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国产成人精品三区-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1. 【頒布時間】2013-1-25
    2. 【標題】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3. 【發文號】
    4. 【失效時間】
    5. 【頒布單位】環境保護部
    6. 【法規來源】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301/t20130130_245753.htm

    7. 【法規全文】

     

    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環境保護部


    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關于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環發[2013]1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派出機構、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我部組織編制了《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附件: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
    http://www.mep.gov.cn/gkml/hbb/bwj/201301/W020130130527978232875.pdf
      

      環境保護部

      2013年1月25日





    附件


    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


    2013 年 1 月


    目 錄

    一、面臨的形勢……………………………………………………………………………5
    (一)“十一五”以來工作進展……………………………………………………… 5
    (二)主要問題…………………………………………………………………………9
    (三)挑戰與機遇………………………………………………………………………11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12
    (一)指導思想…………………………………………………………………………12
    (二)基本原則…………………………………………………………………………12
    (三)規劃目標…………………………………………………………………………13
    三、主要任務………………………………………………………………………………13
    (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13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16
    (三)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18
    (四)強化國家及區域生態功能保護…………………………………………………19
    四、重點工程………………………………………………………………………………22
    五、保障措施………………………………………………………………………………23
    (一)完善法規制度……………………………………………………………………23
    (二)推動部門協調聯動………………………………………………………………24
    (三)完善生態保護政策………………………………………………………………24
    (四)加大生態保護投入………………………………………………………………25
    (五)加強科技支撐……………………………………………………………………25
    (六)促進公共參與……………………………………………………………………25
    附表 “十二五”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27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 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 作的意見》,加強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 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制定本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以來工作進展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將維護國家生態 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十一五”以來,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綜合治理措施,持續加大 生態保護力度,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 化態勢趨緩,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呈現改善的勢頭。
    1.區域生態功能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國主體功能區規 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綱要》 和《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先后頒布實施,加強國家重點 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成為我國生態保護的戰略任務,甘南黃河水 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了綜合治理。自然生態系 統保護與恢復力度不斷加大,各類生態系統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 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反饋研究工作全面鋪開。
       資源開發的生態監管不斷加強。國務院頒布實施《規劃環境影 響評價條例》,相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做好全面整頓和規范礦 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的通知》、《關于防范尾礦庫垮塌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的通知》和《全國生態旅游發展綱要》等重要文件,加強了礦 產資源和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監管。
       生態補償政策實踐取得積極進展。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關于 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積極參與和推動生態補償立 法。財政部印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 2010 年, 對 451 個縣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浙江、寧夏、海 南、江西等多個省(區)開展省域內的生態補償政策實踐探索。跨 省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于 2010 年底啟動。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全面啟動。逐步開展全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 價工作,以及太湖、巢湖、滇池及三峽庫區的藻類水華監測工作。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工作、河流健康評價體 系研究工作以及汶川災后和玉樹震后的生態環境評估、保護和恢復 工作先后開展。
    2.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推進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 護國家委員會,完善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和生 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發布實施《全國生物物種資源 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 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功開展 2010 國際生物 多樣性年中國活動。
       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部聯合相關部門 開展了全國重點生物物種資源調查,完成了相關物種編目和調查報告,指導 31 個省(區、市)開展生物多樣性評價,生物多樣性科研 和監測能力得到提升。
       生物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協作機制, 開展外來物種調查和治理除害工作,對黃頂菊、薇甘菊、福壽螺、 紫莖澤蘭等 22 種具有重大危害的農業外來入侵種進行了全面普查。 聯合中科院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在重點地區開展 重點轉基因作物環境釋放及其潛在危害的監測調查,聯合國家質檢 總局制定《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管理辦法》、《環保用 微生物菌劑檢測規程》等。
       國際合作與交流取得成效。積極履行國際公約,提交了多次履 約報告,順利履行了有關國際公約的各項規定義務。積極參與國際 談判和相關規則制定,開展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ECBP)等一系 列合作項目,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在保護政策和技術 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3.自然保護區管理顯著加強
       自然保護區的布局體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間,新建各類自 然保護區 192 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6 處。到 2010 年底,我 國已經建立 2588 個自然保護區(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為 149.4 萬平方公里,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 14.9%,其中,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 319 個,面積約 93 萬平方公里。已初步建立了 布局較為合理、類型較為齊全的自然保護區體系,85%的陸地生態 系統類型、40%的天然濕地、85%的野生動物種群、65%的野生植物群落,以及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自然遺 跡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保護。
