的職業道路。
“一九八六到八九年間,我在哈佛法學院念書。我原先的志愿是服務公共利益,但是三年后,我和大多數的同學一樣,跑到大型商務律師事務所去執業,那是個名利雙收、具有挑戰性,而且永不知足的職場生涯�!�
“你可以責怪這些人違背了自己的良知,他們當初之所以研讀法律,為的不是金錢,而是想做好事。你也可以責怪哈佛法學院違背了教育的承諾,也就是刻在法學院建筑物墻壁上的主張:法律是為正義而設置的。然后營造出偽善的氣氛。但是不管誰該為這現狀負責,悲哀的事實是,每當充滿理想的法學院學生最后變成為虎作倀的冷酷律師時,他也就撕毀了社會與法律所訂立的契約�!�
為什么那么多學生為了實現自由平等的社會理想而進入法學院,但是三年之后卻在社會上為那些既得利益者辯護?為什么入校時學生談論的是如何以法律去澄清天下,但在畢業時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反對改革的大型律師事務所?這正是哈佛法學院最荒誕的現象,也是卡倫伯格想要揭露和批判的問題。
《毀約》這本書并非是對律師職業的批判,毋寧是對自以為是的現代法學教育的控訴。“哈佛出產最慧黠的法學生,卻稱不上是知識分子”,這種決絕甚至刻薄的對哈佛法學院的譏諷,對沉浸在法學大發展迷思中的中國法律教育,或許也會引發啟迪和反省。盡管法學院的畢業生逃離公共利益及貧弱者服務并非僅僅只是法學教育的問題,它更主要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推卸我們為人師者的最起碼的教導責任。
每個學期末,在我的法理學課程結束的時候,我會把《毀約》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學生,作為對他們未來法律職業生涯的一種別樣的叮囑�?▊惒裨跁兄v到:“良心不安是一種美德。”我對學生說:從法學院畢業的時候,你們這幫家伙要牢牢記住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