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城飛將 ]——(2010-3-19) / 已閱8452次
前耶魯大學校長、中國的大學與雅典網友Joanna——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的大學
龍城飛將
我在博客上轉帖了一篇文章《前耶魯大學校長:中國大學是世界最大的笑話》,文章提交者:余何,加帖在 文化散論 【凱迪網絡】 http://www.kdnet.net。文章里講道:“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小貝諾•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撰文批判中國大學,引起了美國教育界人士對中國大學的激烈爭論。”
雅典學園博友Joanna提交評論說,《環球時報》致電耶魯大學校方說過,該校學報從未刊登過傳聞中的這篇文章。近期耶魯大學校刊沒有任何關于中國大學的內容。一篇名為《戳穿謊言:“耶魯大學校長撰文”是如何形成的?》的網文揭開了謎團:此文是用1987年施密德特在耶魯開學典禮上的演講移花接木拼湊而成的。“在親愛的博主發文前一個月,即2月4日,正牌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Levin告訴英國衛報,中國大學將很快超越世界頂級名校。謊話是說不得的,除非您很enjoy被戳穿的感覺。”
我不知道他/她稱誰為“親愛的”,若他/她是一位靚女,并且是稱呼我,那我是受寵若驚。又不知“您很enjoy被戳穿的感覺”是指我還是別的誰,我們被戳穿了什么?
我上了該博友的博客,讀了他/她的一些文章,發現他/她知識淵博,學貫中西,精古文,通西語。自己的文章與給別人的留言時均不乏有深厚的功底與幽默辛辣的風格。特別是他/她的一篇博文:《看一個“法學家”以無知和無恥來誹謗孔子》批評賀衛方也是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本書名叫《第三只眼睛看中國》,似乎說德國某博士或教授的大作,該書研究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與實施的效果,曾經引起許多國人的共鳴。支持的人認為該書切中時弊,是一本好書。后來有人爆料證明說,該書是偽作,并非譯自國外,而是出自國人之手。但不管怎樣,這本書提出的問題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關于前耶魯大學校長的高論及博友Joanna我想有如下感想:
一、 關于文章的真偽問題的考證
博友Joanna對文章的真偽作了如下考證:《環球時報》致電耶魯大學進行詢問,該校對文章予以否認。一篇網文解開謎團:此文是用1987年施密德特在耶魯開學典禮上的演講移花接木拼湊而成的。
博友Joanna考證給了我們這樣的路徑:耶魯大學學報沒有發表這樣的文章,這文章是用耶魯大學前校長13年前在耶魯開學典禮上的演講“拼湊”而成的。根據Joanna的考證,我們可否這樣理解:耶魯大學前校長確實是說了這樣評論中國大學的話,網上流傳并非空穴來風?
如果是這樣,“謊話”被戳穿就不知從何說起了。
二、 如何看待“前耶魯大學校長”的高論:
這篇文章我是轉帖的,若原文是一篇文章,相信轉帖者也是經過編輯的。編輯者把高論小結為七個觀點,我們的重心應當是考慮這些觀點是否針砭到中國大學之弊:
1、“做大做強”就是“課程多,老師多,學生多,校舍多”。“學者退休……就是告別糊口的講臺,極少數人對自己的專業還有興趣……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事業”。校長“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權勢為子女謀好出路。”
2、知名大學躋身“世界百強”是把“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是人類文明史最大的笑話。”
3、近年來連續發生師生“血拼”“是大學教育的失敗”,我們“鄙視一個沒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教師。”
4、中國大學的“官本位”下,“權力主宰一切”,“文科的計劃學術,更是權力對于思考的禍害,這已經將中國學者全部利誘成犬儒,他們只能內部惡斗。缺乏批評世道的道德勇氣。”
5、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大學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否則大學教育就會偏離“對知識的忠誠”。
6、中國大學的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科研造假等“是一種駭人聽聞的腐敗”,中國大學不存在真正的學術自由,“對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損害了大學對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7、最后,他說“一些民辦教育,基本是靠人頭計算利潤的企業。”
我認為該文講到的主要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即他的文章道出了中國大學的弊端。其實,這篇文章是不是前耶魯大學校長在該校學報上發表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所講的是不是真話,是不是值得我們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大學教育進行反思。從這個角度看,這篇文章有點類似“第三只眼睛看中國的大學”。
三、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的大學
偉大的經濟學家、倫理學家斯密講過,企業家都是經濟人,他們在向社會提供合格產品的同時賺取合理的利潤。他的觀點,即把他的“經濟人”與“道德人”結合起來看,類似中國人所講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或者“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但如果不擇手段,就變成了近時代西方經濟學家研究與批判的“機會主義者”,也就是為了自己,不擇手段,走到了道德譴責的地步,甚至犯罪的邊緣。“經濟人”是中性詞,“機會主義者”卻帶有批判的色彩。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的大學,別有一番滋味。中國的大學,是一種生產過程,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它們輸入的是作為原材料的新生和教育資源,包括校舍、教師的勞動等,輸出的合格的可以服務于社會的人才。中國的大學也追求利益,可以用“經濟人”來解釋。它們所追求的利益既包括直接的經濟利益,也包括政治(社會)利益等。
大學中的官僚更是這樣。“經濟人”很容易滑到“機會主義”上面去。例如,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但人民政府的官員卻是為自己的人民幣服務。大學是“經濟人”,大學的官僚、博導等卻多是“機會主義者”。正因為如此,才有博士的利益鏈條,有的博導成了學術包工頭,有的博士成了學術包工頭的“奴隸”,學生做課題,博導拿錢,有的博士為了畢業要跳樓。這種利益鏈條又是大魚吃小魚式的,所以又可以稱為生物鏈條。而且這是不守社會規則和道德底線的,是一種鯊魚橫行的不平衡的生物鏈條。在鏈條的最底端,是最弱的,只有被吃的份,沒有吃別人的機會。
2010-3-18
作者博客:http://www.yadian.cc/people/6493/0/
http://blog.sina.com.cn/rss/zjysino20080207.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