       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 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環境保護部制定實施了 《關于加強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的通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范 化建設和管理導則(試行)》等管理規章和技術規范。健全了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評審工作機制。強化涉及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管,嚴 格自然保護區項目準入,組織開展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聯合執法 檢查和管理評估。
    4.生態示范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示范建設蓬勃發展,全國已形成生態示范區、生態建設示 范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三個梯次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體 系,三個階段既相互聯系,又循序漸進,標準逐級提高。“十一五” 以來,分四批命名了 362 個生態示范區。15 個省(區、市)開展了 生態省(區、市)建設,1000 多個縣(市)開展了生態縣(市)建 設,38 個地區獲得國家生態縣(市、區)命名,15 個園區獲得國家 生態工業示范園命名。53 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開展了生態文明建設 目標模式、推進機制方面的探索。
       生態示范建設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生態 建設示范區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關 于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及《國 家生態建設示范區管理規程》和《國家生態市、生態縣(市、區)技術資料審核規范》,修訂了《生態省(市、縣)建設指標》,開展 了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
    (二)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惡 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1.部分區域重要生態功能不斷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些地區不合理開發活動,導致部分重要生 態功能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干涸,水土流失、荒漠化和草 原退化嚴重,部分區域生態功能仍在退化。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 積達 356 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高達 45 億噸。2009 年,全國 荒漠化土地總面積 262.4 萬平方公里。全國約 90%的天然草地存在不 同程度的退化。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將嚴重影響 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
    2.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
       我國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 15%—20%,裸子植物和蘭科植物 高達 40%以上;野生動物瀕危程度不斷加劇,233 種脊椎動物面臨滅 絕,約 44%的野生動物呈數量下降趨勢。遺傳資源不斷喪失和流失, 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 失嚴重,一些地方傳統和稀有品種資源喪失。外來入侵物種嚴重威 脅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初步查明我國有外來入侵物種 500 種左右, 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 1200 億元。
    自然保護區空間布局和結構不盡合理,部分地區自然保護區覆蓋不足,部分自然保護區存在面積、范圍、功能分區等不合理現象。 開發建設活動對自然保護區的壓力加大,部分自然保護區被非法侵 占。部分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原住民較多,對自然保護區的 保護效果造成影響。
    3.生態保護監管能力薄弱
       生態環境統一監管能力有待提高。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規范體系尚需完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不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機制還需建立健全, 區域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矛盾仍較為突出。
       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滯后。人員隊伍、技術力量薄弱,生態監測 技術體系與評價方法、規范標準建設落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生態監測和評估體系滯后, 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亟待加強。
       生態保護投入嚴重不足,生態保護日常的監督、管理和運行維 護費用尚未落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設施設 備建設滯后。生態補償機制尚需完善。
    4.生態示范建設水平有待提升
       一些地方的生態示范建設認識不足,創建工作對各領域的協調 發展統籌不夠,需更加緊密地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兩型”社會建設 相結合。部分地區生態保護的意識和認識亟需提高。生態功能綜合 保護和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的理念尚需進一步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大 局。生態建設示范區管理尚需進一步完善。
    (三)挑戰與機遇
       未來五年,我國傳統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快速徹底扭轉。 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口增加,資源能源消耗和人為活動干擾對生態環 境的壓力將不斷加大,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匹 配、不協調的矛盾依然突出,產業轉移和資源開發對部分生態脆弱 地區可能產生新的生態破壞。人民群眾對生態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 同時,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影響愈發明顯,生態系統更加脆弱, 進一步影響了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國際履 約壓力不斷加大,關于增加我國環境保護國際責任的呼聲日益增強, 履行國際公約的任務將愈發艱巨。
       在存在不足和壓力的同時,我國生態保護工作也面臨著重大的 歷史機遇。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十八大把生 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 二五”規劃》、國家第七次環保大會等重要文件、會議確立了保護生 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促進經濟發 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總體思路,為生態保護服務經濟社 會發展大局以及將生態環境監管貫穿于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全過 程和各領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維護國 家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以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和環境準 入為手段,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 護優先區的保護和管理,保護和恢復區域主要生態功能,嚴格監管 資源開發活動和生態環境準入,預防人為活動導致新的生態破壞, 深化生態示范建設,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 基礎。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加強生態環境監管,以生態環境承載力 為基礎,規范各類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活動,防止造成新的人為生 態破壞和生物安全問題。同時,要堅持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并 重,使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與建設工程長期發揮作用。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 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規劃相銜 接,統籌考慮近遠期、城鄉間的生態保護需要,突出抓好國家重點 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建設、管理、 評估等重點問題。
       統一監管,各司其職。充分發揮環保部門在生態保護統一監管 的職能,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和銜接,推動相關部門各負其責、 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府相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定 法規標準、保障投入、提高能力,加強重要領域與重點區域的生態 保護和監管。建立健全政策和機制,鼓勵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生態 環境保護。
    (三)規劃目標
       到 2015 年,生態環境監管水平明顯提高,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 下降趨勢得到遏制,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示 范建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取得成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 區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扭轉。
