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于印發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3〕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關系到災區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災區的長遠發展,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基本要求,突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重建美好家園。四川省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恢復重建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緊迫性,樹立全局意識,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全面做好恢復重建的各項工作。
國務院
2013年7月6日
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
2013年7月
編制單位:國務院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導協調小組
組長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副組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成員單位: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能源局
支持單位: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謹以此規劃
向蘆山強烈地震中罹難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
向抗震救災中自強不息的災區各族干部群眾,英勇無畏的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方救援人員致以崇高敬意
向社會各界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災后恢復重建的人們致以誠摯感謝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重建基礎
第一節 規劃范圍
第二節 災區特點
第三節 重建條件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重建原則
第三節 重建目標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第一節 重建分區
第二節 城鄉布局
第三節 土地利用
第四章 居民住房和城鄉建設
第一節 農村居民住房
第二節 城鎮居民住房
第三節 城鄉建設
第五章 公共服務
第一節 公共服務設施
第二節 公共服務能力
第三節 社會管理
第六章 基礎設施
第一節 交通通信
第二節 水 利
第三節 能 源
第七章 特色產業
第一節 文化旅游業
第二節 特色農林業
第三節 加工業
第四節 服務業
第八章 生態家園
第一節 地質災害防治
第二節 生態修復
第三節 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第四節 防災減災
第五節 人居環境改善
第九章 政策措施
第一節 支持政策
第二節 保障措施
第三節 規劃實施
第四節 監督檢查
前 言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災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和中央有關部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公安民警以及專業搶險救援隊伍沖鋒在前,災區干部群眾奮勇自救,社會各界傾力支援,把搶救群眾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傷亡,切實防范次生災害,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并明確提出科學評估、科學規劃、科學重建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依靠和發揮災區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借鑒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經驗,一定能夠重建美好家園,奪取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為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為科學組織和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在地震災害評估、地質災害排查及危險性評估、房屋及建筑物受損程度鑒定評估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重建基礎
第一節 規劃范圍
蘆山強烈地震波及四川雅安、成都、樂山、眉山、甘孜、涼山、德陽等市州的32個縣(市、區),受災人口約218.4萬人。截至2013年5月23日,遇難196人,失蹤2人,受傷14785人。大量老舊住房倒塌,未倒塌住房結構受損嚴重,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供水、排水、供氣等市政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壞,主要公路多處塌方、受損,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余震多、震級高,持續影響大。
根據《四川蘆山“4·20”強烈地震災害評估報告》①,地震波及區域劃分為極重災區、重災區、一般災區和影響區。本規劃范圍為極重災區和重災區,包括雅安市蘆山縣、雨城區、天全縣、名山區、滎經縣、寶興縣等6個縣(區),以及成都市邛崍市的6個鄉鎮,共102個鄉鎮,面積10706平方公里,2012年末總人口114.79萬人。
專欄1 規劃范圍
災區類別 地 市 縣(區、市)和鄉鎮
受災面積
(平方公里)
人 口
(萬人)
極重災區 雅安市 蘆山縣 1260
10.98
重災區 雅安市 雨城區、天全縣、名山區、滎經縣、寶興縣 9446
103.81
成都市 邛崍市高何鎮、天臺山鎮、道佐鄉、火井鎮、南寶鄉、夾關鎮
合 計
10706
114.79
圖1 規劃范圍示意圖 (圖略 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15/content_2445989.htm)
第二節 災區特點
地質條件復雜,次生災害易發。災區地處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是龍門山、鮮水河、安寧河三條地震斷裂帶交匯處,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巖體破碎,降雨量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嚴重,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多發性。
生態地位重要,保護任務繁重。災區是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是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地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區,雅安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要求高、任務重。
區域位置重要,基礎設施薄弱。災區是內地連接藏、滇和攀西地區的交通咽喉,是區域物資貿易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但交通通道少、路網密度低、通行能力差,物流成本較高,特別是地質災害威脅嚴重,保通保暢難度大。
產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災區主要以水能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特色農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工業優勢企業不多,服務業發展滯后,社會事業較為薄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兩次地震疊加,重建任務艱巨。蘆山縣、寶興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其他地方大部分是汶川地震的一般災區,兩次地震間隔短、損失大,舊傷未愈、再遭新創,地方財力薄弱,災區群眾負擔重、困難大。
