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暉 ]——(2003-6-27) / 已閱23881次
D.包裝條款的審校
在審校包裝條款時,應根據商品的性能、特點、運輸方式以及各國的習慣進行全面地審查,尤其對包裝的具體規定,一定要明確具體,不宜籠統含混地使用諸如:seaworthy packing, customary packing, usual packing 等詞語,應根據不同商品的性能,規定不同的包裝條件,如:“seaworthy packing”(海運包裝)一般要求牢固,具有防止擠壓的功能,所以應具體規定為:“To be packed in seaworthy wooden case with tin lining and iron hoops”(以堅固、適于海運的木箱包裝,內襯錫板,外加鐵箍),此外,審校包裝條款時,還應注意Mark(包裝標志)的規定是否確切,特別是Indicative Mark(指示標志)和Shipping Mark(運輸標志)一定要易于識別,如果這兩項標示寫的不具體,很可能在裝卸、搬運或運輸過程中發生問題。“指示標志”一般是提醒裝卸、搬運、儲存人員在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所以一般要求用不腿色的漆(fadeless paint)在外包裝上用大寫字母書寫:“KEEP AWAY FROM MOISTURE”(防潮);“THIS SIDE UP”(此面向上);“HANDLE WITH CARE”(小心輕放)等。“運輸標志”的規定,要求更嚴格,因為運輸標志是一種使貨物和單據一致以及彼此聯系的重要手段,這種標志,在國際上習慣稱之為:“嘜頭”,根據聯合國提出的國際貨物標準嘜頭,其內容構成如下:(Take the seaworthy for example),ABC——收貨人名稱代碼00412——合同號,ROTTERDAM——目的港,N0.1—100——包裝編號。
E. 交貨條款的審校
交貨條款在國際貿易合同中,也是重要條款之一,在審校時,應對裝運港和目的港、裝運期、交貨方法以及不能交貨的責任和處理方法作全面的審查。如在合同中,不應籠統規定 “Prompt Shipment” (既其裝運),在交貨條款中,特別是對裝卸港的規定,一定要具體明確,像“Port of discharge” 和“port of destination” 這兩個短語 ,盡管前者是“卸貨港”;后者是“目的港”,但兩者有時是相同的,有時也有區別,因為實踐中“port of destination 可能在 “port of discharge” 之后。例如,我們向阿富汗出口貨物,一般把貨運到巴基斯坦港市Karachi ,然后再陸運到阿富汗首都Kabul, 因為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不能作為海運目的港,可寫為“To Kabul Via Karachi ”,但這種寫法只能作為運輸標記的一部分寫在“裝船嘜頭”,而不能作為獨立的目的港名出現,在“目的港”的一項內,只能寫卸貨港口名“Karachi” (port of discharge)
F. 支付條款的審校
在一筆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對付款時間和付款方式都倍加關心,為了保證貨款的安全收付,雙方必須對支付條款作出明確的規定,在審查支付條款時,應著重注意支付方式是否明確,一般講,支付方式應根據當事人的經營意圖、成交數量來確定,比如,成交標的不大的貨款,可以采用“Transfer”支付方式;在大宗商品交易的情況下,可以采用“L/C”支付方式。另外,對支付時間也應仔細審查,如“買方應于 1992年12月1日以前將全部貨款用電匯方式預付給賣方。”被譯成了“The buyers shall pay the total to the sellers in advance by Telegraphic Transfer before October,1,1992”,這個條款中的“于1992年12月1日以前”應理解為:“不遲于1992年12月1日”,改為:“not later than October,1,1992”更精確些。
G. 商檢條款的審校
在國際貿易中,商品檢驗機構出具的證明是買賣雙方交換貨物、支付貨款和索賠與爭議的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審校商檢條款時,應著重注意對“檢驗權”條款的審校,因為這個條款涉及到買賣雙方由誰來決定商品的品質、數量或包裝是否符合合同規定的問題。在國際貿易中,關于檢驗權條款的規定一般有三種,一是以離岸品質、數量為準;二是以到岸品質、數量為準;三是以裝運港的檢驗證明為議付貨款的依據,但是貨到目的港時,買方有復檢權。這三種做法,比較合理的是第三種。所以,我國在對外貿易合同中,一般采用第三種做法,尤其是在進口合同方面更是如此,請看下面一例“商檢條款”:“貨 到目的港(港口名稱)————天內經中國商品檢驗局復檢,如發現品質或數量或重量與本合同規定不符,買方憑中國商品檢驗局出具的檢驗證明書,向賣方提出退貨或索賠,所有應退貨或索賠引起的一切費用及損失均由賣方負擔”,英譯:“If the quality, quality or weight of goods are not found in conformity with those stipulated in this contract after reinspection by the China Commodity Inspection Bureau within____ days after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the Buyers shall return the goods to or lodge claims against the Sellers for compensation of losses on the strength of Inspection Certificate issued b y the said Bureau, All expenses and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return of goods or claims should be borne by the sellers.”