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培育一批制造企業“雙創”平臺。組織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推動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培育眾包研發、協同制造、精益管理、遠程服務等新模式,發展面向制造環節的分享經濟,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
提升“雙創”服務能力。培育一批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雙創”示范基地。支持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設一批面向制造業中小企業的“雙創”服務平臺,鼓勵大型制造企業開放“雙創”平臺聚集的各類資源,發展專業咨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線上服務。
提升企業管理能力。加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依托中國兩化融合服務平臺,全面開展企業自評估、自診斷和自對標,建設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
強化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推動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和平臺設施建設。支持建設信息物理系統監測驗證平臺,構建參考模型和綜合技術標準體系。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應用試點示范,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提高工業信息系統安全水平。開展工業企業信息安全保障試點示范,支持系統仿真測試、評估驗證等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訪問控制、追蹤溯源、商業信息及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產品產業化。建設國家工業信息安全保障中心,提升工業信息安全監測、評估、驗證和應急處理能力。
推進農業信息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融合。推進種植、畜牧、獸醫、漁業、種子、農機、農墾、農產品加工、動植物檢驗檢疫、農村集體資產財物管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村污水、農村能源,以及水利設施、水資源、節水灌溉、飲水保障等行業和領域的在線化、數據化。加快補齊農業信息化短板,全面加強農村信息化能力建設,建立空間化、智能化的新型農村統計信息綜合服務系統。著力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水平,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的創新動力。
專欄8 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
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智能傳感器、衛星導航、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應用,增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精準監測能力。組織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開展農作物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畜牧水產規模養殖等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推進農機精準作業示范和北斗導航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應用與推廣,促進農村和農產品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多元化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結合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示范,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應用。
推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整合構建國家涉農大數據中心和國家農業云。打造農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開展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建設,建立農業全產業鏈信息監測分析預警系統。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不斷擴大信息化監管追溯覆蓋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全面提升農業政務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提升農業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拓展“12316”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推進農村社區信息化建設,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農民信息化應用能力,推動城鄉信息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建立水利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服務工程,提升水利設施和水資源對農業生產及農村發展的支撐保障服務能力。開展農業信息經濟示范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增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支撐能力。以應用為導向,推進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能力跨越,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體系,有效支撐農業信息化產業發展。
發展電子商務。全方位規范電子商務市場競爭,加快電子商務模式、市場服務方式創新和科技水平提升,支持移動電商、社區電商、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提質升級。大力推進“互聯網+流通”,加強智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網絡化定制、全渠道營銷、服務到戶等多種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方式,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健全電子商務要素配套服務產業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人才和信息服務業、技術服務業、物流服務業,鼓勵發展垂直類、專業類、行業類電子商務,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強化電子商務民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電子商務在醫療、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模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形態。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創、眾包、眾扶和眾籌,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創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開展個性化定制、按需設計、眾包設計等服務,創新生產制造和經營銷售環節,提供網絡化協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業務。發展以開放、便捷、節約、綠色為特征的分享經濟。推動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三網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促進信息消費。積極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促進金融信息服務業健康發展。逐步完善數字版權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數字內容產業健康發展。推動互聯網在旅游各領域的融合與應用,培育智慧旅游、智慧休閑等創新業態。
專欄9 信息經濟創新發展工程
設立信息經濟示范區。深化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創新創業、金融等領域集成應用,依托現有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園區,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機器深度學習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探索形成一批示范效應強、帶動效益好的國家級信息經濟示范區。
發展分享經濟。支持網約車、家庭旅館借宿、辦公場地短租和人人參與的在線知識技能互助等民生領域共享服務發展。探索建立分享經濟網上信用平臺。
發展電子商務。支持電子商務共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電商誠信體系,促進重點領域電子商務創新和融合應用,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大力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推動實施電子商務綜合通關提速工程和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推動杭州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穩步實施綜合試驗區擴圍。
促進創業創新。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鼓勵行業領軍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依托互聯網平臺向全社會提供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共助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支持各類產業創新和商務合作平臺發展,開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基地試點建設,加強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培育和產業對接能力。
推進智慧物流。推動電子口岸、道路運輸危險品監管平臺和郵政業監管信息平臺等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物流信息平臺,形成開放、透明、共享的供應鏈協作模式。打造智能化的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轉分撥站,加強物流車輛的規范管理以及社區自提點、服務點的共建共享。
促進質量和品牌建設。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以信息化促進質量治理,推進國家質量基礎能力建設,保障國民消費質量安全、國門生物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建立國家宏觀質量安全監測評價體系、國家質量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和國家質量安全監測、分析、預警機制,提高國家質量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
