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1-9-02 14:24:17 中國汽車報
一、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經歷三個重要階段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在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指導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從農業國轉向建設工業化國家(1949~1978年)。“一五”期間,國家將建設“一汽”列為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開啟中國從純粹農業國轉向建設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進程。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向現代化工業國家轉變(1978~2020年)。1994年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中國汽車產業向現代化工業國家發展的戰略定位,經過10年奠定起工業化體系的框架和持續發展的基礎。2004年版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確定了建設現代化工業制造大國的戰略定位,推動中國形成全球惟一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
如今我國正邁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二、新發展格局下汽車產業承擔多項戰略任務
中國汽車產業在緊跟國家“雙循環”戰略部署、努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奮斗中,要承擔起國家賦予的各項戰略任務。
1.支柱產業的再次定位
202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促進汽車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恢復發展,穩住經濟基本盤。汽車作為“支柱產業”的作用再次被提及,并提高到“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高度。實踐證明,作為支柱產業,中國汽車產業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圓滿完成了“穩住經濟基本盤”的艱巨任務。
2.制造強國的主力軍作用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指明了國家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發展新格局。在“第八章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明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汽車產業作為制造產業的排頭兵,必須發揮建設制造強國主力軍的作用。
3.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十四五”規劃“第九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提出兩個概念:一是再次強調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體系新支柱”;二是提出“前瞻性謀劃未來產業”的新概念,包括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信息化、智能化的汽車是體現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的重要載體。
4.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在“十四五”規劃“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明確,要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為: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中國汽車產業的重大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制造+服務”相結合,在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進程中,汽車產業正朝著提高產業創新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增強全產業鏈優勢等方面奮勇搏擊,并已開始顯現成效。
5.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踐行平臺
“十四五”規劃“第十一章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中提出:加快5G網絡規模化部署,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包括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汽車產業是網絡技術、大交通系統、非化石能源領域中,最長期、最穩定的用戶和先進技術革命成果的檢驗平臺。
6.舉國體制創新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規劃明確,要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此外還提出要整合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筆者認為,汽車產業是推行舉國體制創新的重要抓手,是最有可能早見成效、大規模應用和大獲效益的產業。
7.產業安全是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
“十四五”規劃全文中“安全”兩字共出現整整180次,其中第十五篇的4章專講安全問題。在《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梢哉f,汽車產業承擔著集工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于一身的重要使命。
8.新時期產業政策體現新思維
“十四五”規劃中關于產業政策的新思維至少包括3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產業政策轉型。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支持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二是持續要素流動,拓展制度型開放。規劃提出,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同時明確了制度開放的范圍,提出要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三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是更高水平開放的基本手段。
三、產業政策引導“三化”協同發展
當前,要以產業政策落實國家戰略任務,推動新市場、新能源、信息化和智能化協同發展。
1.引導市場新需求下供給方式的調整
這主要體現在新車市場、二手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市場供給側的各個方面。
首先是新車市場。從新車市場結構的演變看,早在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規模就開始進入以中低速增長為主的發展階段,表現為從首次購車為主轉向增換購為主的趨勢,進入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的過渡期。
其次是二手車對車市的貢獻度顯著提升。在新車對市場規模貢獻率逐步減少的同時,二手車的增量持續擴大。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近年來二手車交易量約為每年800多萬輛。市場保有量的增量中,新車與二手車的銷量比為2.5∶1。二手車的市場增量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態勢。如果將二手車保有量的增量計入,全國汽車保有量的總增量可達3000多萬輛。
三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穩步發展。當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市場化的加速發展階段!缎履茉雌嚠a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對汽車產業發展的定位表述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如果說網聯化、智能化可以依賴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的產業鏈新生態系統推動發展的話,那么完成電動化指標則必須以傳統汽車企業為主。相比之下,電動化的任務更加迫切,已成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2.引導能源結構變革下的電動化新趨勢
自國家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的時間表后,汽車電動化的形勢更加清晰,也更加緊迫。推動電動化、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能源領域和產業領域共同努力。
首先是在能源供給與消費方面,體現能源總量對汽車市場支撐力的邊界條件至少有4個。一是保證能源供給的總量。從汽車市場分析,預計到2035年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會從現在的180輛增至超過300輛的水平,屆時能源的供給總量要支撐住汽車市場發展的總體需求。二是保證非化石能源的供給。“十四五”規劃提出,至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三是實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電、光伏發電的生產、儲存、入網的智能化分布式網絡的具體方案。四是減少煤炭、油氣直接消費的具體路徑。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條件均有望實現。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辛保安前不久表示,關于非化石能源發電,國家已有相應規劃。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約5.3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預計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規模將超過煤電,成為裝機主體;到2060年前,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有望超過50%,成為電量主體。他還表示,國家電網將責無旁貸地接納分布式新能源。
其次是在汽車產業安全與發展目標方面,邊界條件至少有三個。一是要以國家目標確定產業“雙碳”目標。我國提出了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于2028年左右先于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提出汽車行業要跑贏國家目標,提前10年,即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28/50”目標,任務異常艱巨。二是近期目標必須確保遠期目標的實現。根據“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別降低13.5%、18%。汽車產業的目標只有比國家目標更加嚴格,盡快制定近期碳達峰的指標,才能與產業2050年左右碳中和的遠期目標有效連接。三是要以汽車的保有量支撐碳達峰指標。由于汽車市場仍在擴張,汽車保有量還將持續增長,在這種形勢下要實現產業的“28/50”目標,在政策上應體現對市場和產業的引導及協調的責任;厘清能源產業和汽車產業各自的任務;落實確保非傳統能源汽車保有量增量的指標;提出傳統能源汽車提前退出市場的情景預案;測算出由此形成的社會成本和政策成本的預期,以及國家、社會及消費者分攤的方案。
總之,要依據“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的主旋律,錨定“雙碳”總目標,以全新的政策體系,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確保安全”等方面齊頭并進。
3.在信息化、智能化引導下推動產業升級
信息化、智能化汽車正在經歷從原始創新到原理實現的過程,雖然工業化、產業化過程異常艱辛,但已顯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已為智能汽車的發展指明方向。我國發展智能汽車有一定的戰略優勢,具體表現在:中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制度優勢;汽車產業體系完整,發展基礎扎實;互聯網、信息通信等領域以及路網規模、5G通信、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基礎設施保障有力;汽車市場需求前景廣闊。
筆者認為在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面,還需特別注重以下4個問題:一是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模式是車路協同,發展模式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優勢,同時也要研究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提高體制機制上的應對能力。二是評價方式要守住“底線”。信息化、智能化底層核心數據的原始基礎一定得是中國的,同時要保持監管的權力和能力。三是明確當前的重頭戲不是L4級智能汽車。從中國“車上+車下”的技術路線考慮,智能汽車必須依托智能交通、智能社會共同成長,尤其在一般道路上推廣L4及以上車型不是當前重點。四是法律法規體系要再創新。目前的法律法規體系尚無法判定L4、L5級別智能汽車的法律責任。建議在特定試驗區域內,探索對相應法律系統及體制、機制、規章、制度、條例的再造,進行大膽嘗試。
中國汽車產業為推動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功不可沒,為國家擔負的戰略任務光榮艱巨,在國家新發展格局的產業政策指引下,定能實現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升級的歷史使命。
日期:2021-9-02 14:24:17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