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
第 7 號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已經2023年12月1日第6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懂a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同時廢止。
主 任 鄭柵潔
2023年12月27日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形成了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和我國大國地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我國產業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議部署,適應產業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共同修訂形成《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以下簡稱《目錄(2024年本)》)。
《目錄(2024年本)》由鼓勵、限制和淘汰三類目錄組成。鼓勵類主要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技術、裝備及產品;限制類主要是工藝技術落后,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和有關規定,不利于安全生產,不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產能力、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淘汰類主要是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安全生產隱患嚴重,阻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之外的,且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屬于允許類。
《目錄(2024年本)》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政策導向是:
一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持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不斷引領產業向中高端躍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轉變。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環保產業發展,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二是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高先進產能比例,有效擴大優質供給。依法依規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產業發展新引擎。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和提高糧食、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四是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請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加快制定和修訂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市場監管等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區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具體措施,合理引導投資方向,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依法依規限制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切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目 錄
第一類 鼓勵類
一、農林牧漁業
二、水利
三、煤炭
四、電力
五、新能源
六、核能
七、石油天然氣
八、鋼鐵
九、有色金屬
十、黃金
十一、石化化工
十二、建材
十三、醫藥
十四、機械
十五、城市軌道交通裝備
十六、汽車
十七、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
十八、航空航天
十九、輕工
二十、紡織
二十一、建筑
二十二、城鎮基礎設施
二十三、鐵路
二十四、公路及道路運輸
二十五、水運
二十六、航空運輸
二十七、綜合交通運輸
二十八、信息產業
二十九、現代物流業
三十、金融服務業
三十一、科技服務業
三十二、商務服務業
三十三、商貿服務業
三十四、旅游業
三十五、郵政業
三十六、教育
三十七、衛生健康
三十八、文化
三十九、體育
四十、養老與托育服務
四十一、家政
四十二、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綜合利用
四十三、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
四十四、民爆和煙花爆竹產品
四十五、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服務業
四十六、人工智能
四十七、智能制造
四十八、農業機械裝備
四十九、數控機床
五十、網絡安全
第二類 限制類
一、農林牧漁業
二、煤炭
三、電力
四、石化化工
五、信息產業
六、鋼鐵
七、有色金屬
八、黃金
九、建材
十、醫藥
十一、機械
十二、輕工
十三、紡織
十四、煙草
十五、民爆和煙花爆竹產品
十六、建筑
十七、消防
十八、其他
第三類 淘汰類
一、落后生產工藝裝備