(五)支持善治高效的國家治理體系構建。
服務黨的建設工作。推動“互聯網+黨建”,支持統籌建設全國黨員信息庫和黨員管理信息系統、黨員教育信息化平臺,提高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整合基層黨建信息化工作平臺和網上民生服務,促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支持建設監督執紀問責信息化平臺,完善群眾監督和宣傳平臺,豐富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數據資源,助力全面從嚴治黨。
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建立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完善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統籌共建電子政務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建設和應用,支持黨的執政能力現代化工程實施,推進國家電子政務內網綜合支撐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政務外網,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應用。支持各級人大機關信息化建設,有效滿足立法和監督等工作需求,為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履職提供信息技術支撐。支持政協信息化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支持“智慧法院”建設,推行電子訴訟,建設完善公正司法信息化工程。實施“科技強檢”戰略,積極打造“智慧檢務”。創新電子政務投資、建設及服務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設運行維護機制。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標準體系,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監督制度。加強國家電子文件管理,促進電子文件規范應用。
創新社會治理。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加快建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風險預防控制體系和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推進網上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重大和重要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國家應急平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系統和公安大數據中心,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提升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和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水平。推進多元矛盾糾紛化解信息化平臺建設,有效預防和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社會風險防控提供支撐。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金融、工商、稅收繳納、交通違法、安全生產、質量監管等領域信用信息,發揮平臺在信用信息共享中的“總樞紐”作用,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用信息共享與應用。推行網上受理信訪、舉報制度,拓展網上政民互動,暢通群眾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完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立網上社區居委會,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
(六)形成普惠便捷的信息惠民體系。
拓展民生服務渠道。深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進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全面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構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簡化群眾辦事環節,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加強政民互動交流,建立政府同群眾交流溝通的互聯網平臺,推動各級政府部門通過互聯網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基于互聯網建立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促進政府公共服務“一站式”網上辦理及行政權力全流程監督。
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深入推進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統籌推進全面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系統,實現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社會保險關系網上轉移接續。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推進就業、養老、教育、職業培訓、技能人才評價、工傷、生育、法律服務等信息全國聯網,構建線上線下相銜接的信息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網絡公益事業發展。推進交通一卡通互通,實現跨區(市)域、跨交通方式的互聯互通,開展交通一卡通在出租汽車、長途客運、城際軌道、水上客運、公共自行車及停車場等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方便居民出行。
專欄10 信息惠民工程
全面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簡化優化群眾辦事流程,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強政務服務的主動性、精準性、便捷性,提高群眾辦事的滿意度。
全面提升民生服務均等普惠水平。圍繞當前群眾廣泛關注和亟待解決的醫療、教育、社保、就業、養老服務等民生問題,進一步推動跨部門、跨層級信息共享,促進公共服務的多方協同合作、資源共享、政策對接、制度創新,加快構建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民生服務有效供給能力,提升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權力運行的信息化監督能力,推動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依托“信用中國”網站,全面推進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息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上網公開工作。支持各級政府有效利用政府網站、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手段,建設政務新媒體矩陣。重視網絡民意表達,暢通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渠道,在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提供實時在線互動的政務服務。
(七)打造網信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體系。
建立健全網信軍民融合機制。健全領導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快網信軍民融合立法進程、促進標準兼容,整合利用軍民兩方面優勢,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加強網信軍民融合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善網信動員體系,構建國家網信動員機制,常態化推進軍地聯合演訓,推進網信建設項目貫徹國防要求聯審聯驗,實施軍地網信人才融合發展計劃,完善接力培養機制。
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共享。統籌軍地信息傳輸網絡建設,構建軍民共用的國家光纜網。深化天基通信系統融合發展,加快推動軍民共用全球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建設。推進電磁頻譜管理專項工程建設,構建軍民協同合作的電磁頻譜監測、檢測和探測網系。加強軍民共用信息系統建設,鼓勵軍隊以購買、外包等方式從市場獲取高質量、低成本的信息產品,充分挖掘利用民間優勢數據資源和數據開發能力。實施軍民融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完善安全可靠的軍地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規范軍事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探索利用企業互聯網平臺和社會科技資源為軍隊服務。加強國防科技工業綜合管理信息化建設。
加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加大對相關核心關鍵信息技術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開展聯合攻關。孵化和支持一批具有重大潛在軍事應用價值的項目,通過在軍事領域的率先突破實現軍事需求牽引技術創新。有序推動軍民重點實驗室相互開放。支持各類社會科技資源參與國防和軍隊網信建設。發展軍民一體信息產業。
專欄11 網信軍民深度融合工程
開展軍民融合試點示范。統籌推進航天領域軍民融合,構建天地一體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建設軍民一體航海管制系統,推動國家航海管制信息融合共享,形成全國統一的航海管制格局。為軍隊使用互聯網提供便捷用網、規范用網、安全用網服務。統籌推進軍警民一體指揮系統、軍民兼容的國家大型計算存儲和災備設施、量子通信網絡發展等重大工程建設。
實施網信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在體制機制、重大政策制度、融合發展重點工作等方面,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區域開展創新試驗,提升軍地網信技術協同創新能力。
推動網信軍民融合理論創新。聚合軍地資源,重點建設戰略性、綜合性的高端智庫,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網信軍民融合軟實力。
(八)拓展網信企業全球化發展服務體系。
建立開放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建立全球信息化合作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網信企業國際拓展,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建立網信企業走出去服務聯盟,引導聯盟成員在融資融智、技術創新等方面協同合作,拓展國際信息化交流合作渠道。加強主流媒體網站及新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準確闡述“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贏理念,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專欄12 信息化國際樞紐工程