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災區地理風貌獨特、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厚重,茶文化源遠流長,是茶馬古道和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漢代碑闕和石刻文物眾多,多民族文化融合交匯,中國工農紅軍曾在這里強渡大渡河、勝利翻越夾金山,具有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優勢。
第三節 重建條件
災區自然地理條件特殊,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恢復重建面臨著建設任務重與自身發展能力弱、安全重建要求高與地質災害頻發、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等突出矛盾和特殊困難,需要發揮優勢合力推進、集中力量攻堅克難。
黨中央、國務院對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證;災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有效組織領導,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與自然災害不屈不撓抗爭的無畏精神,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強大動力;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汶川、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經驗,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有益借鑒。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借鑒汶川、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成功經驗,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基本要求,突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著力加快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著力加強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加強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強化支撐保障能力;著力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著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重建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新家園。
第二節 重建原則
科學重建。立足災區實際,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全面準確科學評估,優化布局、科學規劃,統籌當前與長遠、生活與生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民生優先。用心把握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立足點,把災區群眾的期待和安危冷暖體現在每一項工作中,將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擺在突出和優先位置,加快恢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
安全第一。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科學選址,有效避讓地震斷裂活動帶引發的難以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泄洪通道,確保選址安全。嚴格執行國家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對農村居民住房實行強制性抗震設防標準,確保重建工程質量。
保護生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強化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保護力度,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加強環境治理,發展生態經濟,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創新機制。以改革創新促恢復重建,積極探索災后恢復重建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加強中央企業對災區的支持,建立四川省內對口支援機制,充分發揮災區干部群眾主體作用,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全方位、多層次參與災后恢復重建,形成強大合力。
第三節 重建目標
用三年時間完成恢復重建任務,使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得以恢復并超過震前水平,為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戶戶安居有業。全面完成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災區群眾住上安全、經濟、實用、省地的放心房。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有勞動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民生保障提升。社會事業得到較大發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因災受傷致殘人員得到妥善安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創新發展。工農業和服務業全面恢復,文化旅游業、特色農林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飛地產業園區”和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產業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
生態文明進步。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修復,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建設示范作用充分發揮。
同步奔康致富。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加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以恢復重建作為新的起點,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第三章 空間布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②,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進行重建分區,優化城鄉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重建選址提供依據。
第一節 重建分區
人口集聚區。主要集中在雅安市雨城區、名山區和滎經縣的平壩、淺丘地區,以及其他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充分利用該區域用地條件良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優勢,承擔城鎮布局、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功能。
農業發展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前平壩、中部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帶,以及西部高山峽谷區,包括耕地、園地和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充分發揮地理氣候優勢,重點發展生態有機農業、設施農業和鄉村休閑觀光農業。
生態保護區。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區的夾金山、邛崍山、二郎山、大相嶺、小相嶺,包括世界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和自然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擾,實施生態修復,提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