審校時,會發現這個條款還不盡完善,首先應補進一項除外責任,因為發現品質、數量或重量與合同規定不符,不完全是賣方的責任,有些責任是由船運公司或保險公司所付的,所以應補進一項:“除屬保險公司或船運公司負責者外”,英譯:“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claims for which the insurers or the carriers are liable”;其次,條款的英譯文也有兩處不妥:①從句中的連詞“if”應換成“in case”,在合同英文中“in case”與“if”不是同一意思,“in case”主要用于陳述預防措施,暗示提前做某些事情以保證安全。另外,從句中的謂語也應改為虛擬語氣In case+S+(should)+V,這樣一來使人覺得發生索賠的可能性很小。②從句中“not”的位置應防在“in conformity with”的前面,表示“發現…與…不符”。
以上這個條款經審校改為:“In case the quality, quatity or weight of goods be found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ose stipulated in this contract after reinspection by the China Commodity Inspection Bureau within_____days after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the Buyers shall return the goods to or lodge claims against the Sellers for compensation of losses upon the strength of Inspection 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said Bureau,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claims for which the insurers or the carriers are liable…”
H. 索賠條款的審校
在履行合同中,由于合同一方未能履行或未能全部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而引起糾紛,并由此導致受損失的一方向另一方索賠,引起爭議、索賠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由于賣方違約,如:拒不交貨、逾期裝運、數量短缺、質量規格與合同規定不符,未按合同規定進行包裝而造成損壞等;二是由于買方違約,如:拒開或遲開信用證,無理拒收貨物,在F.O.B. 條件下,不按時派船等;三是合同本身的條款不明確,致使當事人看法不一。因此,在雙方當事人認真、全面履行合同的基礎上,一定要使各項條款明確完整、萬無一失。
索賠條款是合同的重要“關口”,有時因索賠條款規定的不明確,導致整個合同履行的前功盡棄。審校索賠條款時應特別注意索賠的期限,在索賠條款中,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索賠要求,一般應在索賠的有效期限內。如規定:“買方應在貨到目的港30天內向賣方提交索賠通知,在此期間如賣方未接到買方索賠通知及公證行開立的公證報告,則認為買方無索賠要求”,英譯:“Buyer must give seller notice of any claim within 30 days after arrival of goods at port of destination. Unless such notice, accompanied by proof certified by an authorized surveyor, arrives at the seller’s office during such 30 days’ period, Buyer shall be deemed to have no claim”,
(注:譯文中的 “notice of any claim”前應加 “written”,因為,解決索賠案件必須以書面形式提出,往往是先發電報提出索賠要求,再發信件,詳細申述;最后一句譯文 “to have no claim”表達也欠妥,“認為買方無索賠要求”,意思是:“買方在有效期內沒有提出索賠要求,可以認為買方放棄這種要求”,應改譯為 “to have waived any claim” ,句中的“放棄”一詞選用“waive”更好些,因為 “waive”這個詞主要表示 “one shall not insist on a right or claim”
以上這個條款的規定應該是沒問題的,但請注意:有些貨物的潛在毛病在索賠的有效期內,是不容易發現的,所以,最好再補充規定:“有關潛在瑕疵,無論買方所提出的索賠時間早晚,賣方均不得拒絕”,英譯為“seller shall, nevertheless be responsible for latent defects of the merchandise regardless of any delay of Buyer to give such written notice of claim”.
四、結束語
根據以上討論不難看出,涉外經貿法律文件的起草與翻譯,涉及許多有關中外法律、國際經貿、專業英文等方面的內容。且包括許多技術性問題,固要求涉外經濟律師在起草和翻譯經貿法律文件時,力爭作到嚴于律己,具有一絲不茍的認真負責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深入理解經貿法律語言的準確性、規范性,嚴格按經貿法律文件起草與翻譯的原則行事。在定稿前,應對文件作最后的審校,對文件中的每個詞句、數字、金額、日期、每項權利、義務做嚴格、細致的審校,務求作到天衣無縫,才能最后定稿。
《中國律師》1993年第7期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