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以廣西為支點,加快建立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的國際通信網絡體系和信息樞紐,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基礎設施平臺、技術合作平臺、經貿服務平臺、信息共享平臺、人文交流平臺。
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寧夏樞紐工程。以寧夏為支點構建中阿國際網絡大通道,加快區域網絡設施、通信光纜建設步伐,優化網絡基礎資源配置,推動4G、公共WiFi等普及,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
建立企業走出去數據庫。動態收集、滾動更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政治環境、經濟開放程度、雙邊關系、當地稅制等信息,服務企業走出去。
滾動支持一批合作項目。建立一批信息化合作項目庫,支持網信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重大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建設。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編制網信領域海外研發基地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整體布局、建設規則、推進計劃,優先啟動建設一批海外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其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
鼓勵和支持網信企業走出去。加大對網信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搭建對外投資金融和信息服務平臺,構建信息服務體系。制定鼓勵和引導跨境并購的扶持政策,引導網信企業采取貿易、綠地投資、海外并購等多種方式走出去,利用多邊、雙邊投資貿易協定和財政擔保措施,增強獲取全球資源的能力。支持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布局,增設海外機構和業務網點,鼓勵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加快融入國際創新體系。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結合網信企業全球化重點需求并綜合考慮國際科技合作總體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海外大科學研究基地。實施網信援外計劃,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信息技術產業園區和網絡空間實驗室,實現技術研發合作、技術轉移示范與技術培訓相結合。發揮骨干企業和網絡社會組織積極性,加快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組建跨國標準聯盟。
健全企業走出去境外服務體系。完善領事保護機制,建立和完善海外應急及快速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利益與安全。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加強對國外行業技術、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標準、評定程序和檢驗檢疫規則的跟蹤研判和分析評議,建立公益性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為我國企業提供必要的境外專利訴訟和代理、知識產權保護援助服務。
(九)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域名、IP地址、網站等基礎資源和網絡互動平臺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登記工作。建設網絡可信體系,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網絡證照服務體系,推進網絡身份可溯源和信息保護工作。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推進依法辦網,加強對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臺的管理。健全網絡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執法聯動機制。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呼聲,重點加大對網絡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開展打擊網絡謠言、網絡敲詐、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等專項行動。加強網絡空間精細化管理,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防范并嚴厲打擊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恐怖、淫穢、販毒、洗錢、詐騙、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讓人民群眾安全放心使用網絡。
專欄13 網絡內容建設工程
發揮互聯網優勢和特點,創新宣傳形式,打造宣傳平臺,擴大宣傳覆蓋面,鼓勵網民、網絡社會組織互動,健全宣傳支撐體系,推進國際傳播、少數民族語種傳播、媒體融合等項目。
網上理論傳播。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網上傳播,推動基礎理論鮮活化傳播。持續加強網上理論宣傳平臺建設,突出抓好經濟理論網上傳播,加快推進理論傳播國際化進程。
網絡新聞傳播。加快推動重點新聞網站建設,增強重點新聞網站在重大主題宣傳、典型宣傳、形勢宣傳和成就宣傳等方面的能力。拓寬新聞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技術,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做大做強,讓黨的主張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
網絡文藝。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發展,促進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創新性融合,鼓勵作家、藝術家積極運用網絡創作傳播優秀作品。維護網絡文藝創作傳播秩序,舉辦網絡文藝優秀作品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
創新網絡社會治理。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引導,促進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健全網絡社會組織管理,規范和引導網絡社團發展,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網絡治理,促進互聯網行業自律自治。提升網絡媒介素養,推進網絡誠信建設制度化和互聯網領域信用建設。完善全國網絡違法信息舉報工作體系,暢通公眾參與網絡治理渠道。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
專欄14 網絡文明建設工程
開展網上“講文明樹新風”活動。開展網絡倫理、網絡道德宣傳,深化文明禮儀知識教育,打造一批“中國好網民”品牌項目,建設一批網絡文明示范基地,引導人們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推動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創建活動向互聯網延伸,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開展網絡公益活動。推動各類網站廣泛開展扶貧幫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獻血等公益活動,吸引網民廣泛參與,讓公益精神照亮網絡。加快建設網上志愿服務招募注冊、培訓管理、服務對接、褒獎回饋等工作平臺,大力推動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全面提升志愿服務的運作水平和服務能力。
開展網絡文化活動。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制作適合互聯網和移動端新興媒體傳播的文化精品佳作。加強網絡誠信宣傳,組織開展網絡誠信宣傳日活動。分系統分領域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敢擔當、負責任的網民,使網絡空間進一步清朗起來。
深度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把世界互聯網大會打造成網絡空間合作最重要的國際平臺之一,廣泛傳播我國治網主張,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完善網絡空間多雙邊對話協商機制。深度參與互聯網治理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積極參加互聯網名稱和數字地址分配機構、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等國際互聯網技術和管理機構的活動。實施網絡社會組織走出去戰略,建立打擊網絡犯罪國際合作機制,共同防范和反對利用網絡空間進行商業竊密、黑客攻擊、恐怖犯罪等活動。
(十)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強化網絡安全頂層設計。制定實施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完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出臺網絡安全法、密碼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建立完善國家網絡安全相關制度,健全完善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預警機制,健全網絡安全標準體系。加強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專業建設,創建一流網絡安全學院。
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防范重要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網絡安全風險。建立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目錄,制定關于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明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要求。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全力保障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加強金融、能源、水利、電力、通信、交通、地理信息等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裝備威脅感知和持續防御能力建設,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加強重要領域密碼應用。
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加強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準確把握網絡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趨勢。建立政府和企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網絡安全大數據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完善網絡安全檢查、風險評估等制度。加快實施黨政機關互聯網安全接入工程,加強網站安全管理,加強涉密網絡保密防護監管。
專欄15 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程