災害避讓區。主要包括地震斷裂活動帶引發的難以治理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區及泄洪通道,不宜恢復重建居民住房和永久性設施,位于區域內的住戶應實施避讓搬遷。
專欄2 重建分區
面積
(平方公里)
比重
(%)
人口集聚區
100
0.93
農業發展區
1209
11.29
生態保護區
9135
85.33
災害避讓區
262
2.45
合 計
10706
100.00
圖2 重建分區圖 (圖略 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15/content_2445989.htm)
第二節 城鄉布局
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切實保護生態空間,集約整合生活空間,優化拓展生產空間,形成“中心帶動、軸線集聚、縣城提升、整體推進”的城鄉發展格局。
中心帶動。發揮雅安市城區(雨城區、名山區)作為川西區域性中心城市服務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優勢,承接人口轉移和產業發展,成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
軸線集聚。依托成雅高速公路—國道318線、國道108線—省道210線兩條聯通災區內外的主通道,沿軸線優化布局,以城區及縣城與成都市的經濟聯系為重點,成為人口和優勢產業集聚的經濟走廊。
縣城提升。推進蘆山、天全、滎經、寶興(包括穆坪鎮、靈關鎮)縣城等重點城鎮恢復和發展,強化集聚人口和產業的功能,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
整體推進。提高靈關、始陽、龍門、飛仙關、上里、中里、紅星、百丈、大川、紫石、龍蒼溝等鄉鎮綜合承載能力,吸引人口適度集聚;優化村莊布局,城鎮周邊和丘陵平壩地區的村莊適度集中,山區村莊宜散則散、宜聚則聚,形成具有川西地方民俗風情的人居環境。
圖3 城鄉布局示意圖(圖略 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15/content_2445989.htm)
第三節 土地利用
節約用地。嚴格保護耕地、林地,充分利用原有建設用地進行恢復重建,科學核定重建用地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布局,節約集約用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用地安排。統籌城鄉住房、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等各類恢復重建用地需求,優先保障城鄉居民住房重建用地。安排臨時用地5130畝;新增建設用地不超過11.1萬畝(含機動指標0.6萬畝),其中城鄉建設用地5.85萬畝,基礎設施和其他建設用地4.65萬畝。
土地整治。整理損毀的城鎮、村莊和工礦用地,做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修復,盡可能復耕已損毀耕地,整理復墾嚴重和輕微毀損農用地(耕地)。
專欄3 毀損農用地(耕地)整理復墾
嚴重毀損農用地(耕地)復墾 復墾規模1.48萬畝。
輕微毀損農用地(耕地)整理復墾 整理復墾規模101.65萬畝。
第四章 居民住房和城鄉建設
科學編制城鄉建設規劃,與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和城鄉建設。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注重節地、安全、經濟、實用,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傳統風貌。根據房屋受損程度鑒定結果,對能夠維修加固的居民住房,盡可能維修加固,不推倒重建。
第一節 農村居民住房
重建方式。經過評估通過維修加固可以安全使用的住房,應實施維修加固。必須新建的住房,要科學選址,做到結構合理、開間合度、面積合適,在尊重農村居民意愿和方便生產生活的基礎上,適當集中建設。采取統規統建、統規聯建、統規自建等方式推進農村居民住房重建。災區住房損毀、需新建住房的農村居民可在城鎮購房落戶,同等享受農房重建補助政策。
抗震設防。維修加固后的住房應具備抗御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新建住房建筑結構質量必須符合抗震設防要求,按照當地抗震設防烈度進行設計、施工和驗收。災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嚴格執行農村居民住房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
技術支持。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根據當地農村居民住房結構和受損情況制訂維修加固技術方案,為新建住房免費提供多樣化的設計樣式。加強農村建筑工匠、鄉村干部技術培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住房維修加固和新建工作。加大監管力度,切實保證建筑質量。
配套設施。原址恢復重建的村莊,與農村居民住房重建同步恢復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安置的居民點,根據其人口規模,配套必要的基礎設施,合并設置糧食曬場、臨時堆場及小型運動場地。分散居住的鄉村地區,在人口分布較為集中的地點配套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周邊群眾。
風貌特色。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自然條件,突出歷史文化傳承,建設綠色鄉村,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家園。
專欄4 農村居民住房③
戶數(萬戶)
維修加固
19.83
新 建
15.03
第二節 城鎮居民住房
重建要求。根據城鎮總體規劃,按照受損房屋的評估鑒定結果和抗震設防要求,分類實施城鎮住房維修加固和新建。新建住房采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多種途徑建設,注重節約集約用地、緊湊布局。尊重原有房屋和土地產權關系,減少因重建過程中產權調整而產生的糾紛。大力推廣節能節材環保技術,積極推行綠色建筑標準,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
重建機制。政策支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城鎮住房恢復重建,允許居民按照統一規劃自主聯建。老城區住房恢復重建與老城區改造,特別是與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結合起來,采取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商業服務、配套設施整體開發模式進行建設。對自愿到其他市縣落戶的群眾,按相同補助政策給予現金補助。
配套設施。住房維修加固的城鎮居民區,同步恢復相應的公用設施功能。新建城鎮居民區,按人口規模合理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停車場地、活動場所等。
專欄5 城鎮居民住房④
套數(萬套)
維修加固
13.7
新 建
3.74
第三節 城鄉建設
重點城鎮。加強雅安市城區(雨城區、名山區)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進蘆山縣縣城老城區重建改造試點,合理進行城鎮功能布局,促進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產業集聚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對寶興縣縣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適當進行功能疏解。加強天全縣縣城老城區改造,提升服務功能。發揮滎經縣縣城的產業優勢,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城鎮基礎設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推進城鎮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優先恢復重建供水、供氣和城市道路橋梁等設施,完善排水、電力、廣電、消防和污水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完善中心城區路網系統,推進城市公交建設。加強信息保障與應急保障基礎設施重建,提升信息化水平。
專欄6 城鎮基礎設施
城鎮交通 恢復建設城區道路228公里,橋梁31座,公交首末站6處、公交站臺270個;恢復建設場鎮道路49公里。
供水 恢復建設城區供水廠7個,供水管網298公里;恢復建設場鎮供水站3座,供水管網40公里。建設銅頭引水工程。
排水、污水、防洪 恢復建設城區污水處理廠7座,污水管網228公里,雨水管網245公里,排洪溝30公里;恢復建設場鎮雨水管網76公里。
環衛 恢復建設城區垃圾處理場6座;恢復建設場鎮垃圾處理站3處、垃圾處理池252個。
應急避難場所 恢復建設城區綠地等應急避難場所22處。
