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文炳 ]——(2012-2-2) / 已閱6193次
曾讀過一篇文章《你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內容雖然簡單,其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一年輕人剛進法院,有些不適應,屢遭打擊,對法律精髓、法律靈魂又一次迷糊,司法是獨立?還是被立?是判決?還是調解?回家后向父親抱怨。父親聽后默默地將孩子領到廚房,然后從櫥柜中取出一根胡蘿卜、一個雞蛋和一包咖啡豆。父親將胡蘿卜放入沸水中,過了一會兒將胡蘿卜取出來讓孩子看,胡蘿卜變軟了。繼而,父親又把雞蛋放入沸水中,過了一會兒又取出讓孩子看,雞蛋變硬了。最后,父親把那包咖啡豆放入沸水中,很快,水變成了棕色,散發著咖啡豆的清香。最后,父親問孩子:“你愿意當胡蘿卜、雞蛋嗎,還是咖啡豆?”“我要當咖啡豆!”看似不相關的三種事,看似平常的三個生活片段,串聯起來竟隱藏著深刻的哲理。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法官經常會面對‘沸水’時候。誠然,我們法官的立場、感情和價值判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但可以明確的是:每一個案子,我們的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當明確自己站在什么的立場上,以一種什么樣的感情,進行什么樣的價值判斷來適用法律,這是法官天天必須的選擇。這時,我想起審理“四人幫”特別法庭的李海初法官。同樣是他,在1976年8月承辦《第二次握手》 作家張揚案,這是姚文元“內定要殺”的頭等大案、要案。這個案件并不難辦,可以走走過場交差了事。但李海初卻將全部案件逐一細看,并隨手摘錄。讀過案卷他深感此案“明明是按預定的框框栽贓”,如果經他的手將小說作者判處死刑,回首平生的時候“會感到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時不招禍端,他又承攬了其他許多案件,故意將案卷堆滿寫字臺,以任務量繁重為由硬是將案件拖了一年,為該案的正確審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樣的裁判,除了經得住時間和歷史檢驗外,還透射著中國法官獨特的睿智!
判斷一個法官的素質高低方法,不是他是否已將法律條文爛熟于胸,而是當沒有法律條文作為依據而必須審理裁決時,既要符合自然正義要求,又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做到“不據法司法”這一點,一個法官不必都具有碩士、博士的頭銜,但必須有足夠的法律素養。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不要像胡蘿卜一樣向‘沸水’屈服,放棄個性,最終被征服;也不能像雞蛋雖變得硬挺,看似堅強,卻也被困境改變了脾氣,沒了個性;一個好的法官應當是個要像咖啡豆一樣,有芬芳,有個性,并用兩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去維護正義的人;一個好的法官應當是個能懷揣著法律靈魂融入環境,借助公正的自然生命力,通過自己一點一點努力改變著周圍不盡人意環境的人,并最終使整個環境因自己的個性而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人。
在困境面前,你是胡蘿卜、雞蛋,還是咖啡豆?這時,我們可以清朗的回答,我們要當法律林園里的咖啡豆!(福建漳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