(一)農林牧漁業
(二)煤炭
(三)電力
(四)石化化工
(五)鋼鐵
(六)有色金屬
(七)黃金
(八)建材
(九)醫藥
(十)機械
(十一)船舶
(十二)輕工
(十三)紡織
(十四)印刷
(十五)民爆和煙花爆竹產品
(十六)消防
(十七)采礦
(十八)建筑
(十九)其他
二、落后產品
(一)石化化工
(二)鐵路
(三)鋼鐵
(四)有色金屬
(五)建材
(六)醫藥
(七)機械
(八)船舶
(九)輕工
(十)消防
(十一)民爆和煙花爆竹產品
(十二)建筑
(十三)其他
第一類 鼓 勵 類
鼓勵類主要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關鍵技術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有利于產業跨區域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于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有利于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對改造后能效達到最新版《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中標桿水平的項目,參照鼓勵類管理。
鼓勵類目錄聚焦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關鍵領域,重點鼓勵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事項;對市場機制能夠有效發揮、對國計民生影響不大、對行業發展作用有限、發展水平不再先進的事項,不再列入鼓勵類。
對鼓勵類投資項目,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進行審批、核準或備案;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信貸支持。對鼓勵類投資項目的其他優惠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一、農林牧漁業
1.農田建設與保護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農田鹽堿化改善滲排工程建設,旱作鹽堿地改造和綜合利用,土壤侵蝕防治,土、肥、水速測及水肥一體化技術開發與應用
2.耕地質量建設:保護性耕作,新開耕地快速培肥,肥沃耕作層培育,耕地保養管理
3.農業節水改造和精細化管理:更新改造不符合灌溉節水標準的灌區,旱作節水農業,水資源短缺和超載地區發展雨養農業,干旱半干旱地區推廣以雨養和節水為導向的綠化模式
4.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農產品及農作物種子基地建設,農作物、林木、草、畜禽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建設,動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開發與應用
5.農業良種技術攻關和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動植物(含野生)優良品種選育、繁育、保種和開發,生物育種,種子(種苗)生產、加工、包裝、檢驗、鑒定技術和倉儲、運輸設備的開發與應用,豬牛羊胚胎(體內)及精液工廠化生產
6.智慧農業及新型農業技術開發:蔬菜、瓜果、花卉設施栽培(含無土栽培)先進技術開發與應用,智能養殖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開發與應用,農業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和智慧農業建設
7.農林產品深加工:木、竹、草(包括秸稈、蘆葦)人造板及其復合材料技術開發及應用,“以竹代塑”產品開發、生產與應用,林產化工原料林基地建設,林產化學品深加工,木竹結構建筑和木(竹)質材料環保加工、循環節約利用、能源化技術開發與應用,竹藤、花卉、苗木基地建設、產品開發及精深加工,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產品開發及能源化
8.農產品倉儲運輸:農林牧漁產品儲運、保鮮、加工與綜合利用
9.糧食儲備技術及裝備:糧油干燥節能設備,農戶綠色儲糧生物技術,驅鼠技術,農戶新型儲糧倉(彩鋼板組合倉、鋼骨架矩形倉、鋼網式干燥倉、熱浸鍍鋅鋼板倉等),安全綠色儲糧技術及裝備推廣應用
10.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重大病蟲害、外來入侵物種及動物疫病及人獸共患病防治,動物疫病新型診斷試劑、疫苗及低毒低殘留獸藥(含獸用生物制品)新工藝、新技術開發及應用,野生動植物培植、馴養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農作物、林木害蟲密度自動監測技術開發與應用
11.農業氣象服務:人工增(消)雨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氣象衛星工程(衛星研制、生產及配套軟件系統,地面接收處理設備,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和氣象信息服務
12.生態農業:生態種植業、生態畜牧業、生態草業的技術開發及應用
13.綠色農業:全生物降解地膜、高強度易回收地膜農田示范與應用,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與修復,符合綠色低碳循環要求的飼料、飼料添加劑、肥料、農藥、獸藥等優質安全環保農業投入品及綠色食品生產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開發,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監測技術開發和應用,有機廢棄物無害化、價值化處理及有機肥料產業化技術開發與應用
14.現代畜牧業及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農牧漁產品綠色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墊料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遠洋漁業、人工魚礁、漁政漁港工程、綠色環保功能性漁具示范與應用,新能源漁船,淡水與海水健康養殖及產品深加工,淡水與海水漁業資源增殖與保護,海洋牧場
