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碧華 ]——(2010-5-27) / 已閱16843次
三、完善我市土地流轉的對策思考
土地流轉是一個經濟現象,必須符合經濟規律,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同時,土地流轉市場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市場,是一種特殊市場,兩者有著重大區別。所以必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準確把握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一)總體要求。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的總體要求:明確流轉主體,規范流轉行為,健全流轉機制,優化流轉環境,實現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明確流轉主體的核心是依法明確和充分尊重保障承包農戶的流轉主體地位。規范流轉行為的重點是要求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和“三個不得”等法律政策規定進行。健全流轉機制的重點是推動形成有利于流轉的流轉信息搜集發布機制、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流轉利益協調保護機制和流轉糾紛調處機制。優化流轉環境的重點是營造良好的流轉政策環境、完善流轉社會化服務和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
(二)基本原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必須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行。由于土地流轉是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一種形式,既要按照國家的政策要求,又要遵循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規律,因此,我們認為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進程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產權明晰,農民自愿的原則。中央一再強調,土地是農業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生產與生活賴以存在的基礎。農民是土地流轉主體,我們對土地經營權流轉效果和效率的評價,關鍵取決于農民是否滿意。因此,實踐中要進一步落實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依法明確流轉主體,強化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絕不可以用強制的辦法迫使農民離開土地,要防止不顧農民意愿,片面追求土地流轉速度的傾向。
第二,節約集約、積極穩妥的原則。就是要堅持土地流轉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勞動力轉移進程相適應的原則。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較高,經濟發展較弱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較低。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同時也是農村城市化的過程,是一個農業比重不斷減少、非農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業土地流轉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制約,一是要有合理的農地流轉制度,二是要有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空間。在一定意義上說,即使具備了合理的農地流轉的制度,但沒有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也無法完成土地的流轉;即使以強制方式實現了流轉,也會以農民流離失所和社會動蕩為代價。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必須以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前提。所以,要從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按照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要求建立合理的農地流轉制度。
第三,堅持用途管制、嚴格管理的原則。土地、空氣和海洋一樣,都屬于國家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耕地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耕地數量不可逆轉地要發生減少的趨勢。如何控制我國耕地減少的趨勢,是保證未來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在實踐中對流轉出來的土地如何確保不改變用途,直接關系到耕地保護制度的落實和能否守住十八億畝耕地底線,這是衡量土地流轉工作成敗與否的關鍵。
(三)具體對策。根據中央的精神,結合我市的實際,我們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完善和推動土地流轉:
1、加強宣傳,提高思想認識。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各種新聞媒體,通過會議、宣傳告示、發放小冊子和政策問答及咨詢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等法律與政策,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和法制觀念,做到家喻戶曉,使大家知法、懂法、用法。要讓群眾真正了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流轉的方式,流轉期限及流轉費用等內容,知曉土地流轉程序及操作規程,依法流轉、合理流轉,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害,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要以政策服務為中心,營造良好流轉氛圍,解除群眾思想疑慮,轉變觀念,認識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樹立土地流轉的典型, 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而放心流轉。要加強領導,組織對鄉鎮干部和農村有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政策法律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更加有利于依法處理農村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流轉中的矛盾和糾紛。
2、增加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可以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也是推進農村的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前提條件。因此,必須以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項目為重點,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重點水庫建設、低洼易澇地治理、骨干河道治理、灌區建設、植保工程、農業機械化、農村道路等項目建設,創造條件,促進土地流轉和產業開發。
3、構建平臺,實現供需對接。探索建立以村級組織為主體的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綜合服務平臺,并形成長效機制。縣級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鄉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發布、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引導村級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接收農戶申請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由合作社進行規模種植或通過縣鄉調劑和網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流轉出去,解決“我想轉包,誰要”和“我想承包,誰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問題,使土地流轉進入有序的市場化軌道。
4、培育主體,規范流轉服務。首先,在扶持一批典型合作社和經營大戶,提高他們在土地流轉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其次,加快中介組織培育,建立一批服務規范的流轉中介組織,支持他們從事與土地流轉相關的信息收集、整理、推介、政策咨詢和信用擔保,開展土地資產評估、物資供應服務等。再次,出臺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管理辦法,加強監管,規范土地中介服務,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促進土地有有序流轉。
5、健全機制,逐步規范管理。要按照“流轉形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實施程序合法化、流轉合同規范化”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一方面,要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土地流轉必須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 以轉包、出租、入股形式流轉土地的實行備案制度;以轉讓、互換方式流轉土地的實行登記制度。土地流轉合同文本由鄉鎮經管機構免費向農民提供。另一方面,要強化管理服務機構建設。健全鄉鎮經管機構,強化縣(市、區)土地承包仲裁機構職能,妥善解決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具體問題,使其切實負起土地承包、土地流轉、流轉糾紛調查處理以及檔案管理的職能。
6、城鄉統籌,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點解決60歲以上和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創造城鄉公平的就業環境,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解決好進城農民子女的就學、就業等難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逐步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讓農民放心地流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
總之,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政策,加快經營機制創新,探索切合實際的流轉模式,提高集約化水平,增加各級財力對土地流轉的投入支持,構筑服務平臺,注重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市的土地流轉,建設又好又快的現代農業。
(課題指導:王耀泉,課題負責人:洪亞勇,課題組成員:福建漳州市委黨校洪碧華、方賜德;漳州市農辦黃志堅、蔡文盛、陳永貴、陳盧亮)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