       具體工作目標包括:初步建立起以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估為 核心的生態監管體系;完成 25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動態評估, 初步建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政策和標準體 系;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比例穩定在 15%左右;90% 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保護,80%以上的就地 保護能力不足、野外現存種群量極小的受威脅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建成生態縣(市、區)不少于 50 個,生態市不少于 10 個,力爭個 別地區基本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要求,2-3 個跨行政區域建 成協同高效的生態文明聯動機制,1-2 個行業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 設示范標準;建設 50 家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 區。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
    1.深化生態建設示范區建設和管理
       通過生態省、市、縣、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夯實生態文明的建設 基礎,以生態市、縣、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動區域生態環境、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良性互動。按照四個“80%”的體系要求1,做好 生態示范建設的細胞工程。
       加強分類指導,實行分級管理,推動不同地區有重點地開展生態 省、市、縣、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作。東部發達地區以及工作開展較 早的地區繼續深化各項工作,加大創建力度。中西部地區以及建設工 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地區加強創建工作的組織和協調,編制并實施生 態市、縣建設規劃,建立工作機制,推動創建工作取得實效。省級和 市級環保部門加強對生態市、縣、鄉鎮、村以及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工 作的指導、管理和評估。加強對已獲命名生態建設示范區的監督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示范區動態管理和獎懲機制。
    2.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擴大生態 文明建設試點范圍,已經建成生態市、縣的地區,自動成為國家生 態文明建設試點;豐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類型,逐步開展跨行政區 和行業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形成行政區、跨區域、多行業相結合的 多層次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體系。
    頒布實施生態文明示范區指標體系。試點地區要科學編制生態
      1生態省應有 80%的市達到生態市的建設標準,生態市應有 80%的縣達到生態縣的建設標準, 生態縣應有 80%的鄉鎮達到生態鄉鎮的建設標準;生態鄉鎮應有 80%的行政村達到生態村的建設 標準。
    文明建設規劃,要建立規劃實施的定期監督檢查制度,嚴格規劃建 設目標與任務的責任考核,保障建設任務如期完成。 引導典型區域生態文明聯動建設試點。在環太湖地區以及長沙 大河西先導區開展跨行政區協調聯動的生態文明建設,并逐步擴大 試點區域。探索跨行政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機制,支持區域聯合 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建立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統籌區域產業 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統一開展規劃環評,促進區域產業互補和錯 位發展。建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推動區域生態環保基礎 設施的共建共享和優勢互補。探索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環 境一體化監管體系和環境信息共享機制。
       啟動重點行業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推動生態文明生產方式的形 成。研究制定煤炭、建筑、旅游等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標準,建 立與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工作機制。 推動建設行業生態文明示范基地、生態文明技術中心和生態文明推 廣中心,開展相關技術、產品、管理的交流以及推廣應用。對旅游 業、服務業等重點行業推廣節水節能低污染或無污染技術及產品, 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開展生態文明水平評估
       研究制定生態文明水平評估辦法,逐步在全國范圍開展省級生 態文明水平評估,動態反映一定時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 副省級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在全國統一評估體系的基礎上,推動 各省(區、市)深化、細化地方生態文明水平評估方法與標準,建立自上而下、一級評一級的生態文明評估格局,促進形成上下聯動、 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局面。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1.強化優先區域的監管
       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 年)》 和《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加 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切實將戰略與行動計劃和規劃綱要確定的 重點任務和優先項目落到實處。推動各地編制完成和發布省級生物 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明確本地區的保護目標、重點任務和 優先領域。
       明確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具體范圍和保護重點。組 織開展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查清 8-10 個優先區域本底 狀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措施,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 評估和預警體系。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減貧示范。在自然本底狀況較好、 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探索保護與發 展雙贏模式。在生物多樣性重要、生態環境脆弱敏感但已經受到不 同程度破壞的區域,開展恢復示范工程,探索社區公眾參與的生物 多樣性恢復模式。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貧困地區,開展減貧示范工 程,通過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提高發展水平,探索保護、發 展和減貧相互促進的管理模式。在人類活動強度較大的、未采取保 護措施的重要野生植物遺傳資源分布地、重要生物廊道、野生動物遷徙停歇地等敏感區域,研究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予以保護 。 “十二五”期間,力爭建立 30-50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和 10-1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減貧示范點。
    2.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監管
       完善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制度。編制生物物種資源出境管理名 錄,嚴格控制珍稀、瀕危、特有以及具有重要生態或經濟價值的野 生生物物種出境。探索建立生物資源采集、運輸、交換等環節的監 管制度。加強生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場所的監管。逐步建立生物遺 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加強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調查 和整理,逐步實現文獻化、數據化。
    3.深化生物安全管理
       加強轉基因生物、外來入侵物種風險管理。制訂轉基因生物環 境釋放環境風險評價導則,科學評估轉基因生物對生態環境和生物 多樣性的潛在風險。建立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監管機制,組織開展 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跟蹤監測。開展自然環境中外來物種調查和風 險評估,建立數據庫,構建監測、預警和防治體系。認真落實《進 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管理辦法》,出臺環保用微生物環境 安全評價技術導則,加大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的環境安全監管力度。
    4.推動履約和國際合作
       積極參加《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的相關會議和談判, 切實維護國家權益。組織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 組織開展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生物燃料生產、海洋與海岸生物多樣性保護、公海保護區、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轉基因生 物跨境轉移環境影響等國際履約熱點問題的跟蹤研究,為履約工作 提供支撐。加強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
    (三)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
    1.提高管護水平
