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lib.com 2024-10-17 8:30:09 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雙11”網購促銷活動受到公眾關注,不少消費者養成了“買前看‘第三方測評’”的消費習慣。
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及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組織或個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試、體驗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分析調研數據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設計、成分、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并將結果通過自媒體以圖文、視頻或直播的形式發布推廣。“第三方測評”可以為消費者購物提供參考,也可能“跑偏”“變味”,誤導消費者。
為幫助廣大消費者理性看待互聯網促銷活動和商品測評類營銷信息,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
面對各種網店、商品和優惠措施,消費者有必要貨比三家、綜合考察之后再作決策。針對某些主播、博主推出的各類“測評紅黑榜”“必備好物清單”“避雷清單”等,應當多平臺、多渠道比較,客觀理性看待測評內容;針對“第三方測評”主播、博主提供的引流優惠信息,特別是具有強烈情緒和引導性質的標題、口號時,消費者更應保持清醒,聚焦真實需要。
不少“第三方測評”賬號本身就經不起測評,不同博主對于同一款商品可能有不同的評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結論,同一博主在不同時期測評同類型相關產品時也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還有一些“第三方測評”賬號發布的信息并非原創,可信度和科學性有待商榷。大量“第三方測評”賬號背后,許多是不能承擔責任的自然人,讓輕信測評的消費者在情感上受挫,在消費維權上面臨難題。因此,消費者在瀏覽相關測評信息時,對于評論吐槽意見較多、帶貨推銷傾向明顯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時搜索查證、自覺遠離;針對偷換測評概念、測評結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誤導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可保留證據向相關互聯網平臺和有關部門進行投訴舉報,維護權益。
一些“第三方測評”賬號披露的測評過程全靠主觀評價,缺乏科學的方法,無法提供可信的憑證;一些博主、主播的點評話術充斥著“必入”“智商稅”“錯過等一年”等詞句,不僅誤導消費者,有些還涉嫌不正當競爭或商業詆毀。因此,消費者要留意查驗有關測評項目是否合理,測評信息或數據來源標注是否清晰,相關結論有無常識性錯誤或邏輯謬誤,還可以翻閱查驗該賬號往期內容、網友評論留言,綜合比較信息的真實性。
另外,中消協建議有關網購平臺和互聯網內容平臺切實筑牢平臺監管、服務規則,壓實平臺內有關經營者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檢驗檢測報告適用和查驗規則,幫助公眾更加方便、快捷、精準識別各類消費信息和營銷內容。
日期:2024-10-17 8:30:09 | 關閉 |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