農村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受損農村公路和鄉村道路,改善通鄉通村公路、林區公路條件。完善農村集中供水設施和排水溝渠。推進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強村莊綠化,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做好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專欄7 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公路 恢復重建農村公路1440公里。
農村供水 恢復重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00處,解決82.8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集中供水工程87處,分散供水工程213處。
農村能源 恢復重建戶用沼氣池6210口,沼氣集中供氣工程72處,農村能源沼氣服務站(網點)23個。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注重歷史文化遺跡保護,修復加固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及建筑群,在保護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基礎上,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形成文化旅游新景點。
專欄8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名 稱
個數
地 點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3
雅安、蘆山、滎經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1
上里鎮
中國傳統村落
2
夾拉、五家
第五章 公共服務
優先安排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推進教育、衛生計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廣播影視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基層社會管理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管理能力。
第一節 公共服務設施
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抗震設防標準要求,抓緊開展受損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維修加固,力爭于9月份前完成學校的維修加固任務,盡快完成醫療衛生機構的維修加固任務。對于新建的學校和醫療衛生用房,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完善功能,確保質量。加快推進市、縣級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學校應急避難和緊急救災場所綜合能力建設。
就業和社會保障。恢復重建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服務設施,及時為城鄉勞動者和居民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恢復重建技工學校(公共實訓基地)和縣級就業培訓中心。
文化體育設施。修復市、縣級公共文化設施及廣播電視傳輸覆蓋、農家書屋等設施設備,恢復重建受損的體育場館和設施。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等級和受損程度,修繕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文物周邊環境整治和安全防范基礎設施建設,逐步修復受損可移動文物。恢復重建受損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管理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專欄9 公共服務設施
教育 恢復重建小學(含教學點)222所,初級中學3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高級中學7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0所,高等教育學校2所。
科研 恢復重建市科技服務中心1個、縣(區)科技服務中心6個。
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 恢復重建市縣級醫院12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個,衛生監督機構2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中心血站1個,急救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3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村衛生室6個;恢復重建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宣傳教育設施等,實施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
就業和社會保障 恢復重建市級社保服務中心和人力資源市場各1個,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6個、基層鄉鎮(街道)綜合服務平臺106個,技工學校(公共實訓基地)2所,縣級就業訓練中心6個;恢復重建社會福利院12個,敬老院22個,救助管理站3個,殯儀館2個,烈士紀念設施4處,軍供站和軍休所(站)2個,婚姻登記處3個,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2個。恢復和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
公共文化設施 恢復重建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檔案館6個、美術館1個、鄉鎮文化站99個。建設地震紀念場所1處。
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設施 恢復重建雅安日報社,社區書屋40個,農家書屋735個,廣播電視臺7座,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臺(站)12座,電影院3座,修復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補發一批廣播電視村村通設施。
體育設施 恢復重建體育場4個、體育館4個、體育活動中心1個、游泳池1個、業余體校訓練中心2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個,恢復重建鄉鎮體育設施。
文物搶救保護工程 搶救修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保護單位46處,市、縣級保護單位(含文物點)79處。修復保護受損可移動文物277件(套)。
宗教活動場所 恢復重建宗教活動場所29處。
第二節 公共服務能力
教育科技。積極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統籌整合雅安市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加強職業教育發展。鼓勵發達地區職業學校對口幫扶災區職業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崗位培訓,加大“特崗計劃”、支教等傾斜力度。推進四川農業大學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加強有機生態茶、珍稀動植物等技術研究,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醫療衛生。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通過全科醫生培養、實施“特崗醫生”計劃等方式為災區醫療衛生機構配足合格技術人員。建立委屬在川醫院、省屬醫院和成都市級醫院對口支援雅安市、縣兩級醫院的機制。支持雅安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使之逐步成為川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加強血吸蟲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應急處置能力。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建立健全公共勞動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整合各類社會保障經辦資源,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