       實施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進一步理順自然保護區的 管理體制,健全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分級 分類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標準,選擇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 示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健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隊伍,通過典型示 范,全面帶動自然保護區提高管護水平。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原住民 自愿、政府鼓勵的生計替代示范。
       繼續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區基礎調查與評價工作。對所有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的邊界范圍和功能區劃進行確認并向社會公布,推動土 地確權。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對前次綜合科 考已滿 10 年的自然保護區,系統開展一次科學考察,到 2015 年, 70%以上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 40%左右的省級自然保護區按要求完 成科學考察。開展保護區數字化工程,制定數字化規范標準,建立 全國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2.優化空間布局
       積極推進中東部地區自然保護區發展,在繼續完善森林生態系 統自然保護區布局的同時,將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態系統及地質遺 跡、小種群物種的保護作為新建自然保護區的重點。按照自然地理單元和物種的天然分布對已建自然保護區進行整合,通過建立生態 廊道,增強自然保護區間的聯通性。探索新建自然保護區的新機制, 優化自然保護區空間布局。推動跨界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與周邊 國家的合作交流。
    3.加強監督管理
       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制度,逐步開展地方自然保護區的管 理評估。構建“天地一體化”自然保護區監控體系,對自然保護區 內自然生境變化開展生態監測,對開發建設等人類活動及其影響實 施嚴格的監督管理。繼續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執法檢查,對自然保護 區典型違法違規問題進行通報或掛牌督辦。探索建立自然保護區工 作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四)強化國家及區域生態功能保護
    1.劃定生態紅線
       在重要(點)生態功能區、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 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生態紅線管制要求, 將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任務落實到地塊,形成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的區域發展空間結構。研究出臺生態紅線劃定技術規范,制定生態 紅線管理辦法。
    2.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
       以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為抓手,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屏障、 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地 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的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形成“兩屏三帶多點”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保護與建設,加大對水質良好或生態脆弱 湖泊,以及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的保護力度,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啟動和實施 5 個左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 理試點。
       嚴格區域環境準入,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功能保護和管理要求, 制定實施更加嚴格的區域產業環境準入標準,制定發布各類重點生 態功能區限制和禁止發展產業名錄,提出更嚴格的生態保護管理規 程與要求,提高各類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城鎮化、工業化和資源開發 的生態環境保護準入門檻。
       嚴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在區域開發規劃、行業 發展規劃以及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強化開發建設活動對區域 主要生態功能的影響評估。制定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生態保護與恢 復治理方案,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和完整性。建立健全關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域限批 制度。
       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綜合評估。制定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態保護綜合調查與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區域生態功能綜合評估機 制,強化對區域生態功能穩定性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和考核, 定期評估主要生態功能的動態變化。
    3.強化生態監測與評估體系建設
       開展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 年)遙感調查與評估。 摸清全國生態環境現狀,系統獲取全國生態環境十年動態變化信息,評估和闡述十年來全國、省域和典型區域的生態系統分布、格局、 質量、服務功能等狀況及其變化,編制中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國家 報告。深入分析生態環境變化特征及其脅迫因素,揭示存在的主要 生態環境問題,提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與建議。推進建立定 期開展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體制機制。
       以十年評估成果為基礎,完善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體系建 設。加強生態保護相關領域的基礎調查、監測、評估能力建設。健 全衛星環境監測體系,整合、建立和完善地面生態系統觀測站點, 全面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調查監測評估體系。加強人員 培訓,壯大專業隊伍。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外來有害物種等生態 監測。建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監測方法和技術體系,開展區 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連續監測和定期評估。
       啟動全國易災地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評估,開展易災地區生態 環境功能調查評估,全面摸清易災地區生態環境背景狀況,提出洪 澇、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質災害的生態減災綜合對 策,保障易災地區生態安全。適時啟動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風景 名勝區生態功能狀況評估試點。
    4.開展流域生態健康評估與管理
       結合流域規劃,編制流域生態健康行動計劃,探索建立流域生 態健康評價標準和制度,努力推動建立流域生態保護的新理論和新 方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維持健康的 流域生態系統。在西部和北方水資源短缺地區,加強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加強水電開發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監管。 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
    5.強化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監管
       嚴格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監管。以稀土、煤炭等為突破口強 化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執法檢查與評估,嚴格控制破壞生態系統 的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破壞狀況開展系統的調查 與評估,制定全面的生態恢復規劃和實施方案,監督企業對礦山和 取土采石場等資源開發區、次生地質災害區、大型工程項目施工跡 地開展生態恢復。加強生態恢復工程實施進度和成效的檢查與監督。 加強對礦產開發造成生態破壞的評價和監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發 生。
       強化旅游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保護。加大旅游區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情況的檢查力度,做好旅游規劃中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查、 指導、督促工作,重點加強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敏感區域旅游 開發項目的環境監管。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動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建設,完善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辦法和配套制度。推動建立健全地 方性的規章制度和標準辦法,規范旅游開發活動。
    四、重點工程
       為實現規劃目標和落實規劃主要任務,“十二五”期間,要實施 好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重點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自然保 護區管護重點工程和區域生態功能保護重點工程等四大工程。要充 分利用市場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確保工程投資到位。工程投入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為主,中央政府區別不同情況給 予支持。