15.林果業:國家儲備林建設,特色經濟林建設,碳匯林建設,植樹種草工程,林草種苗工程,油茶、核桃、油橄欖、仁用杏、榛子、油棕等木本糧油基地建設,生物質能源林和用材林定向培育與產業化,森林資源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大徑級用材林等)
16.中藥材種植與養殖: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珍稀瀕危動植物藥材培育與養殖,天然橡膠及杜仲種植生產,林下種養殖技術開發及應用
17.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秸稈肥料化利用、秸稈飼料化利用、秸稈能源化利用、秸稈基料化利用、秸稈原料化利用等),農村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工程(沼氣工程、生物天然氣工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沼氣發電、生物質能清潔供熱、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工程、廢棄菌棒利用、太陽能利用)
18.農村旅游特色產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森林康養、自然教育和生態旅游
19.農村數字化改造:數字鄉村建設,“村數字+”農林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20.農村廢棄物治理:面向資源化的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與農田面源污染協同綜合治理
21.農村水系整治: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及面源污染防治
22.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業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開發與應用
23.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草原、森林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復工程,優質高產牧草人工種植與加工,自然保護地建設及生態示范工程,內陸流域性大湖資源增殖保護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天然林保護與修復,營造林工程(包括防護林建設、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
24.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產,抗鹽與耐旱植物培植
25.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保護工程
26.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服務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提供的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
二、水利
1.水資源利用和優化配置:跨流域調水工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
2.節水供水工程:農村供水工程,灌區及配套設施建設、改造,高效輸配水、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合同節水管理,節水改造工程,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城鎮用水單位智慧節水系統開發與應用,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
3.防洪提升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城市積澇預警和防洪工程,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開發制造,水利工程用高性能混凝土復合管道的開發與制造,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區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及山洪溝、泥石流溝和滑坡治理等),江河湖海堤防建設及河道治理工程,蓄滯洪區建設,江河湖庫清淤疏浚工程,堤防隱患排查與修復,出海口門整治工程
4.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生態系統及地下水保護與修復工程,水源地保護工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隔離防護、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環境修復及有關技術開發推廣),水土保持工程(淤地壩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侵蝕溝治理)
5.水利數字化建設: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系統開發,洪水風險圖編制技術及應用(大江大河中下游及重點防洪區、防洪保護區等特定地區洪澇災害信息專題地圖),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水文站網基礎設施及水文水資源監測能力建設,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
三、煤炭
1.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管道輸煤,大型煤炭儲運中心、煤炭交易市場建設,儲煤設施建設和環保改造