公共文化產品。恢復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組織文化演出下鄉和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鼓勵文化產品創作,積極宣傳在抗震救災斗爭中涌現出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進事跡。
城鄉公共服務統籌。按照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要求,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把事關群眾生活的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
第三節 社會管理
服務體系。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壯大社區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發揮社區在基層社會服務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
人文關懷。采取多種心理援助措施,有效協調各類相關資源,增強災區群眾心理康復能力。營造關心幫助災區孤老、孤殘、孤兒及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建設婦女兒童和青少年活動中心。
管理設施。以維修加固為主,恢復重建黨政機關、政法機構,以及工商、衛生計生、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等監督監管機構的辦公和業務用房。恢復重建街道(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恢復重建公安消防設施。統籌建設鄉鎮教師、醫務人員周轉宿舍。
第六章 基礎設施
優先恢復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功能,加快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保障能力,提升安全可靠性,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節 交通通信
交通。以恢復現有公路功能為主要目標,盡可能利用原有設施,修復受損路段,加固受損橋涵,完善排水防護和交通安全等設施。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重點,統籌考慮農村公路、客貨運場站,優化公路網布局,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和抗災能力,具備條件路段可適當提高技術等級或標準。加強規劃研究,適時啟動連接災區的高速公路、鐵路項目建設。
郵政。恢復重建郵政設施,完善鄉鎮郵政網點,加強農村郵政服務體系建設。
通信。恢復重建公眾通信網絡和通信樞紐及其配套設施,擴大城鄉通信覆蓋范圍,提升服務水平和安全可靠性。結合恢復重建,推進三網融合,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完善應急通信綜合支撐體系,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專欄10 交通通信
交通 恢復重建國道351線樂英經蘆山、寶興至達維段(原省道210線相關路段)、國道318線雅安至二郎山隧道段、國道108線雅安至滎經段、天全—蘆山、邛崍—高何—蘆山、靈關—雙石—龍門、雅安—望魚—瓦屋山等7條公路,打通寶興—永富—河口大橋公路;為支持災區重建,對成昆鐵路受損路段和運營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測、維修、加固、改造。建設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加快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段、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和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規劃研究雅安至樂山城際鐵路。
郵政 維修加固郵政樞紐及郵政支局所生產營業用房46處。
通信 恢復重建基站1246個,通信光纜8024皮長公里等。
圖4 交通通道示意圖(圖略 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15/content_2445989.htm)
第二節 水 利
防洪和灌溉設施。完成震損水庫除險加固,及時處置堰塞湖(壩)。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開展山洪溝整治,有效消除災害威脅。推進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清除河道淤堵,恢復重建堤防工程,提高城市及重點城鎮防洪能力。修復受損灌溉設施和小微型水利設施。
水文水資源監測設施。恢復重建和完善水文、水資源監測設施,加強主要河流和飲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質監測。
專欄11 水 利
水庫堤防 除險加固震損水庫33座,恢復重建堤防213.4公里。
灌溉設施 恢復重建玉溪河大型灌區,中小型灌區14個,小型和微型農田灌溉設施。
水文、水資源監測設施 恢復重建受損水文基礎設施15處、水資源監測點121個。
第三節 能 源
電網。恢復和完善供電設施,加強骨干網架建設,推進城鎮智能化中低壓配電網絡建設,提高電網供電安全和可靠性水平。
水電站。修復水電站受損廠房、設備和送出工程,提高發電穩定性和可靠性。關閉嚴重受損且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小水電站。
煤炭。恢復重建符合安全規范的煤礦。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依法依規淘汰關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
油氣。恢復氣井、輸氣管線、油庫、加油(氣)站及其保護設施,恢復受損天然氣生產和輸送能力。
專欄12 能 源
電網 恢復重建35千伏及以上電網設施變電容量3384.5兆伏安、線路920.64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電容量103.4兆伏安、線路2849.2公里以及戶表工程。
水電站 恢復重建銅頭、小關子、飛仙關、大興、干溪坡、沙坪、禁門關、滎河等水電站。
油氣 恢復邛西、白馬廟2個氣田生產,修復8條受損管道、總長度47.85公里,修復5座油庫和55座加油(氣)站,恢復災區天然氣生產輸送能力16萬立方米/天。
第七章 特色產業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強企業恢復和產業重建,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以文化旅游業為主導,以特色農林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努力使災區有就業、有收入、有后勁。
第一節 文化旅游業
恢復重建旅游設施。恢復旅游景區受損的道路、安全防護、標識標牌等設施,改善旅游交通通達條件,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和旅游安全應急救援系統,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
打造精品旅游區。充分利用生態、文化、民族等組合優勢,構建大熊貓生態旅游區、茶馬古道歷史文化旅游帶、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帶、高山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帶“一區三帶”文化旅游整體布局,重點提升發展龍門—圍塔、喇叭河、蒙頂山、碧峰峽、龍蒼溝、天臺山、火井古鎮—南寶山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區,建設上里古鎮、大川鎮等一批文化特色城鎮。
開發旅游產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多樣化文化旅游產品,重點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歷史文化旅游、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等高品質旅游產品,積極發展生態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有條件的地方發展休閑養生產業。積極開發根雕藝術品、蒙頂山茶、藏茶、石雕、砂器、瓷胎竹編等旅游商品和紀念品。
提升發展層次。以生態為特色、文化為內涵、旅游為載體,建立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促進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體系,充分發揮旅游業解決就業、安民富民的作用。
