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恩 ]——(2010-12-3) / 已閱26241次
從《理想國》中解讀柏拉圖論正義
李光恩
摘要:柏拉圖的正義論是一套體系,要詳細論述他所談到的正義,需涉及許多方面和問題。但也不妨嘗試單從柏拉圖“如何”論正義入手,并以《理想國》一書中的相關內容為主線進行展開。
關鍵詞:柏拉圖 《理想國》 正義
一、柏拉圖、《理想國》與正義論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法律思想家和政治家。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危機四伏。20歲時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其后有過12年的游歷和三次西西里之行;我們今天所知的Academy即為柏拉圖在雅典創辦的“阿卡德米”學園。柏拉圖繼承蘇格拉底,前后共著對話二十五篇,《理想國》成于壯年,此書可謂震古鑠今,討論的問題非常豐富。該書的副標題即“正義論”,圍繞探討什么是“正義”而展開。
二、關于“正義”問題的考慮
柏拉圖探討正義問題深受兩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一為伯羅奔尼撒戰爭,二為蘇格拉底之死。
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于公元前431年,歷時27載,交戰雙方為雅典和斯巴達,但最終以雅典失敗告終。此次戰爭是希臘歷時的轉折點,使雅典走出了全盛時期。“希臘奴隸社會所固有的矛盾,奴隸與奴隸主間,自由民各階層間,兩個同盟集團間,盟主國與同盟國間的一切矛盾都暴露出來了”。[1]傳統的道德、正義觀念在嚴峻的戰爭形勢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戰爭對于雅典或斯巴達任何一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雅典“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制,因實施暴政,8個月后又被民眾推翻。其后民主派當政,蘇格拉底被控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諸神,還引進了新的神及敗壞青年的罪名,并在民主派的極端民主中被處死。因此,“柏拉圖深深體會到現實政治的善和正義十分不易”。[2]
柏拉圖老年回顧他青年時代的雅典和伯羅奔尼撒戰爭,他談到“在那些日子里,城邦不再遵從先人的習俗和制度”,他看到“法律和習俗的大廈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倒塌”。[3]所以說正是這些事件構成的時代背景使得柏拉圖重新思考正義等一切問題。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會對各種行為或制度的評價是不同的,稱這些是“正義”的,那些是“不正義”的,我們不能通過考察這些行為或制度來總結出正義的涵義;沒有一種行為或制度是正義的完美體現;也沒有一種行為或制度能為大眾普遍認可。[4]故而在眾多關于正義問題的爭議中,柏拉圖試圖從批駁“正義”觀出發,探尋、追求真正的正義。
三、柏拉圖駁“正義”
(一)質疑克法洛斯
克法羅斯是住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敘拉古商人,在柏拉圖的書中已經是一位“經過了漫長的人生道路的老旅客”,他認為“對于通情達理的人來說,有了錢財就用不著存心做假或不得已而騙人了,當他要到另一世界去的時候,他也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了”。由此,柏拉圖總結克法洛斯的正義觀為“有話實說,有債照還”。但是,柏拉圖又反詰,“譬如說,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后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實狀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5]因此說,柏拉圖認為這并不是正義。
(二)與玻勒馬霍斯的辯論
玻勒馬霍斯認為如果相信西蒙尼德的說法,欠債照還就是正義。但柏拉圖認為西蒙尼德所言另有所指,“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有害則不算是正義了。那么欠敵人的是否要還呢?他認為西蒙尼德對什么是正義說得含糊不清。應該是說“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就是他所謂的‘還債’”。[6]
二人又進一步討論,“什么是正義所給的恰如其分的報答呢?”,玻勒馬霍斯歸納為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但柏拉圖提出,正義的人在什么行動中,在什么目的下,最能利友而害敵呢?在接著的辯論中,柏拉圖分別提到了如下觀點:(1)不打仗的時候,正義的人豈不也是毫無用處的?(2)一個正義的人,既善于管錢,也就善于偷錢;(3)有一些人把好人當成敵人;拿壞人當成朋友。如此一來就成了幫助壞人為害好人,則不正義了;(4)“正義就是助友害敵”,而“傷害任何人無論如何總是不正義的”,因此“正義的人讓人變得不正義了”。[7]
(三)反駁色拉敘馬霍斯
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能言善辯,晚期智者的末流墮于詭辯,因此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語。
色拉敘馬霍斯便是當時智者派的代表,而“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也正是智者當中盛行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城邦中誰強誰統治,統治者都制定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并明告:凡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有正義的;誰不遵守,就是違法,又有不正義之名。所謂正義就是當時政府的利益,而政府當然有權,是為強者,故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柏拉圖循著這一論斷,指出各國統治者難免犯錯誤,所以他們立法的時候,會出現有些法立錯的問題,立錯了的法是對他們是不利的,而不管是什么法,人民都得遵守,因此“遵守對強者不利的法也是正義的了”。
