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青林 ]——(2010-12-19) / 已閱6793次
安徽省小小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與安徽省績溪縣輕工鏈條廠等侵犯商業秘密糾紛上訴案
唐青林
一、案件來源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皖知初字第002號、最高人民法院(2001)第34號(2000)知終字第10號判決書。
二、案件要旨
企業可采取以商業秘密與專利相結合的方式保護自有的技術信息,如將一項完整的技術進行分解,對于其中保密性差的技術申請專利,而將技術的核心部分作為商業秘密加以保護。只有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才能保護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三、基本案情
原告安徽小小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小小科技公司”)于1998年開始生產鏈條套筒,并于同年9月15日將“卷制鏈條套筒系列模具等加工工藝”向績溪縣保密局申報商業秘密備案,其中用于沖壓設備的連續模具于1999年5月31日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被告張某、被告馮某原系小小科技公司聘用人員。1998年6月,張某與小小科技公司簽訂《合同議約》,約定張某對小小科技公司的某些特殊技術負有保密責任;在聘期內必須保守公司生產業務用的一切技術資料,不得外借、外傳或轉讓,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等。
1998年7月26日,被告鏈條廠從飛彩黃山鏈條傳動公司購置28A卷管模具一副,后于1999年2月份開始生產鏈條套筒。小小科技公司發現后,即找張某了解情況,同年2月27日,張某在寫給小小科技公司的“請公司領導給予諒解說明”中稱:“我利用對工藝技術方面工作之便,提供給鏈條廠一些技術資料,目前已收回我提供的全部原件,但我無法保證鏈條廠是否保留了復印件。”為此,小小科技公司于同年3月1日致函鏈條廠,要求鏈條廠立即送回經張某之手盜入其廠的屬于小小科技公司所有的全部技術資料及其復印件,并聲明小小科技公司生產的鏈條套筒的模具由其法定代表人設計,屬于其專有技術。若鏈條廠在收到聲明后仍不拆卸并銷毀其利用小心科技公司的資料加工成的在結構原理上與其完全一致的模具,小小科技公司將通過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工業產權。同年12月10日,小小科技公司以鏈條廠、張某、馮某侵犯其鏈條套筒模具及工藝技術和客戶名單等商業秘密為由,向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三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其商業秘密的行為,鏈條廠返還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鏈條套筒模具的圖紙資料,銷毀侵權模具;賠償經濟損失500萬;三被告公開賠禮道歉,承擔全部訴訟費用。
一審審理期間,就小小科技公司所主張的鏈條套筒模具技術是否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為公眾所知,以及該模具圖或與鏈條廠使用的模具圖紙是否相同等專業技術問題,安徽省高院委托吉林工業大學鏈傳動研究所進行技術鑒定。該所鑒定認為:1、原告的套筒卷制模具及工藝與沖壓行業己有技術及鏈條行業現有技術,主要結構與關鍵工序相同或相仿,個別具體結構或工序上的差別也沒有技術或性能上的顯著進步,因而不能認定為專有技術;2、原、被告提供的圖紙所能生產的套筒規格不同,使用的套筒卷制模具,其成形原理與工位數相同,部分工位的成形方法和結構形式不同,由此可以認為原、被告的套筒卷制模具圖紙并不完全相同,因而不能認定被告模具是按原告圖紙制造的。
四、法院審理
安徽省高院經審理后認為,商業秘密應屬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小小科技公司主張權利的生產鏈條套筒的技術信息,經鑒定部門鑒定屬行業已有技術,而非專有技術,且小小科技公司與鏈條廠套筒卷制模具圖紙并不完全相同,鏈條廠模具不是按小小科技公司圖紙制造的,因此,不能認定鏈條廠侵犯了小小科技公司的技術秘密。關于小小科技公司所主張的包括金盾鏈條廠等7家客戶名單屬于其經營信息,由于小小科技公司亦未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法院不予采信。綜上,小小科技公司主張鏈條廠和馮某侵犯了其技術、經營信息,缺乏證據證明,法院不予支持。據此,判決駁回小小科技公司的訴訟請求。
判決后,小小科技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最高院依法撤銷原審判決,支持上訴人在一審中提出的訴訟請求,并由三被上訴人承擔本案上訴費用。其主要上訴理由為:本案涉及的商業秘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技術信息,二是經營信息。上訴人公司的技術信息具有新穎性,非為行業內所公知,屬于專有技術,而由被上訴人馮某帶走的包括金盾鏈條廠等7家客戶名單屬于上訴人的經營信息,且對于上述信息上訴人均采取了保密措施,構成上訴人的商業秘密,應受法律保護,但原審判決未予認定;原審法院指定的鑒定機構僅憑7份參考文獻進行鑒定,將上訴人公司的模具拆解的面目全非,而后從中找出某一零部件的基本成形原理或基本結構原理與某文獻中的某部分進行對照,隨后即得出上訴人公司的整體模具為公有技術的結論,缺乏科學和事實依據,其鑒定結論法院不得采信等。
二審庭審中,小小科技公司進一步將其技術秘密概括為六個方面的內容。二審法院還查明:鏈條廠自1998年7月下旬,決定試制、生產大規格卷制套筒,為此,該廠于1998年7月從上海離合器總廠鏈條總購置28A卷管模具一副,并邀請飛彩黃山鏈傳動公司技術人員江某等4人為套筒模具設計顧問,在28A卷管模具的基礎上,于1998年9月中旬實驗調試成功。