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行業、企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指南,制定信息共享標準和規范,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和網絡安全威脅知識庫,建立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況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
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建立國家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安全態勢信息進行關聯分析、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展示,繪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態勢地圖。建設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監測平臺,感知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為保障工業互聯網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重大網絡安全事件應急指揮。建立國家重大網絡安全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立政府部門協同、政企聯動、全民參與的應急處置機制,研制分類分級網絡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建立網絡安全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網絡安全事件的協同應對水平。
建設網絡安全威脅監測處置平臺,實現對國際出入口、境內骨干網絡核心節點的網絡安全威脅監測,提高對各類網絡攻擊威脅和安全事件的及時發現、有效處置和準確溯源能力。
建設互聯網域名安全保障系統,加強對根及.cn等重要頂級域名服務器異常事件的監測和應急處置,保障在根及重點頂級域服務系統異常狀態下我國大陸境內域名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
強化網絡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提高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和涉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及產業化支撐水平。實施國家網絡空間安全重大科技項目,全面提升網絡信息技術能力,構建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技術體系。加快推進安全可靠信息技術產品創新研發、應用和推廣,形成信息技術產品自主發展的生態鏈,推進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建立有利于網絡安全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我國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新業務的網絡安全保障和前瞻布局。
專欄16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組織實施信息安全專項,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平臺,支持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整體提升安全防御能力。強化安全監管、綜合防護的技術手段支撐,提升我國域名體系的網絡安全和應急處置能力。
網絡安全審查能力建設。開展網絡安全審查關鍵技術研究,統籌建立網絡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重點實驗室。
網絡安全標準能力提升。加強我國網絡安全標準專業隊伍建設,建設網絡安全標準驗證和檢測平臺,重點構建基于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安全評測,完善網絡安全標準信息共享和實施情況跟蹤評估機制。
黨政機關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完善黨政機關互聯網信息匯聚平臺,擴建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失泄密監管系統和防竊密技術支持系統,推進基層黨政機關網站向安全可靠云服務平臺遷移的試點示范。
五、優先行動
遵循信息化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實現循序漸進,把現代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口脫貧、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活改善等領域信息化擺在優先位置,積極回應各方訴求,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一)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超前部署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開展5G網絡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大規模部署和商用;到2020年,5G完成技術研發測試并商用部署,互聯網全面演進升級至IPv6,未來網絡架構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統籌國內產學研用力量,推進5G關鍵技術研發、技術試驗和標準制定,提升5G組網能力、業務應用創新能力。著眼5G技術和業務長期發展需求,統籌優化5G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適時啟動5G商用,支持企業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5G創新應用,積極拓展5G業務應用領域。
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統籌有線無線衛星協調發展,提升廣播電視海量視頻內容和融合媒體創新業務的承載能力,推動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及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構建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調、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支持移動、寬帶、交互、跨屏廣播電視融合業務的開展。
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提升內容分發網絡對IPv6內容的快速分發能力。加快IPv6終端和應用系統研發,推動智能終端支持IPv6,實現4G對IPv6的端到端支持。加快推動基于IPv6的移動互聯網商用進程,積極引導商業網站、政府及公共企事業單位網站向IPv6遷移。
超前布局未來網絡。布局未來網絡架構,加快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空間互聯網等新型網絡設施建設,推動未來網絡與現有網絡兼容發展。加快構建未來網絡技術體系,加快建立國家級網絡試驗床,推進未來網絡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和測試驗證。加強未來網絡安全保障,積極防范未來網絡安全風險。
(二)北斗系統建設應用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統籌推進北斗建設應用。進一步完善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的領導協調機制,持續推進北斗系統規劃、建設、產業、應用等各層面發展。加快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搭建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積極開展應用示范。
加強北斗核心技術突破。加大研發支持力度,整合產業資源,完善型譜規劃,綜合提升北斗導航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等指標,鼓勵與通信、計算、傳感等芯片的集成發展,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其兼容產品在政府部門的應用,提高產業競爭力。
加快北斗產業化進程。開展行業應用示范,推動北斗系統在國家核心業務系統和交通、通信、廣電、水利、電力、公安、測繪、住房城鄉建設、旅游等重點領域應用部署。推動北斗導航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促進高精度芯片、終端制造和位置服務產業綜合發展。
開拓衛星導航服務國際市場。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衛星導航產業國際化發展綜合服務工程,加快海外北斗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進北斗在亞太的區域性基站和位置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
(三)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云計算和物聯網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電能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5;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計算和物聯網產業體系,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PUE值不高于1.4。
統籌規劃全國數據中心建設布局。優化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布局,杜絕數據中心和相關園區盲目建設。加快推動現有數據中心的節能設計和改造,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
提升云計算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云計算骨干企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云計算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盡快在云計算平臺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大數據挖掘分析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軟硬件上取得突破。鼓勵互聯網骨干企業開放平臺資源,加強行業云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政務系統和行業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建設基于云計算的國家科研信息化基礎設施,打造“中國科技云”。
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四)數據資源共享開放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形成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和開放平臺,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等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制定政府數據資源共享管理辦法,梳理制定政府數據資源共享目錄體系,構建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推動信息資源跨部門跨層級互通和協同共享,打通信息壁壘。
