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時華 ]——(2009-12-14) / 已閱5844次
清除足壇頑疾當祭司法利器
唐時華
在中超中甲會議宣布司法機關全面介入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后的8個月后,指向利用賭球操縱足球比賽的調查終于獲得實質性突破,共約20名涉案嫌犯被公安部門采取強制措施。一場境外賭球事件點燃了中國足壇反賭球的導火索、反賭球風暴乍起。公安副部長“臥底”足協十年,司法強勢后入足壇的決心已經宣告:中國足球將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重新洗牌。(《民主與法制》2009年第24期)
中國足球曾經讓億萬國民心潮澎湃,徹夜難眠,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足球卻不免讓人黯然神傷:假球與黑哨兩大毒瘤由來已久,大批鐵桿球迷的憤然離開,央視不再轉播中國足球聯賽。中國足球將向何處去,2009年年末,一場轟轟烈烈的足壇掃賭風暴迅速展開,司法介入足壇頑疾,由此開始。
隨著一個個足壇名人甚至是足協工作人員的落馬,中國足壇的打黑風暴越見其效果,從長期以來足壇的整治的隔靴搔癢到現在的一針見血,中國足壇的頑疾清除有力地證明了一個道理:清除頑疾,當祭司法利器。
在中國體育日益社會化、市場化的社會,足球這一項備受社會關注的體育賽事,長期以來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小環境,行業自治,導致中國足球的畸形走向,導致球迷遠離足球,非公開化運作,非競爭性比賽就是一個重要原因。當一項比賽的本身的公平性和真實性受到質疑,變成了球員、運動員、俱樂部和等圈內的自娛自樂,那么中國足球的眾叛親離,和者無幾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中國足球不僅僅是上述人的足球,足壇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中國足球作為中國行業管理的一個主要陣地,當行業的管理和自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效,司法的介入就已是在弦之箭。
仔細觀察,互聯網上媒體報道鋪天蓋地,網民的評論聲勢浩大,說的都是一個話題:足壇頑疾清除刻不容緩,而作為足壇人士,卻應者寥寥,甚至集體沉默。
沉默也是一種言語,一種態度。在這種寂靜的沉默之中,司法卻不能沉默,他走上萬眾矚目的前臺,就應當顯示其應有之義:要加大對賭球集團的大規模查處,對足壇腐敗痛下重手;要將司法的介入形成一種制度化常態,避免運動式和突擊式的整治。要用司法的力量,來矯正中國足壇非法制化的現狀,要用司法的約束,來規制中國足壇的良性發展軌道;要用司法的人性關愛,來喚醒中國足壇人最起碼的良知、責任和勇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對司法部門的介入應有一個清醒認識:司法良藥雖好,卻并非包治百病。從案件本身的查處領域來講,司法人員并不專業,還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從案件之外的因素來講,清除足壇頑疾,還必須聯合體育部門、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等多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構建一個長效的反黑機制。
中國足壇,頑疾不除,止步不前,多管齊下,司法突進,機制構建,才能風清氣正。足壇反腐,已遠遠超過“給公眾一個交代”的簡單初衷。期待這個成為無數球迷心痛的小小足球,在承載了無數的淚水與期盼后,不會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心痛!
(作者系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