專欄13 生態文化旅游
旅游設施 恢復重建龍門—圍塔、喇叭河—二郎山、周公山—碧峰峽、蒙頂山—百丈湖、熊貓古城—蜂桶寨—鄧池溝、牛背山—龍蒼溝、大川、上里、天臺山等景區旅游道路及步游道260公里、游客中心21座、游客接待點10個、自駕車營地8座、停車場58個、觀景平臺272個、旅游廁所290處等配套設施。
文化產業 恢復重建蘆山烏木根雕藝術城、黑砂(滎經砂器)文化博覽苑、寶興縣石雕文化產業等10個文化產業項目。
圖5 “一區三帶”旅游布局示意圖 (圖略 見:http://www.gov.cn/zwgk/2013-07/15/content_2445989.htm)
第二節 特色農林業
農林業生產設施。恢復重建受損農田、農業大棚、圈舍、養殖池塘、機電提灌站等農林業生產設施,提高農林業生產保障能力。
特色生產基地。推廣高附加值的種養殖品種,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建設糧油、茶葉、特色果蔬、中藥材、林竹、林下經濟和特種養殖基地。依托農業科技人才優勢,進一步發揮雅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作用,提升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應用水平。
服務支撐體系。恢復重建農林業綜合服務設施,提高農林業信息化水平。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農業品牌,持續提高農民收入。
專欄14 特色農林業
生產設施 修復受損農田42940畝,農業大棚232萬平方米,生產溫室6.7萬平方米,畜禽圈舍150.6萬平方米,養殖池塘1803畝,機電提灌站267座,機耕道1600公里;恢復節水灌溉15800畝。
生產基地 恢復重建糧油基地2萬畝、茶葉基地30萬畝、果蔬基地7萬畝、中藥材基地13.4萬畝、林竹基地21.4萬畝;恢復重建肉豬、肉牛、肉羊、禽類、漁業生產基地32個。
良種繁育體系 恢復重建農作物良種繁育項目15個、畜禽良種繁育項目29個、水產良種繁育項目2個。
綜合服務設施 恢復重建市級和縣級農產品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各1個,市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中心1個,縣級和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各6個;水產推廣服務站4個;農業科研所1個;重建動物防疫體系和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第三節 加工業
企業恢復重建。根據區域產業定位、資源環境承載力,因地制宜引導受災企業恢復重建、轉型發展;鼓勵加工企業進入產業集聚區異地重建,支持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以及民營大中型企業開展災區產業援建、兼并重組。
產業優化升級。改造提升紡織、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冶煉等產業,積極發展機械制造、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設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嚴格行業準入條件和節能、環保、安全要求,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產業集聚發展。支持雅安工業園區發展,選擇適宜區域設立蘆山、天全、寶興三縣“飛地產業園區”,作為產業轉移和發展的載體。在邛崍市、滎經縣建設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特種合金和農林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在蘆山縣設立產業集中區,支持農產品加工、紡織、根雕工藝美術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專欄15 加工業
企業恢復重建 原址重建紡織、食品、電子信息、建材、有色等企業22個,異地遷建企業35個。
淘汰落后產能 關閉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9個,關閉淘汰鐵合金行業落后產能6.0萬噸、造紙行業落后產能2.0萬噸、紡織行業落后產能6.9萬錠,建材行業淘汰落后制磚能力8200萬塊。
第四節 服務業
商貿物流。恢復重建城鄉商業服務網點、民族貿易網點、建材批發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服務設施,完善商貿批發零售體系。恢復重建重要物流設施,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提升公路運輸汽車維修服務。
金融服務。恢復重建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分支機構,合理布局基層營業網點,完善金融服務網絡。
糧油流通。完善糧油儲備、應急供應、軍供網點、質量檢驗監測體系,提升服務周邊民族地區的糧食保障能力。
專欄16 服務業
批發市場 恢復重建生產資料、農產品等批發市場16個。
零售業 恢復重建百貨店、超市、鄉鎮商貿中心、農貿市場81個。
配送中心 恢復重建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9個,農產品配送中心5個、農資配送中心5個。
糧油和其他物資儲備設施 恢復重建糧食儲備庫6個,邊銷茶、豬肉蔬菜等重要商品儲備庫6個。
金融機構 恢復重建金融網點8個。
第八章 生態家園
以生態保護區為重點,以地質災害防治為“生命任務”,加快自然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好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構建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格局。
第一節 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綜合整治。采取工程措施,對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時進行治理。修復受損的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對中小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應急排危除險。對地質災害風險高、威脅大的重點城鎮周邊山體和小流域開展綜合治理。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能力建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專業監測,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加強地質環境監測站建設,促進專業應急隊伍發展。
避讓搬遷。對不宜采取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威脅區的分散農戶分階段實施避讓搬遷,結合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城鎮恢復重建及土地整治進行安置。
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鑒于地質災害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按照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對受災地區地質災害進行整治。
專欄17 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綜合整治 治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208處,排危除險地質災害隱患點368處;開展地質災害集中連片區(帶)勘查與綜合整治31處,修復震損防治工程59處;開展7個縣地質災害巡排查與調查。
地質災害預防 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1977處,進行13個重點城鎮與24個重大災點專業監測,建設7個縣級監測預警平臺,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培訓與應急演練。
避讓搬遷 對536處地質災害威脅區的3787戶居民實施搬遷。
第二節 生態修復
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以自然修復為主。修復損毀森林和草地植被。加強天然林、濕地和草甸草地保護。恢復重建受損水土保持設施,強化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有計劃、有步驟地對25度以上陡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
保護區設施恢復。維護加固林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保護設施。盡快恢復種苗基地及配套設施設備,加快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執法、野生動物圈舍等設施設備恢復重建。