穩步實施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開放。各地區、各部門根據職能,梳理本地區、本部門所產生和管理的數據集,編制數據共享開放目錄,依法推進數據開放。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資源,建立統一的政府數據共享和開放平臺。優先開放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商業增值潛力大的數據集。加強對開放數據的更新維護,不斷擴大數據開放范圍,保證動態及時更新。
規范數據共享開放管理。加強共享開放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共享開放數據匯聚、存儲和安全的管理機制。按照網絡安全管理和密碼管理等規范標準,加快應用自主核心技術及軟硬件產品,提升數據開放平臺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數據再利用安全管理。
(五)“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7年,80個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初步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模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構建統一的政務服務信息系統。依托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動各部門業務系統互通對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拓展自助服務、社區代辦、郵政快遞等服務渠道,構建跨區域、跨層級、網上網下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一窗口受理、一平臺共享、一站式服務。
建立電子證照體系和共享互認機制。按照分散集中相結合原則,建設自然人電子證照庫,推進制證系統、業務辦理系統與電子證照庫對接聯通,實現相關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復用,一庫管理、互認共享。研究制定電子證照規范標準,建立跨區域電子證照互認共享機制,推進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電子證照互認共享,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異地業務辦理。
建立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探索運用生物特征及網絡身份識別等技術,聯通整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形成基于公民身份號碼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實現群眾辦事多個渠道的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
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梳理整合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婚姻登記、勞動就業、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障、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法律服務、法治宣傳、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務領域的網上服務資源,聯通各個網上辦事渠道,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實現一次認證、一網通辦。
(六)美麗中國信息化專項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和監管體系基本建成,能源互聯網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水平大幅提升。
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探索建設多能源互補、分布式協調、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構建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綠色能源網絡發展,構建能源消費生態體系,發展用戶端智慧用能,促進能源共享經濟發展和能源自由交易。實施國家能源管理與監管信息化工程,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區域能源生產監測和管理調度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
加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和監管。實施自然資源監測監管信息工程,建立全天候的自然資源監測技術體系,構建面向土地、海洋、能源、礦產資源、水、森林、草原、大氣等多種資源的立體監控系統。加強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建設,建設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和農村土地流轉管理信息平臺,建立縱向聯動、橫向協同、互聯互通的自然資源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為資源監管、國土空間優化開發提供有效支撐。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信息化建設,強化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統籌建設和管理,建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創新區域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程,建立全天候、多層次的污染物排放與監控智能多源感知體系。支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遙感、數據融合等技術,開展大氣、水和土壤環境分析,建立污染源清單。開展環境承載力評估試點,加強環境污染預測預警,建立環境污染源管理和污染物減排決策支持系統。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生態森林等重點區域、領域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提高區域流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和共治能力。
大力發展綠色智慧產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環保服務能力。探索培育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網上交易市場。大力推動“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規范有序的回收利用體系,提升正逆向物流的耦合度,推動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兩網融合”。在城鄉固體廢棄物分類回收、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在線交易、再制造、產業共生平臺等領域開展示范工程建設。鼓勵老舊高耗能設備淘汰退網和綠色節能新技術應用,鼓勵企業研發、應用節能型服務器,降低設備能耗。
(七)網絡扶貧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建立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試點地區基本實現網絡覆蓋、信息覆蓋、服務覆蓋;到2020年,完成對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的網絡覆蓋,電商服務通達鄉鎮,通過網絡教育、網絡文化、互聯網醫療等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就業能力。
實施網絡覆蓋工程。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鼓勵電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確保寬帶進村入戶與脫貧攻堅相向而行。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網絡覆蓋,深入落實提速降費,探索面向貧困戶的網絡資費優惠。加快安全可靠移動終端研發和生產應用,推動民族語言語音、視頻技術和軟件研發,降低少數民族使用移動終端和獲取信息服務的語言障礙。
實施電商扶貧工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面向農村地區推動特色農產品網上定制化銷售、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組織知名電商平臺為貧困地區開設扶貧頻道,建立貧困縣名優特產品網絡博覽會。依托現有全國鄉村旅游電商平臺,發展“互聯網+旅游”扶貧,推進網上“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專項行動。扶持偏遠、特困地區的支付服務網絡建設。加快建設完善貧困地區產品質量管理、信用和物流服務體系。
實施網絡扶智工程。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推動遠程教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加強對縣、鄉、村各級工作人員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豐富網絡專業知識。支持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等基層服務項目參加人員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絡創業創新,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就業創業能力。
實施扶貧信息服務工程。逐步推進省級以下各級各部門涉農信息平臺的“一站式”整合,建立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全國集中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以及社會扶貧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跨部門扶貧開發信息共享,使脫貧攻堅服務隨時隨地四通八達,扶貧資源因人因事隨需配置。
實施網絡公益工程。加快推進網絡扶貧移動應用程序(APP)開發使用,宣傳國家扶貧開發政策,豐富信息內容服務,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涵蓋社交、商務、交通、醫療、教育、法律援助等行業應用。依托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等成立網絡公益扶貧聯盟,廣泛動員網信企業、廣大網民參與網絡扶貧行動。構筑貧困地區民生保障網絡系統,建設社會救助綜合信息化平臺,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社會救助服務。
(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分級分類建設100個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無處不在的惠民服務、透明高效的在線政府、融合創新的信息經濟、精準精細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