2.煤礦智能化和安全高效技術開發及應用:礦井災害(瓦斯、煤塵、礦井水、火、圍巖、地溫、沖擊地壓等)防治,井下救援技術及特種裝備開發與應用,新型礦工避險自救器材開發與應用,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裝備及煤礦機器人研發應用
3.礦山生態修復:地面沉陷區治理,礦井采空區、建筑物下、鐵路等基礎設施下、水體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質填充采煤技術開發與應用
4.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煤炭共伴生資源加工與綜合利用,煤制油氣技術開發及應用,煤層氣勘探、開發、利用和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煤田地質及地球物理勘探,煤電一體化建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煤炭清潔高效洗選和潔凈型煤技術開發與應用,提高資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藝開發與應用,實施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的大型煤礦項目(井工煤礦設計生產能力≥120萬噸/年、露天煤礦設計生產能力≥400萬噸/年),礦井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產能儲備煤礦建設
四、電力
1.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及裝備:±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變電,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輸變電,分布式新能源并網、分布式智能電網(含微電網)技術推廣應用,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氫(氨)儲能、熱儲能等各類新型儲能技術及應用,長時儲能技術,水力發電中低溫水恢復措施工程、過魚措施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乏風瓦斯發電技術及開發利用,垃圾焚燒發電成套設備,生物質熱電聯產
2.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大中型水力發電及抽水蓄能電站、大型電站及大電網變電站集約化設計和自動化技術開發與應用,跨區電網互聯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電網改造與建設,增量配電網建設,邊境及國家大電網未覆蓋的地區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建設,輸變電、配電節能、降損、環保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
3.電力系統數字化升級:繼電保護技術、電網運行安全監控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智慧能源系統,電力智能運維及智慧工地技術,關鍵電力應急裝備技術,電力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技術
4.電力系統調節:氣源落實的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電源建設
5.電力消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高效電能替代技術及設備,船舶充換電設施、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建設和應用
6.火力發電低碳節能改造:燃煤發電機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超低排放、重金屬脫除等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開發與應用,火力發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煤電機組深度調峰安全防范技術研發與應用
7.煤電技術及裝備: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采用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保障電力安全的支撐性煤電項目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煤電項目;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熱電聯產機組,循環流化床、增壓流化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等潔凈煤發電項目以及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熱值煤發電項目;背壓(抽背)型熱電聯產、熱電冷多聯產;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火電摻燒低碳燃料
五、新能源
1.風力發電技術與應用:15MW等級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高原、山區風電場建設與設備生產制造,海上風電場建設與設備及海底電纜制造,稀土永磁材料在風力發電機中應用