生態監測設施重建。重建生態功能恢復成效監測及生態定位觀測站,恢復森林資源管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生態綜合信息監管平臺。
專欄18 生態修復
自然生態系統修復 修復森林植被58.35萬畝,其中工程造林1.05萬畝;修復草地22.5萬畝;建設濕地公園3處;治理水土流失31.5萬畝,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7.5萬畝,坡面水系及溝道治理3879處。
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 恢復國家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4個,修復國家和地方級森林公園5個。
生態基礎設施 恢復重建林區道路909公里、供電線路67公里、給水管線29公里,恢復林木種苗基地等。
第三節 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境,恢復和保育栽植多種大熊貓主食竹,建設大熊貓生態適應性放歸基地。以碧峰峽大熊貓人工繁育基地等為依托建立大熊貓公園,建設大熊貓保護主題展示中心,加強大熊貓棲息地管理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保護黑頸鶴遷徙停息覓食地,加強川金絲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
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加強圓葉玉蘭、光葉蕨、香果樹、雅安紅豆、梓葉槭、峨眉含笑、西康玉蘭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拯救。建立楨楠、珙桐等珍貴樹種種質資源基因保存庫和珍稀植物采種基地。
專欄19 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大熊貓棲息地修復 實施22.2萬畝大熊貓棲息地修復工程,恢復建設大熊貓基因交流走廊帶;建設大熊貓自然遺產地檢測體系、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站等。
大熊貓生態適應性放歸基地 在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建設大熊貓放歸基地1200畝。
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實施川金絲猴、黑頸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加強圓葉玉蘭、香果樹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恢復建設楨楠、珙桐等珍貴樹種種質資源基因保存庫。
第四節 防災減災
應急體系。建立完善綜合減災救災應急體系,加強地震、氣象、洪澇、地質等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完善防災避險應急預案。防范自然災害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提高災情信息采集、傳輸、處理信息管理水平,推進“數字減災”工程建設,加強測繪地理信息保障能力建設,提高防災減災信息集成、智能處理和共享服務水平。
綜合能力。加強城鄉避難場所等基層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平臺和應急基地及應急裝備建設,統籌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加強物資儲備,建立疏散救援通道、應急水源、備用電源和應急移動通信系統,提高應急處置、受災群眾救助及生活保障水平。提高災后恢復重建設施的防雷減災能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加強防災應急演練,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專欄20 防災減災
應急體系 恢復重建綜合減災救災應急體系平臺3個;建設省、市、縣三級應急廣播平臺、國家自然災害災情數據西南災備中心和四川省衛星減災應用中心。
綜合能力 恢復重建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臺8個,開展7個縣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恢復重建國家氣象觀測站4個、區域氣象觀測站73個、天氣預報綜合業務平臺8個;恢復重建救災物資儲備庫4個;恢復重建測繪基準、重新測制基礎地理信息基準等。
第五節 人居環境改善
水、大氣污染防治。恢復重建飲用水源地保護設施。恢復重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加強流域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工業企業水污染處置與管控體系,確保災區流域水環境質量總體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確保災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上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恢復重建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和轉運設施,加強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廢墟廢物分類清理,確保城鄉人居環境干凈整潔。
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建設垃圾集中收集轉運系統,因地制宜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加強村容村貌改造,建設美麗鄉村。
專欄21 人居環境改善
飲用水源地保護 恢復建設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2處、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27處。
分散農戶污水處理 恢復建設分散農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550處。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恢復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等污染治理設施24個。
醫療及危險廢棄物處置 建設醫院、衛生院廢水處理設施14個。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對53個鄉鎮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第九章 政策措施
蘆山地震災區自我恢復能力弱,群眾負擔重,與全國相比奔康致富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加強各項保障,落實工作責任,強化監督檢查,科學高效地組織規劃實施。
第一節 支持政策
財政政策。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目標和重建任務,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經測算約為860億元。中央財政統籌現有各類資金,實行總量包干,分年安排,支持災區恢復重建。分配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時,考慮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因素,適當增加對四川省的支持力度。四川省要通過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用于災后恢復重建。引導社會捐贈資金在規劃框架下認建或承建恢復重建項目。通過企業和居民自籌資金、銀行貸款等多渠道籌措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市、縣政府統籌優化財政資金使用,通過貼息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重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借用國外貸款,引導國際組織無償援助項目向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傾斜。