    專欄:“十二五”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程。包括生態市、生態縣、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生 態文明建設試點、跨行政區的生態文明連片建設、行業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生態 文明水平評估等工程。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調查和評估,生物 多樣性保護示范區、恢復示范區、減貧示范區建設,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監管, 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生物安全管理等工程。
       自然保護區管護工程。包括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控 和評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字化建設、自然保護區布局優化等工程。 生態功能保護工程。包括生態紅線劃定與管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 管理試點、生態環境地面定位監測站建設、生態環境十年(2001-2010)遙感調 查和評估、易災地區生態綜合評估、流域生態健康評估和管理、資源開發生態環 境監管等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規制度
       積極推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于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生物 多樣性保護等重點領域立法,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制定 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管理辦法、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安全 管理辦法、外來入侵物種環境管理辦法、養殖業應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
    (二)推動部門協調聯動
       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 公約》工作協調組、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等現有的部門合作機制,完善部門協調機制, 促進部門間協同聯動與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部門協 作機制。建立健全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國家重點生態功 能區保護和管理協調機制和績效考核體系與辦法。完善自然保護區 建立、調整、評審、評估等工作機制。針對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環 境保護等問題,聯合相關部門建立定期或年度的部門聯合執法檢查 制度。
    (三)完善生態保護政策
       推動有關部門不斷完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加 大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擴大覆蓋范圍,提高 轉移支付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比例,明確受補償地區和行業的 生態保護責任和目標。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生態保護 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 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參與并推動制定實施生態補償條例。繼續推進 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支持地方建立流域上下游市場化的生態補 償機制。以《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 制定差異化的生態保護管理政策。推動重大區域性和行業性發展決 策開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
    (四)加大生態保護投入
       推動加大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推動各級政府把 生態保護和監管列入各級財政年度預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完善市場 化投融資機制,推動建立國家、地方、企業和社會的多渠道投入的 機制。推動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財稅政策,鼓勵和 吸引國內外民間資本投資生態保護。加強與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的 生態保護合作,健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 臺(IPBES),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生態保護理念、管理模式、技術 和資金,推動我國生態保護工作。
    (五)加強科技支撐
       加強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實現“減負修復” 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加強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加強對 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建設支持,優先安排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關鍵 技術科研課題。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對經實踐驗證具有較好 效果的成熟技術模式,進行推廣與應用。推動設立生態保護科技重 大專項,重點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建設的方法與技術模式、 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安全支撐技術、生態產業發展、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系統監測評價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大型、特大型城市以及 城市群的生態保護和生態安全問題的研究。
    (六)促進公共參與
       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國情、國策教育,加強面向社會的宣傳教育, 廣泛動員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作用,積極宣傳生態保護相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在世界環境日、國際 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期,精心組織自然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活動。 制定并完善生態保護的公共參與政策,鼓勵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與監督。充分發揮相關社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動員社會各方力 量共同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