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與應用:太陽能熱發電集熱系統、高效率低成本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系統集成技術開發應用,逆變控制系統開發制造,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組件設計與制造,高效太陽能熱水器及熱水工程,太陽能中高溫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可再生能源供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與應用:生物質纖維素乙醇、生物燃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非糧生物質燃料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生物質直燃、氣化發電及熱電聯產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農林生物質資源收集、運輸、儲存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農林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氣化設備、鍋爐和爐具制造,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廚余垃圾、工業有機廢棄物、有機污水污泥等各類城鄉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大型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生產成套設備,沼氣發電機組、沼氣凈化設備、沼氣管道供氣、沼氣提純壓縮液化制備生物天然氣設備、裝罐成套設備制造,秸稈熱解氣化相關設備制造,可持續航空燃料原料高效收儲運技術與設備研發與應用,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與應用
4.氫能技術與應用:可再生能源制氫、運氫及高密度儲氫技術開發應用及設備制造,加氫站及車用清潔替代燃料加注站,移動新能源技術開發及應用,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應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液態、固態和氣態儲氫,管道拖車運氫,管道輸氫,加氫站,氫電耦合等氫能技術推廣應用
5.發電互補技術與應用:氫能、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電互補技術開發及應用,電解水制氫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綠色甲醇
六、核能
1.核電站建設與運行:核電站建設,核電站延壽及退役技術和設備
2.先進核反應堆技術開發與建造:先進核反應堆、多用途模塊化小型堆建造與技術開發
3.核能綜合利用(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
4.核技術應用:同位素、加速器及輻照應用技術開發,輻射防護技術開發與監測設備制造
5.核燃料生產加工:鈾礦地質勘查和鈾礦采冶、鈾精制、鈾轉化,先進的鈾同位素分離技術開發與設備制造,高性能核燃料元件、MOX元件、金屬元件制造
6.核安保與核應急:核安保關鍵系統開發與設備制造,核電站應急搶險技術和設備
7.乏燃料及核廢物處理處置:乏燃料后處理,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治理
七、石油天然氣
1.石油天然氣開采:常規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采,頁巖氣、頁巖油、致密油(氣)、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資源勘探開發
2.油氣管網建設:原油、天然氣、液化天然氣、成品油的儲存和管道輸送設施、網絡和液化天然氣加注設施建設、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
3.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與應用:油氣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油氣田提高采收率技術、安全生產保障技術、生態環境恢復與污染防治工程技術開發利用,揮發或放空石油、天然氣自動監控、回收利用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液化天然氣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項目及技術開發與應用,液化天然氣裝置不凝氣提取高純氦氣技術、成套設備開發及應用
八、鋼鐵
1.黑色金屬礦山開采、選礦及共伴生礦產綜合開發利用,黑色金屬礦山尾礦充填采礦工藝、技術及裝備
2.帶式焙燒等高效球團礦生產及高爐高比例球團冶煉,氣基直接還原低碳煉鐵(不含煤制氣),高爐富氫噴吹冶煉、冶金渣余熱回收及綜合利用,近終形鑄軋一體化,加熱爐高效燃燒(包括全氧燃燒技術、富氧燃燒技術、低氮燃燒技術),熱軋氧化鐵皮無酸表面處理
3.航空軸承用鋼,航空航天用超高強度鋼,4N級以上高純鐵,高溫合金,精密合金,高純度、高品質合金粉末
4.利用鋼鐵生產設備處理社會廢棄物(不含危險廢物)
5.鋼鐵、焦化、鐵合金行業超低排放技術,以及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化
6.冶金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冶金廢液(含廢水、廢酸、廢油等)循環利用
7.廢鋼回收、拆解、除油、加工、分類、配送一體化
九、有色金屬
1.礦山:有色金屬現有礦山接替資源勘探開發,緊缺資源的深部、難采及低品位礦床開采,礦山尾礦充填采礦工藝、技術及裝備
2.冶煉: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煉技術開發及應用,銅冶煉PS轉爐的環保升級改造
3.綜合利用:高效、節能、低污染、規;偕Y源回收與綜合利用。(1)廢雜有色金屬回收利用。(2)有價元素的綜合利用。(3)赤泥及其他冶煉廢渣綜合利用。(4)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5)鎢冶煉廢渣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處置。(6)鋅濕法冶煉浸出渣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7)鋁灰渣資源化利用。(8)再生有色金屬新材料