柏拉圖又指出,“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也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為“沒有一門科學或技藝是只顧到尋求強者的利益而不顧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的”。[8]
從以上兩方面,柏拉圖有利地辯駁了色拉敘馬霍斯所謂的“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對強者不利的也可能成為所謂“正義”,而且其所為的正義也不全是強者的利益。
但色拉敘馬霍斯并不屈服,又提出了“正義的人跟不正義的人相比,總是處處吃虧”,即不正義比正義更加有利。
柏拉圖論述說,正義者不會想勝過別個正義者,只會要求勝過異類,至于不正義者則對同類異類都要求勝過。但是一個又聰明又好的人,不愿超過和自己同類的人,但愿超過跟自己不同類而且相反的人;一個又笨又壞的人反倒對同類和不同類的人都想超過,因此正義的人又聰明又好,不正義的人又笨又壞。而“正義是心靈的德性,不正義是心靈的邪惡”。正義的心靈促使人們能夠以正當的方式生活,導致好的行為方式,因此會快樂幸福,而不正義者卻相反,因此“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9]
四、柏拉圖論正義
在駁斥了以上各種觀點后,柏拉圖開始討論他所認為的正義。在他看來,“假定我們視力不好,人家要我們讀遠處寫著的小字,正在這時候有人發現別處用大字寫著同樣的字,我們就可以先讀大字后讀小字,再看看他們是不是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有個的人正義,也有整個城邦的正義”。然而“在較大的東西里面有較多的正義,也就更容易理解,我們先探討在城邦里正義是什么,然后在個別人身上考察它,這叫由大見小”,[10]故而先討論何為國家正義。
為此,柏拉圖“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構建了一個城邦,因為這是國家正義的首要問題,他認為在這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而且這個城邦還要能保持統一,是一個有機體,而且沒有什么比國家鬧分裂更惡的了。在這個城邦中的生產者、護衛者、統治者,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賦的職業,“正義就是這個原則”。柏拉圖用“金屬說”[11]說明每個人的稟賦是不同的,有人身上被加入了黃金,這些人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被加入白銀的人是護衛者;被加入鐵和銅的人便是農民等生產者。人生下來體質和智力上的差別,適合不同職務。在論述當中,柏拉圖特別提到了對護衛者怎樣接受訓練接受教育的問題,柏拉圖認為很難找到比“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包括音樂、文學之義)來陶冶心靈”更好的教育了。他們不能聽不相干的人講不相干的故事,不能讓他們的心靈接受許多他們成年之后不應該有的一些見解。例如,首先就應拋棄把最偉大的神描寫得丑惡不堪的故事。
關于討論個人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正義的人和一個正義的國家無區別,“個人在自己的靈魂里具有和城邦里所發現的同樣的那幾種組成部分”,即欲望、激情、理智,“我們每一個人如果自身內的各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他也就是正義的,即也是做他本份的事情的”,而“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為整個心靈的利益而謀劃的”,因此理智應該起領導作用;激情應服從并協助理智;欲望會使人感到快樂,但愿望過強會使人變得邪惡。一個人正義的人其靈魂的三部分應該協調與和諧,而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斗爭不和、相互間管閑事和互相干涉。[12]
國家正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前提,個人正義則是國家正義的基礎。“個人靈魂達到正義,每個人就會以其個人的正義的行為參與適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參與實現國家的正義”。[13]
五、結語
《理想國》中心內容是討論正義,整部作品內涵精深,對后世影響極大。
該書共十卷,第一、二卷主要是關于什么是正義以及正義與不正義誰更有利的問題,分別先后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的討論和辯駁。但此間并為完全論述究竟何為正義。
從第二卷后部分至第四卷,柏拉圖論述了自己的正義理論,但最后也未定義出什么是正義,而是把正義分為國家正義與個人正義來進行討論。
第五、第六、第七卷,柏拉圖論述了怎樣實現正義,其中論及“公有制度”,教育問題,還包括哲學王之治。
第八、九卷,談到了國家正義的落敗,在柏拉圖看來,雖然哲學王之治甚好,但也會有錯誤,會使得國家衰落,典型的就是出現僭主政制。
第十卷后部分,柏拉圖敘述一個故事,即一個名叫厄洛斯的勇士死后在另一個世界所看到的情景,雖然其中很多細節較難理解。但就書的末節來看,柏拉圖似乎是要“我們”渡過所謂“勒塞之河”,而不在這個世上玷污了我們的靈魂。而且還告誡:靈魂不死,能忍受一切惡與善。讓我們追求正義與智慧,窮畢生來探索正義,應該說是又回到了對正義問題探討的開端,似乎與有我們所謂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異曲同工之意。
參考文獻:
[1]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2]嚴存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湖南大學出版社,第44頁。
[3][英]弗朗西斯•麥克唐納•康福德:《蘇格拉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
[4]姚介厚著:《〈國家篇〉導讀》,四川教育出版社。
[5][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6頁。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