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圍繞新型城鎮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部署,根據城市功能和地理區位、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差別化施策,統籌各類試點示范。支持特大型城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世界級智慧城市群。支持省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區域性經濟社會活動中心。指導中等城市著眼城鄉統籌,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均衡發展。推動小城鎮發展智慧小鎮、特色小鎮,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突出績效導向,強化為民服務,增強人民群眾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獲得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發展經驗和建設運營模式,以點帶面,以評促建,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運用時空信息大數據開展智慧化服務,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推動數字化城管平臺建設和功能擴展,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城市管網、園林綠化等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強化城市運行數據的綜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建立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重點推進城市建筑物數據庫建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完善社會治安防治防控網絡建設,實現社會治安群防群治和聯防聯治,建設平安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深化信息化與安全生產業務融合,提升生產安全事故防控能力。建設面向城市災害與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系統,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推動城際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以標準促規范,加快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體系,制定分級分類的基礎性標準以及信息服務、互聯互通、管理機制等關鍵環節標準。深化網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把互聯網、云計算等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加以支持和布局,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建立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加強智慧城市網絡安全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研究制定城市網絡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加快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對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的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保證安全可靠運行。
(九)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形成與中東歐、東南亞、阿拉伯地區等有關國家的信息經濟合作大通道,促進規制互認、設施互聯、企業互信和產業互融;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方向的信息經濟合作大通道,信息經濟合作應用范圍和領域明顯擴大。
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鼓勵國內城市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開展點對點合作,在各自城市分別建立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推動雙方在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城市、電子商務、遠程醫療、“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支持建立國際產業聯盟。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支持我國互聯網企業、科研院所與國外互聯網企業及相關機構發起建立國際產業聯盟,形成網上絲綢之路的“軟實力”,加速我國互聯網企業與境外企業的合作進程,推動建立跨國互聯網產業投融資平臺,主導信息經濟領域相關規范的研究制定,將我國互聯網產業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全球信息經濟的主導優勢。
鼓勵支持企業國際拓展。鼓勵網信企業以共建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在線支付服務平臺等多種形式,構建新型信息經濟國際合作平臺,拓展平臺設計、人才培育、創意推廣、供應鏈服務等各類信息技術服務的國際市場,帶動國際商品流通、交通物流提質增效。
(十)繁榮網絡文化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網絡文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比重明顯上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到2020年,形成一批擁有較強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和網絡文化企業,優秀網絡文化產品供給和輸出能力顯著提升。
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深化文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繼續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進一步實施公共文化資源網絡開放,建設適合網絡文化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信息數據庫群、數據綜合管理與交換平臺。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工程,扶持優秀原創網絡作品創作,支持優秀作品網絡傳播。扶持一批重點文藝網站。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圍繞建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網絡文化傳播機制和傳播體系,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若干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加快國家骨干新聞媒體的網絡化建設,做大做強中央主要新聞網站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傳媒集團。推動多元網絡文化產業發展與整合,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專業素質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絡文化龍頭企業,增強優秀網絡文化產品創新和供給能力。
大力發展網絡文化市場。規范網絡文化傳播秩序,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經濟和行業自律等手段,完善網絡文化服務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大網絡文化執法力度,發展網絡行業協會,推動網絡社會化治理。大力培育網絡文化知識產權,嚴厲打擊網絡盜版行為,提升網絡文化產業輸出能力。
(十一)在線教育普惠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取得顯著進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多級分布、互聯互通的數字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
促進在線教育發展。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在線開放課程和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具有學科專業和現代教學技術優勢的高等院校開放共享優質課程,提供全方位、高質量、個性化的在線教學服務。支持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開展在線教育。
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創新,鼓勵高等院校將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加強對在校教師和技術人員開展在線課程建設、課程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培訓。
縮小城鄉學校數字鴻溝。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全面覆蓋、網絡教學環境全面普及,通過教育信息化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覆蓋,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運用在線開放課程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國際科技文化交流,優先引進前沿理論、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優質在線課程。積極推進我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走出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十二)健康中國信息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信息技術促進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基于感知技術和產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務逐漸普及,信息化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發揮顯著作用。
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實施國民電子健康信息服務計劃,完善基于新型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健康咨詢、預約分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和檢驗檢查結果查詢、隨訪跟蹤等服務,為預約患者和預約轉診患者優先安排就診,全面推行分時段預約。
全面推進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全面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強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應用信息系統數據集成、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范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實施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構建健康醫療服務集成平臺,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病理結果、心電診斷服務,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機制。運用互聯網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立覆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傳播和遠程教育視頻系統。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決策系統,建立國際旅行健康網絡,為出入境人員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務。