4.新材料:(1)信息。半導體、芯片用電子級多晶硅(包括區熔用多晶硅材料)、硅單晶(直徑200mm以上)及碳化硅單晶、硅基電子氣體、磷化銦單晶、多晶鍺、鍺單晶等,直徑125mm以上直拉或直徑50mm以上水平生長化合物半導體材料、鋁銅硅鎢鉬稀土等大規格高純靶材、超高純稀有金屬及靶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銅鎳硅和銅鉻鋯引線框架材料、電子焊料等。(2)新能源。硅能源(晶硅光伏)材料,包括配套的高純多晶硅(包括棒狀多晶硅和顆粒硅)、高效單晶硅棒、高效單晶硅片;核級海綿鋯及鋯材。(3)交通運輸、高端制造及其他領域。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數控機床、軌道交通、核工程、新能源、先進醫療裝備、環保節能裝備等高端制造用輕合金材料、銅鎳金屬材料、稀有稀土金屬材料、貴金屬材料、復合金屬材料、金屬陶瓷材料、助劑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催化材料、3D打印材料、高性能硬質合金材料及其工具。(4)新能源、半導體照明、電子領域用連續性金屬卷材、真空鍍膜材料、高性能箔材
十、黃金
1.黃金深部(1000米及以下)探礦與開采、智能化采選、氰化尾渣及含氰廢水無害化處置、低氰或無氰提金
2.黃金尾礦(渣)及廢石綜合利用(回收有價元素、用于回填、制酸、建材等)
3.黃金冶煉有價元素高效綜合利用〔難處理礦石選冶回收率≥75%;低品位礦石選冶回收率≥65%(不含堆浸);當黃金與其他礦物共生時,綜合利用率≥70%;當黃金與其他礦物伴生時,綜合利用率≥50%〕
十一、石化化工
1.礦產資源開發:硫、鉀、硼、鋰、溴等短缺化工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及綜合利用,磷礦和螢石礦的中低品位礦、選礦尾礦、伴生資源綜合利用
2.無機鹽:廢鹽酸制氯氣等綜合利用技術、鉻鹽清潔生產新工藝的開發和應用,全封閉高壓水淬渣及無二次污染磷泥處理黃磷生產工藝,硝酸法和半水—二水法磷酸生產工藝,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優質鉀肥及新型肥料的生產
3.農藥: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的開發與生產,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體結構農藥生產,生物農藥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4.涂料和染(顏)料:低VOCs含量的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涂料,用于大飛機、高鐵、大型船舶、新能源、電子等重點領域的高性能涂料及配套樹脂,用于光診療、光刻膠、液晶顯示、光伏電池、原液著色、數碼噴墨印花、功能性化學纖維染色等領域的新型染料、顏料、印染助劑及中間體開發與生產
5.樹脂:用于生產乙烯等產品的電加熱蒸汽裂解技術,乙烯—乙烯醇共聚樹脂等高性能阻隔樹脂,聚異丁烯、乙烯—辛烯共聚物、茂金屬聚乙烯等特種聚烯烴及高碳α—烯烴等關鍵原料的開發與生產,芳族酮聚合物、聚芳醚醚腈、滿足5G應用的液晶聚合物、電子級聚酰亞胺等特種工程塑料生產以及共混改性、合金化技術開發和應用,可降解聚合物的開發與生產,長碳鏈尼龍、耐高溫尼龍等新型聚酰胺開發與生產
6.橡膠:萬噸級液體丁基橡膠、官能團改性的溶聚丁苯橡膠、氫化丁腈橡膠、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膠(HVBR)、集成橡膠(SIBR)、丁戊橡膠、異戊二烯膠乳開發與生產,合成橡膠化學改性技術開發與應用,濕法(液相)和低溫連續橡膠混煉技術,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氫化苯乙烯—異戊二烯熱塑性彈性體(SEPS)等熱塑性彈性體材料開發與生產,新型天然橡膠開發與應用
7.專用化學品:低VOCs含量膠粘劑,環保型水處理劑,新型高效、環保催化劑和助劑,功能性膜材料,超凈高純試劑、光刻膠、電子氣體、新型顯示和先進封裝材料等電子化學品及關鍵原料的開發與生產
8.硅材料:苯基氯硅烷、乙烯基氯硅烷等新型有機硅單體,苯基硅橡膠、苯基硅樹脂及雜化材料的開發與生產
9.氟材料:全氟烯醚等特種含氟單體,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高品質氟樹脂,氟醚橡膠、氟硅橡膠、四丙氟橡膠、高含氟量246氟橡膠等高性能氟橡膠,含氟潤滑油脂,消耗臭氧潛能值(ODP)為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低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替代品,全氟辛基磺;衔铮≒FOS)、全氟辛酸(PFOA)及其鹽類和相關化合物的替代品和替代技術開發和應用
10.輪胎:采用綠色工藝的高性能子午線輪胎(55系列以下,且滾動阻力系數≤9.0N/kN、濕路面相對抓著系數≥1.25),航空輪胎、巨型工程子午胎(49吋以上)、農用子午胎及配套專用材料和設備生產
11.生物基材料:以非糧生物質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試劑、芯片、干擾素、傳感器、纖維素生化產品開發與生產
12.綠色高效技術:二氧化碳高效利用新技術開發與應用(包括二氧化碳—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加氫制化學品、二氧化碳制聚碳酸酯類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等),可再生能源制氫、副產氫替代煤制氫等清潔利用技術,四氯化碳、四氯化硅、甲基三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三氟甲烷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微通道反應技術和裝備的開發與應用
十二、建材