再查明:鏈條廠針對小小科技公司認為金盾鏈條公司等7家客戶名單為其經營秘密的主張,于一審期間,曾向原審法院提供東華鏈條總廠、飛彩黃山鏈傳動公司等廠家出具的證明,證明鏈條廠與上述廠家早已建立了業務聯系。二審期間,鏈條廠又向二審法院提供了雙獅鏈傳動公司出具的證明,證明鏈條廠向該廠供應鏈條套筒早于小小科技公司。此外,鏈條廠還向法院提供了由該廠的委托代理人向環球鏈傳動公司、金盾鏈條制造公司等廠家的有關人員所作的調查筆錄,有的證明與鏈條廠早已建立了業務聯系,有的證明他們與鏈條廠發生套筒供貨關系,并非因為馮某個人原因,而是企業自己的選擇。小小科技公司對上述證據未提出異議。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上訴人小小科技公司的商業秘密是否存在,而認定的關鍵在于原審法院委托有關機構所作的鑒定能否采信。原審法院就本案所涉及的小小科技公司生產鏈條套筒的技術是否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為公眾所知以及該公司與鏈條廠所使用的圖紙是否相同等兩個專業技術問題,經雙方當事人協商同意后,委托吉林工業大學鏈傳動研究所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鑒定。鑒定單位作出《鑒定意見》后,原審法院公開開庭對該《鑒定意見》予以質證。鑒定單位指派鑒定小組成員到庭接受了詢問,并于庭后又針對小小科技公司對鑒定意見所提出的異議進行了書面答復,原審法院并再次開庭進行質證。因此,綜合《鑒定意見》及其附件以及鑒定小組成員在庭審中就有關鑒定問題所作的陳述來看,鑒定人員通過對公開文獻和國內套筒卷制模具技術現狀的分析,以及通過對小小科技公司的模具圖紙與鏈條廠的模具圖紙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的小小科技公司所主張的技術內容與沖壓行業已有技術及鏈條行業現有技術相比,其主要結構與關鍵工序相同或相仿,并且小小科技公司及鏈條廠的套筒卷制模具圖紙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得出不能認定鏈條廠的模具是按小小科技公司的圖紙制造的結論。該鑒定意見程序合法,鑒定內容基本正確,應當予以采信。故小小科技公司上訴稱其認為該《鑒定意見》不能作為證據采信的上訴理由,法院不予采納。
根據《鑒定意見》關于“不能認定被告模具是按原告圖紙制造的”意見,并結合鏈條廠所舉的有關其自行開發研制套筒卷制模具的證據,鏈條廠辯稱其套筒卷制模具是由其自行開發研制,有其一定的事實依據。而小小科技公司僅憑張某在“諒解說明”中所稱“我利用對工藝技術方面工作之便,提供給鏈條廠一些技術資料”,即認為鏈條廠采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并使用了其套筒卷制模具技術,證據尚顯不足。
鑒于小小科技公司所主張的5項技術內容已經成為公知公用技術,鏈條廠的套筒卷制模具由該廠自行開發研制而成,因此,小小科技公司指控鏈廠、張某侵犯其套筒卷制模具技術秘密的上訴請求,缺乏事實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另外,在小小科技公司向金盾鏈條制造公司等7家鏈條制造企業供應套筒產品前,鏈條廠作為生產鏈條配套件的專業廠家,早已與其中的大部分企業建立了業務聯系,形成配套關系,與其中的個別企業發生業務聯系雖晚于小小科技公司,根據現有證據表明,也并非因被上訴人馮某的緣故,而是客戶的自愿選擇。因此,小小科技公司以上述7家客戶名單為其經營秘密為由,指控馮某將這些客戶名單帶到鏈條廠,鏈條廠采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并使用這些客戶名單,侵犯其經營秘密的上訴理由,缺乏證據佐證,法院亦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二審判決。
五、律師點評
本案中,原告小小科技公司雖然由于證據不足敗訴,但其將公司的卷制鏈條套筒系列模具等加工工藝作為商業秘密予以保護,并將其中用于沖壓設備的連續模具作為實用新型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專利,以商業秘密和專利方式共同保護公司重要技術信息的做法卻是值得稱道的。因此,我們也借由本案,來談一談將商業秘密與專利保護相結合保護企業重要技術信息的做法及意義。
在之前的案例中,通過對商業秘密與專利保護取舍問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商業秘密與專利保護的利弊,并且明晰了在同一技術上,專利保護與商業秘密保護是不可能并用的,因為如果選擇以專利保護就意味著必須通過公開、審核等程序將技術予以公開,而一旦公開,技術信息不再具備秘密性,也就不再能構成商業秘密,無法再以商業秘密的方式加以保護了。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以專利和商業秘密保護并用的對象并不是指同一個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或者某些技術里的不同技術方案、手段。
將商業秘密和專利有機結合起來保護企業的技術信息,可采用多種方式,如將一項完整的技術進行分解,對于其中保密性差、能通過簡單的測量、計算等反向工程即可掌握的技術申請專利,而將技術的核心部分或對于技術可實現優化的附加特征,如產品的配方、設計圖紙、工藝程序等作為商業秘密加以保護;或可通過將一項完整的技術分解,隱藏整體技術而分別申報專利,使其他人不能從專利申請文件中得知整體技術,從而達到既申請了專利,獲得了法律保護,又沒有公開整體技術的目的。
企業若決定采取以商業秘密與專利相結合的方式保護自有的技術信息,需要通過對相關信息的保密性強弱、可通過反向工程獲得的難易程度、能夠獲得專利的可能性以及經濟價值的大小等因素進行考察,之后才可決定對哪些信息采取商業秘密的形式保護,哪些又采取專利的形式加以保護。只有選擇了適當的方式,才能保護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編者注:本文摘自北京市安中律師事務所唐青林律師主編的《中國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百案類評》(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唐青林律師近年來辦理了大量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案件,為多起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提供辯護,在商業秘密法律領域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歡迎切磋交流,郵箱:lawyer3721@163.com,電話:1391016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