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時華 ]——(2010-1-27) / 已閱5855次
關注民生:從視角曬曬媒體的良知
唐時華
“打工妹,蟻族,被拐兒童,罪犯子女……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都要過年,都想回家,都有追求生活幸福的權利,也都是社會關注的對象。在新的一年里,祝福他們的苦澀與煩惱越來越少,幸福與希冀越來越多,得到更多的關愛與溫暖。”(《民主與法制》2010年第二期)
在一些媒體紛紛揚揚的富豪財產排行、名人隱私盤點中,《民主與法制》雜志組織的一組文章,卻悄然打動了我。這些文章的主角,是用半個饅頭當第二餐飯的馬強,是在王府井獻血的打工妹小敏,是在太陽村蹦蹦跳跳玩耍的犯罪子女。他們在這個充滿著宏大和高貴的氛圍中,獨自過著自己最簡單的生活。
這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按照通常的標準,似乎還沒有理由登上媒體的大雅之堂,然而,就是這樣一些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將我們打動,讓我們深思。
關注重大事件,自然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之快感;而關注明星大腕,也似乎是媒體天然的情結,明星一擲千金,萬種風情,上了媒體,能吸引萬眾矚目的眼球,發行上去了,效益自然青云直上。但是,在媒體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喧囂中,往往有一些人,他們的故事既不轟轟烈烈,也毫無懸念,既與香艷無關,也不能拉來贊助,甚至連“賠本賺吆喝”的最低要求都達不到。他們是誰,他們不是任志強,也不是徐靜蕾;沒有人關注他們的舅舅是誰,也沒有誰愿意對他們跨省追捕。他們是我們的普通民眾甚至是弱勢群體,是我們身邊的買菜工,送水工,洗碗工,垃圾清運工,是我們身邊鮮活走過千百遍你都不會注意的那些普通人。
作為一名讀者,我無意苛求每一個媒體每時每刻都能持續關注普通群體,在2010年伊始,我只能表達一個普通人最簡單的期望。那就是:在印刷越來越高檔,封面越來越香艷、標題越來越雷人的背后,我們的媒體能否保留一點可憐的關注,關注一下最基本的民生、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哪怕是幾塊一斤的菜價,幾百一月的房租和幾千一年的學費。關注一下那些小煤窯里面礦工的生存現狀,打工妹一年的愿望和城市“蟻族”新一年的計劃和努力?
我還突然想起媒體的一種理念,一種宗旨。那就是:我們要在哪一種廣場中生活,我們在試圖發出哪一種聲音?
我們的一些記者,寧愿在明星的別墅前寒夜漫漫苦苦守候獨家婚外戀新聞,也不愿意在普通民眾期盼的眼光中放下高傲的頭顱;我們的一些媒體,寧肯抱著大腕的臭腳丫子不放,也不愿走進民眾清新的原野;有的媒體,動輒長篇累牘地報道富豪們奢侈消費的場景,也不愿把農民工最簡單的期盼發上一個小小的豆腐塊。
這是一種理念,一種良知、一種道義、一種責任。
這種辦刊、辦報和辦網的理念,代表一個媒體最終的走向。我常常看到一些媒體標榜自己進駐了多少家高檔酒店和豪華賣場,就會條件反射地想到他為什么不說進駐了多少個鄉村和小學;我常常看到一些媒體豪邁地稱呼自己只面向成功人士,就會貿然猜測他們是否就真正征服了一個即使是普通人的內心。
當一家媒體只剩下了標新立異,只剩下了追逐時尚,只剩下了媚富和媚俗,他還能剩下些什么?吹得再龐大的氣球,總有破滅的一天,飛得再高的視野,總要回歸堅實的大地。我們的媒體,最終還是要回來人民群眾的廣場中來,回到眾多普通人的生活中來。
關注民生,并非讓媒體掉價;追逐奢華,也未必就能為媒體顏面增光幾分。一個恰恰是那些深入民間、關注百姓生活的報道,才能深深觸動每一個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也恰恰是那些時時惦記老百姓生活的媒體,才能被我們的市場所需要,那些僅僅依靠包裝和噱頭來欺騙讀者的媒體,也必然會被讀者所唾棄。我們的每一個媒體人,都應當時時拷問自己的良知,向自己提一個簡單的問題:今天,我民生了嗎?
作者單位: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