稅費政策。減輕災區企業和農村信用社的稅收負擔。對災區個人和抗震救災的一線人員取得的與抗震救災有關的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災區基礎設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復重建。鼓勵社會各界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對捐贈災區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免征相關稅費。減免相關稅收,支持災區擴大就業。對災區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不超過原有用地規模的恢復重建項目,免收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對利用國有土地的恢復重建項目,免收土地出讓收入。按照規定權限,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和災區留存比例。
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盡快全面恢復金融服務功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災區信貸投放。合理安排對災區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對支農再貸款實行優惠的利率。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執行傾斜的準備金政策。對災前已經發放、因災不能按期償還的貸款,在2014年6月底前,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為不良記錄、不影響其繼續獲得災區其他信貸支持。加強災區信用環境建設。實施災區住房重建優惠信貸服務政策。發揮資本、保險市場功能支持災后恢復重建。支持災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支持災區發行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和以“區域集優”方式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鼓勵災區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
土地政策。優先安排災后恢復重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指標不足的,可本著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預支安排。對規劃異地重建的城鎮和村莊,凡廢棄村莊和城鎮具備復墾條件的,可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增減掛鉤指標可在市域范圍內安排使用。加快審批方式改革,建立建設用地審批快速通道。對新建工業或大型商業設施等項目用地,可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特殊地價政策。
產業政策。把旅游業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先導產業,支持旅游企業恢復重建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組織有關中央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支持重災區發展優勢產業。支持災區實施留存電量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用戶實行直購電試點。
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政策。支持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排查與監測,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能力建設,科學確定地質災害防治標準。加大生態修復、退耕還林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態公益林等補償機制。實行公益林補償。追加林木采伐限額。研究將蘆山縣調整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第二節 保障措施
物資保障。積極組織好恢復重建物資的生產和調運,確保物資供應的高效、暢通、安全。四川省人民政府要做好災后恢復重建主要建材需求量測算,統籌組織省內及周邊地區建材生產供應,國務院有關部門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交通保障。四川省人民政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交通運輸保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重要運輸通道防災減災能力,確保暢通和安全。統籌調度和科學組織恢復重建物資運輸,加強道路運輸管理,維護交通秩序,提高運輸效率。
援建保障。結合災區情況和重建需求,國家有關部委對災區文化旅游、生態農業、交通設施、地質災害防治等重點領域給予重點支持。四川省人民政府組織省內有關市(州)、部分省內企業進行對口援建。在尊重社會參與者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包括港澳臺僑、民營企業在內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災后恢復重建。
第三節 規劃實施
組織領導。四川省人民政府對災后恢復重建負總責,全面做好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各項工作。國務院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導協調小組要及時幫助解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分工,做好恢復重建的各項指導、協調工作。四川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和現場指揮調度系統,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科學高效地組織規劃實施。
規劃管理。本規劃是制定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四川省各級人民政府在恢復重建過程中要遵守并執行本規劃,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據本規劃,在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編制城鄉住房、城鎮體系、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重建、文化旅游產業、生態修復、防災減災、土地利用、地質災害治理等專項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明確重建時序,落實責任主體。市、縣級人民政府要編制本行政區域恢復重建實施方案,具體組織實施。四川省人民政府適時組織開展規劃的中期評估,在規劃期末進行全面總結。
第四節 監督檢查
強化恢復重建目標管理,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確保恢復重建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對恢復重建資金、重要物資和項目的跟蹤與管理。對恢復重建資金和重要物資的籌集、分配、撥付、使用和效果,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定期公布審計結果,確保重建資金按照規定專款專用。認真履行項目管理程序。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和竣工驗收制。建立健全恢復重建資金、項目和物資檔案登記制度。及時公布災后恢復重建資金安排、物資使用、項目進展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陽光重建、廉潔重建。
————————————————
① 民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地震局等部門組織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和國家減災中心組成評估組,會同四川省人民政府,對地震災害范圍和災害損失進行評估,形成《四川蘆山“4·20”強烈地震災害評估報告》。
② 中國科學院組織專家開展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形成《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報告》。
③ 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戶數包括極重災區、重災區和一般災區,影響區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享受相同的補助政策。
④ 城鎮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套數包括極重災區、重災區和一般災區,影響區城鎮居民住房恢復重建享受相同的補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