    附表

    “十二五 ”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重 點 工 程 工 程 名 稱 內 容

    生態文明示范 生態建設示范區 建成生態縣(市、區)不少于 50 個,生態市不少于 10 個,建設 50 家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建設重點工程
    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個別地區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要求,2-3 個區域啟動跨區域的生態文明連片創建,啟動一
                         批生態文明建設行業試點。
            生態文明水平評估 開展省級行政區和副省級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估。
    生物多樣性保 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調 查清 8-10 個優先區域本底狀況,開展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
    護重點工程 查和評估
    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建設 建立 10-1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減貧示范點和 30-50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
    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監管 開展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調查和整理,建立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制度;開展遷地保護
    場所的監管評估;編制生物物種資源出境管理名錄,完善生物物種資源出入境制度。
    生物安全管理 開展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試點調查,實施轉基因生物安全監測與管理,實施養殖業應用微生物
                         環境安全管理工程。


    自然保護區管 護重點工程

    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示范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控和評估

    建設 100 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所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邊界和功能區劃進
    行確認。
    建設“天地一體”的自然保護區監控體系,開展各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評估。




    重 點 工 程 工 程 名 稱 內 容



    自然保護區管 護重點工程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字化

    自然保護區布局優化

    建立全國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資源數據庫和自然保護區空
    間布局數據庫的建設。

    提出自然保護區空間整合方案、生態廊道建設方案,建設 1-2 個跨國界自然保護區。

    區域生態功能 劃定生態紅線 劃定生態紅線,建立生態紅線管理制度。

    保護重點工程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 在 3-5 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示范建設,研究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標準和規范,
    管理試點示范 劃定生態紅線,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政策。
    生態環境地面定位監測站建設 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豐富區等類型區域,
                  建立生態環境地面定位監測站。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原則,“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建設 10
                  個“生態環境監測分站”,同時采用“一站多點”模式,每個分站設置 4 個生態環境地面定位監
                  測點。
    全國生態十年(2001-2010) 開展近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動態變化評估,揭示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提出我國生態環境保
    遙感調查和評估 護的對策與建議。
    全國易災區生態評估 開展我國易災地區的縣域生態綜合評估,提出易災地區生態保護的對策和建議。

    流域生態健康評估和管理 編制流域生態健康行動計劃,探索建立流域生態健康評價標準和制度,并開展流域生態健康評估
    和管理試點工作。
    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監管 對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破壞狀況開展系統的調查與評估,制定全面的生態恢復規劃和實施方案;
    重點加強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敏感區域旅游開發項目的環境監管,完善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 辦法和配套制度。






    ====================================
    免責聲明:
    本站(law-lib.com)法規文件均轉載自:
    政府網、政報、媒體等公開出版物
    對本文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
    請核對正式出版物、原件和來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聯系
    ====================================

    中央頒布單位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亚洲影院|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的网站有哪些呢| www色婷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20p| 特级毛片aaaaaa蜜桃| 成人免费va视频| 一级 在线播放| 免费在线看片网站| 黄色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色婷婷在线播放| 97dyy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妞干网| 欧美影视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热老鸭窝| 快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草莓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 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另类图片色|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含羞草| 欧美黄视频| 日本一级级特黄特色大片| 婷婷色国产| 操你网站|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草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天天| 另类婷婷| 亚洲色图欧洲色图| 国产大乳喷奶水在线看| 欧美三级观看| 久久九九国产|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最新视频| 日本黄大片免播放视播放器| 日韩在线视屏| 性福宝向日葵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情网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