1.建筑材料等礦產資源的共伴生礦產綜合開發利用、水泥原燃材料替代及協同處置技術;綠色氫能煅燒水泥熟料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利用清潔能源煅燒水泥熟料技術應用和生產線改造;新型固碳膠凝材料及制品制備技術;窯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利用及貯存技術;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技術;水泥生產制備全氧燃燒、富氧燃燒;新型干法水泥窯生產特種水泥工藝技術及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懸浮沸騰煅燒熟料工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新型低碳凝膠材料研發與應用示范;低鈣膠凝材料的開發與應用;粉磨系統節能改造(水泥立磨、生料輥壓機終粉磨等);建材各行業企業生產過程零外購電力、零化石能源消耗、零一次資源消耗、零碳排放、零廢棄物排放的工藝技術裝備的開發與應用;建材各行業(數字礦山、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建設及升級改造;用于工程或裝備的建材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開發與應用
2.規模不超過150噸/日(含)的電子信息產業用超薄基板玻璃、觸控玻璃、高鋁蓋板玻璃、載板玻璃、導光板玻璃生產線、技術裝備和產品;航天航空等領域所需的特種玻璃制造技術開發與生產、玻璃成型和表面功能化技術與裝備開發;高硼硅玻璃,微晶玻璃;交通工具和太陽能裝備用鋁硅酸鹽玻璃;光電探測技術用紫外玻璃、紅外玻璃和特殊色散玻璃;大尺寸(1平方米及以上)鈣鈦礦、銅銦鎵硒和碲化鎘等薄膜光伏電池玻璃,TCO鍍膜玻璃;節能、安全、顯示、智能調控等功能玻璃產品及技術裝備;超薄柔性玻璃一次成型技術及裝備;智能化連續真空玻璃生產線;大型玻璃熔窯大功率玻璃—電復合熔化技術,玻璃熔窯用全氧/富氧燃燒技術;玻璃熔窯利用綠色氫能成套技術及裝備;一窯多線平板玻璃生產技術與裝備;玻璃熔窯用低導熱熔鑄鋯剛玉、長壽命(12年及以上)無鉻堿性高檔耐火材料;核動力堆高放射性廢液固化玻璃開發及應用,大尺寸、多規格鋰鋁硅玻璃開發及生產
3.適用于裝配式建筑、折疊式建筑、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生態修復的部品化建材產品及生產設備;低成本相變儲能墻體材料及墻體部件;光伏建筑一體化部品部件;全電熔法制備巖(礦)棉;B1級柔性泡沫橡塑絕熱制品;氣凝膠材料;A級阻燃保溫材料制品,復合真空絕熱保溫材料,聚酯纖維類吸音板材,保溫、裝飾等功能一體化復合板材;長壽命防水防腐阻燃復合材料;高性能、高耐久、高可靠性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水性或高固含量防水涂料等新型建筑防水材料;蒸壓加氣混凝土板、秸稈生物質墻板(磚)、生物質建材;功能型、集成化裝飾裝修材料及制品,超薄陶瓷板、綠色無醛人造板,路面磚(板)、透水磚(板)、裝飾磚(砌塊)、仿古磚瓦、水工及護坡生態磚(砌塊)等產品及綠色低碳建材產品技術開發與生產應用
4.陶瓷集中制粉、陶瓷園區清潔煤制氣生產技術開發與集中應用;建筑陶瓷干法制粉技術與裝備應用;電燒輥道窯技術與裝備開發及應用;單塊面積大于1.62平方米(含)的陶瓷板生產線和工藝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利用尾礦、廢棄物等生產的輕質發泡陶瓷隔墻板及保溫板材生產線和工藝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基于氫能利用的節能陶瓷干燥窯及燒成窯爐裝備;一次沖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及節水控制設備,智能坐便器、衛浴集成系統,滿足裝配式要求的整體衛浴部品開發與生產
5.8萬噸/年及以上無堿玻璃纖維粗紗(單絲直徑>9微米)池窯拉絲技術,5萬噸/年及以上無堿玻璃纖維細紗(單絲直徑≤9微米)池窯拉絲技術,超細(單絲直徑≤5微米)、高強、高模、耐堿、低介電、低膨脹、高硅氧、可降解、異形截面、本體彩色、有機纖維復合等高性能及特種玻璃纖維開發與生產,玻璃纖維氈、布等制品生產;玄武巖纖維池窯拉絲技術;碳化硅纖維;航空航天、環保、海工、電工電子、交通、能源、建筑、物聯網、農業等領域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產品及其高效成型制備工藝和裝備;連續纏繞成型復合材料管道;生物降解復合材料制造技術及裝備;樹脂基復合材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與裝備;大型客機高性能次承力復合材料結構件關鍵技術、深海復合材料耐壓艙段開發及應用、航空發動機葉片用大尺寸復雜結構三維機織復合材料預制體的制備與應用
6.碳陶復合摩擦材料及自動變速箱用濕式摩擦材料等新產品的開發與生產,以合成礦物纖維、芳綸纖維、非金屬礦物粉體等作為增強材料的環保型密封材料新工藝、新產品開發與生產,高性能石墨密封材料的開發與生產;高能宇宙輻射探測(HERD)用高耦合效率低串擾光纖傳像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
7.重點非金屬礦山高效開采及選礦工藝技術;石墨烯材料、氫燃料電池石墨雙極板、高性能天然石墨負極材料、核級石墨生產及應用開發;非金屬礦聚合物可陶瓷化阻燃材料;超細重質碳酸鈣(粒徑≤5微米);環境治理、節能儲能、國防軍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保溫隔熱、阻燃防火、農業農村等領域用礦物功能材料生產及其技術裝備開發應用;礦物超細材料加工在線檢測與控制智能化生產線;新型靶向藥物載體礦物功能材料的制備技術開發與示范、非金屬礦物凹凸棒替代抗生素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8.無機人造石產品及技術裝備的研發生產;機械化石材礦山開采及自動化石材加工技術;礦石碎料和板材邊角料、石粉綜合利用生產及工藝裝備開發;石材開采、加工裝備的永磁電機驅動控制技術
9.不低于20萬塊/日(含)新型燒結磚瓦生產線協同處置大宗廢棄物工藝技術及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工業副產磷石膏高效凈化提質及高值化綜合利用技術;利用礦山尾礦、建筑廢棄物、工業廢棄物、城市污泥、江河湖(渠)海淤泥等大宗廢棄物無害化生產制備砂石骨料、結構混凝土用高強陶粒、功能陶粒、墻體材料等建材及其工藝技術裝備開發