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進健康醫療臨床和科研大數據應用,加強疑難疾病等重點方面的研究,推進基因芯片和測序技術在遺傳性疾病診斷、癌癥早期診斷和疾病預防檢測中的應用,推動精準醫療技術發展。推進公共衛生大數據應用,全面提升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和決策管理能力。推動健康醫療相關的人工智能、生物三維打印、醫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以及相關微型傳感器等技術和產品在疾病預防、衛生應急、健康保健、日常護理中的應用,推動由醫療救治向健康服務轉變。
六、政策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法治環境。
完善信息化法律框架,統籌信息化立法需求,優先推進電信、網絡安全、密碼、個人信息保護、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相關立法工作。加快推動政府數據開放、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數據權屬、數據管理、網絡社會管理等相關立法工作。完善司法解釋,推動現有法律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理順網絡執法體制機制,明確執法主體、執法權限、執法標準。加強部門信息共享與執法合作,創新執法手段,形成執法合力。提高全社會自覺守法意識,營造良好的信息化法治環境。
(二)創新制度機制,優化市場環境。
加大信息化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數字市場體系。加快開放社會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形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業務服務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健全并強化競爭性制度和政策,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準入限制,逐步消除新技術、新業務進入傳統領域的壁壘,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建立網信領域市場主體準入前信用承諾制度,推動電信和互聯網等行業外資準入改革,推動制定新興行業監管標準,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創新業務發展的行業監管模式。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加強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小微企業的隨機抽查等事中事后監管,實施企業信用信息依法公示、社會監督和失信聯合懲戒。推動建立網信領域信用管理機制,建立誠信檔案、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強網絡資費行為監管,嚴格查處市場壟斷行為。
(三)開拓投融資渠道,激發發展活力。
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信息化企業信貸投放。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基金積極投入信息化發展。規范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創新試點,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推進產融結合創新試點,探索股權債權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深化創業板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成長型互聯網企業上市融資,研究特殊股權結構的境外上市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制度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信息化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增信等新型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信息通信類高新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在具有戰略意義、投資周期長的重點領域,積極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重大信息化工程PPP項目庫,明確風險責任、收益邊界,加強績效評價,推動重大信息化工程項目可持續運營。
(四)加大財稅支持,優化資源配置。
完善產業投資基金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重點引導基礎軟件、基礎元器件、集成電路、互聯網等核心領域產業投資基金發展。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統籌現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按規定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政府采購信息化服務配套政策,推動財政支持從補建設環節向補運營環節轉變。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
(五)著力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
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才管理制度,著力打破體制界限,實現人才的有序順暢流動。建立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制定人才入股、技術入股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提高科研人員特別是主要貢獻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收益比例。聚焦信息化前沿方向和關鍵領域,依托國家“千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項目,加快引進信息化領軍人才。開辟專門渠道,實施特殊政策,精準引進國家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加快完善外國人才來華簽證、永久居留制度。建立網信領域海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完善配套服務。建立健全信息化專家咨詢制度,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信息化前瞻性、全局性問題研究。推薦信息化領域優秀專家到國際組織任職。支持普通高等學校、軍隊院校、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開展信息素養培養,加強職業信息技能培訓,開展農村信息素養知識宣講和信息化人才下鄉活動,提升國民信息素養。
(六)優化基礎環境,推動協同發展。
完善信息化標準體系,建立國家信息化領域標準化工作統籌推進機制,優化標準布局,加快關鍵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標準實施效益,增強國際標準話語權。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制定融合領域關鍵環節的專利導航和方向建議清單,鼓勵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戰略儲備與布局;加快推進專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鼓勵大型信息服務企業和制造企業建立交叉交換知識產權池;建立知識產權風險管理體系,健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機制,提高侵權代價和違法成本。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信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用信息平臺無縫對接,全面推行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構建多層次的征信和支付體系;加強分享經濟等新業態信用建設,運用大數據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加快研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的信息化統計指標,建立完善信息化統計監測體系。
七、組織實施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統籌部署下,把信息化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扎實開展工作,提高信息化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統籌推進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和優先行動,跟蹤督促各地區、各部門的規劃實施工作,定期開展考核評估并向社會公布考評情況。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分解細化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實施,落實配套政策,結合實際科學合理定位,扎實有序推動信息化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建立信息化工作問責制度,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實、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有關單位和領導的責任。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統籌推進信息化試點示范工作,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成效高、帶動效應強的示范項目,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跟風,避免重復建設。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發揮好試點示范作用,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推動信息化發展取得新突破。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附件:
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序號
重點工作
負責單位
1
打造自主先進的技術體系,制定網絡強國工程實施綱要,組織實施網絡強國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科技部、公安部、中科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加強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組織實施核心技術超越工程。
科技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中科院、工程院、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
推進產業生態體系協同創新,統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市場應用、標準制定與網絡安全各環節聯動協調發展,組織實施信息產業體系創新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科技部、公安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標準委、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公安部、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