10.高品質人工晶體材料、多功能透明件、特種光學玻璃材料、制品和器件,功能性人造金剛石材料生產裝備技術開發;高純石英原料(純度≥99.999%)、半導體用高端石英坩堝、半導體用石英陶瓷器件(純度≥99.9%)、化學氣相合成石英玻璃等制造技術開發與生產;低溫共燒陶瓷(LTCC)、高溫共燒陶瓷(HTCC)及配套漿料和相關材料;紫外級氟化鈣晶體材料;高純納米級球形硅微粉、中空球形硅微粉的生產、應用及其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精細陶瓷粉體、適用于增材制造的陶瓷前驅體及陶瓷短切纖維、碳化硅纖維、陶瓷晶須;陶瓷球、陶瓷閥門、陶瓷螺桿等精密成型的陶瓷部件;陶瓷膜、蜂窩陶瓷、泡沫陶瓷;陶瓷基板、陶瓷絕緣部件、電子陶瓷材料及部件;連續陶瓷纖維及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醫用精細陶瓷材料及部件;陶瓷墨水材料;高導熱納米及大單晶陶瓷材料;鋰電池隔膜用納米陶瓷粉體材料;精密研磨及拋光用陶瓷材料等工業陶瓷技術開發與生產應用;信息、新能源、國防、航空航天等領域用高性能陶瓷的制造技術開發與生產;連續氮化物纖維工程化制備技術開發與示范、面向新一代光刻機用碳化硅陶瓷水冷真空吸盤(浸沒式)制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高強韌高導熱氮化硅陶瓷彈簧的制備及性能研究、高清超聲醫療用高居里溫度弛豫鐵電單晶材料(PIMNT)研制及產業化
11.具備消納工業和城市固廢能力的綠色智能化預拌混凝土生產線;年產1000萬噸及以上的超大型高品質機制砂石骨料生產技術裝備,短流程低能耗軟巖加工、高效硬巖加工、制砂樓站等無污水、淤泥排放、粉塵近零排放的高品質機制砂石骨料生產技術裝備,砂石生產用長壽命耐磨材料;海洋工程用混凝土、輕質高強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混凝土自修復材料的開發和應用
十三、醫藥
1.醫藥核心技術突破與應用:膜分離、新型結晶、手性合成、酶促合成、連續反應等原料藥先進制造和綠色低碳技術,新型藥物制劑技術、新型生物給藥方式和遞送技術,大規模高效細胞培養和純化、藥用多肽和核酸合成技術,抗體偶聯、載體病毒制備等技術,采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升級
2.新藥開發與產業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兒童藥、短缺藥、罕見病用藥,重大疾病防治疫苗、新型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核酸藥物、生物酶制劑、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藥物
3.生物醫藥配套產業:化學成分限定細胞培養基,新型純化填料和過濾膜材料,高端藥用輔料,疫苗新佐劑的開發和生產,特殊功能性材料等新型藥用包裝材料與技術,即混即用、智能包裝等新型包裝系統及給藥裝置的開發和生產;高端化、智能化制藥設備,新型制劑生產設備,大規模生物反應器及附屬系統,蛋白質高效分離和純化設備,藥品連續化生產設備;實驗動物標準化養殖及動物實驗服務
4.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新型基因、蛋白和細胞診斷設備,新型醫用診斷設備和試劑,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高端放射治療設備,急危重癥生命支持設備,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設備,移動與遠程診療設備,高端康復輔助器具,高端植入介入產品,手術機器人等高端外科設備及耗材,生物醫用材料、增材制造技術開發與應用
5.中醫藥傳承創新:中藥鑒定技術傳承與創新,中藥飲片炮制技術傳承與創新,中藥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復方制劑、民族藥的開發和生產,中藥高效提取、全過程質量控制和信息追溯等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
十四、機械
1.科學儀器和工業儀表:用于輻射、有毒、可燃、易爆、重金屬、二噁英等檢測分析的儀器儀表,水質、煙氣、空氣檢測儀器,藥品、食品、生化檢驗用高端質譜儀、色譜儀、光譜儀、X射線儀、核磁共振波譜儀、自動生化檢測系統及自動取樣系統和樣品處理系統,科學研究、智能制造、測試認證用測量精度達到微米以上的多維幾何尺寸測量儀器,自動化、智能化、多功能材料力學性能測試儀器,工業CT、三維超聲波探傷儀等無損檢測設備,用于納米觀察測量的分辨率高于3.0納米的電子顯微鏡,各工業領域用高端在線檢驗檢測儀器設備
2.災害監測裝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礦井災害監測儀器儀表和安全報警系統、水文數據采集儀器、地震地質災害監測儀器儀表、海洋觀測探測監測儀器設備及系統,上述儀器的計量檢定設備
3.大型發電裝備及其關鍵部件:單機容量80萬千瓦及以上混流式水力發電設備(水輪機、發電機及調速器、勵磁等附屬設備),單機容量35萬千瓦及以上抽水蓄能、5萬千瓦及以上貫流式和10萬千瓦及以上沖擊式水力發電設備及其關鍵配套輔機;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發電機保護斷路器、泵、閥等關鍵配套輔機、部件,燃氣輪機關鍵部件(300MW以上重型燃機用轉子體鍛件、大型高溫合金輪盤、缸體、葉片等)及控制系統,60萬千瓦及以上發電設備用轉子(鍛造、焊接)、轉輪、葉片、泵、閥、主軸護環等關鍵鑄件、鍛件;三代、四代核電設備及關鍵部件,多用途模塊化小型堆設備及關鍵部件;海洋能(潮汐、潮流、波浪、溫差、鹽差等)發電設備
4.鑄造裝備:高緊實度粘土砂鑄造成套裝備,高效自硬砂鑄造成套設備,消失模/V法/實型鑄造工藝及裝備,殼型鑄造、精密組芯造型、硅溶膠熔模精密鑄造工藝及裝備,砂型3D打印/切削快速成型工藝與裝備,輕合金高壓/低壓/擠壓/差壓/半固態等鑄造工藝與裝備,自動化智能制芯設備,外熱風水冷長爐齡大噸位(10噸/小時以上)沖天爐,高溫合金真空熔煉定向凝固設備,鈦合金真空感應熔化設備,金屬液自動化轉運及定量澆注設備,金屬液(鑄鐵、鑄鋁)短流程鑄造工藝與設備,鑄件高效自動化清理成套設備,鑄造專用機器人;鑄造用樹脂砂、粘土砂等再生循環利用技術及設備,環保樹脂、無機粘結劑造型和制芯技術及設備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
不分頁顯示 總共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