加強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消除寬帶網絡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頸,進一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務院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
建設陸海空天一體化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國家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統籌協調機制,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組織實施陸?仗煲惑w化信息網絡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國家國防科工局牽頭,公安部、財政部、國家海洋局、軍隊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
統籌建設綜合基礎設施,加快電網、鐵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國家能源局、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標準委、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
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國防科工局、軍隊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
加快農村及偏遠地區網絡覆蓋,組織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組織實施寬帶鄉村和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
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建設,組織實施國家大數據發展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總局、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環境保護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技部、安全監管總局、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加強數據資源管理,建立數據產權保護、數據開放、隱私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家標準委、國家國防科工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推動數據資源應用,穩步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組織實施國家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國務院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安全監管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國家測繪地信局、中科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
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實施大數據安全保障工程,建立跨境數據流動安全監管制度。
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牽頭,安全部、海關總署、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密碼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推進“互聯網+”行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公安部、農業部、人民銀行、國家能源局、質檢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中國制造2025”,組織實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用與推廣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安全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
推進農業信息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組織實施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
農業部、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質檢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
發展電子商務,大力推進“互聯網+流通”發展,加強智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移動電商、社區電商、農村電商和跨境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發展。
商務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質檢總局、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培育發展新興業態,組織實施信息經濟創新發展工程。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
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建立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統籌共建電子政務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人大信息化建設,加快政協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積極打造“智慧檢務”,加強國家電子文件管理。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0
區分輕重緩急分級分類持續推進打破信息壁壘和孤島,采取授權使用等機制解決信息安全問題,構建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打通各部門信息系統,推動信息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笆濉睍r期在政府系統率先消除信息孤島。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創新社會治理,加快建設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風險預防控制體系和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推進網上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重大和重要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國家應急平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系統和公安大數據中心。
公安部、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安全監管總局、司法部、國務院辦公廳、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民生服務渠道,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加快推進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建立全人群覆蓋、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務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民委、司法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3
建立健全網信軍民融合機制,加快網信軍民融合立法進程,實施軍地網信人才融合發展計劃。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務院法制辦、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4
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用共享,組織實施網信軍民深度融合工程。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
加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有序推動軍民重點實驗室互相開放,發展軍民一體信息產業。
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建立開放共贏的國際合作體系,組織實施信息化國際樞紐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牽頭,外交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國防科工局、中科院、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7
鼓勵和支持網信企業走出去,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合作,實施網信援外計劃,加快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
中央網信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外交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健全企業走出去境外維權援助體系,完善領事保護機制,建立公益性專利信息服務平臺。
外交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9
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呼聲,加強對網絡安全環境的治理,依法嚴厲打擊網絡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形成高壓態勢,讓人民群眾安全放心使用網絡。
公安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0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組織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
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公安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保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1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建設網絡可信體系,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網絡證照服務體系。
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其他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
創新網絡社會治理,組織實施網絡文明建設工程。
中央網信辦牽頭,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公安部、文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不分頁顯示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