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紅珍 ]——(2012-2-9) / 已閱12392次
[7] 聽證程序被認為是行政程序中表達對抗性要素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審判型聽證(trial-type hearing)。參見[美]史蒂文•J•卡恩:《行政法》,張夢中等 譯,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頁。
[8] 公告評議式規(guī)章制定(notice-and-comment rulemaking)只要求政府對草擬的規(guī)章在“聯(lián)邦登記”上予以公布,從而給公眾一個書面陳述觀點和評議的機會。
[9] Michael E. Ornoff, Ex Parte Communication in Informal Rulemaking, 15 Rich. L. Rev. 73 (1981); Neil D. McFeeley, Judicial Review on Informal Administrative Rulemaking, 1984 Duke L. J. 347 (1984).
[10] 有學(xué)者將行政行為分為三類:準司法性裁決、準立法性規(guī)章制定以及“非正式行為”。Martin Shapiro,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Next Stage, 92 Yale L.J. 1487(1983); Brice McAdoo Clagett, Informal Action- Adjudication- Rulemaking: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ederal Administrative Law, 20 Duke L. J. 51 (1971).
[11] Todd D. Rakoff, The Choice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Modes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52 Admin. L. Rev. 159(2000).
[12] Martin Shapiro,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Next Stage, 92 Yale L.J. 1487 (1983).
[13]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美國法上有時會用非正式程序(informal procedures)來指代非正式行政(informal administration)。例如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這樣的論斷:“非正式程序……構(gòu)成美國行政過程的生命線。”S. DOC. NO. 77-8, at 35, 59 (1941).
[14] 參見季衛(wèi)東:《法治秩序的建構(gòu)》,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頁。
[15] Robert A. Kagan, Adversarial Legalism: the American Way of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56.
[16] 參見陳春生:《行政法學(xué)上之非正式行政行為與行政指導(dǎo)》,載陳春生:《行政法之學(xué)理與體系》,三民書局1996年版,第224頁以下。
[17] Michael K. Young, 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Governmentally Encouraged Consensual Dispute Resolution in Japan, 84 Columbia L. Rev. 925 (1984).
[18] Takehisa Nakagawa, Administrative Informality in Japan: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Outside Statutory Authorization,52 Admin. L. Rev. 175(2000).
[19] 例如有學(xué)者認為在日本法上,“法定的建議”(statutory recommendation)屬于正式的行政指導(dǎo),“事實的建議”(de facto recommendation)屬于非正式的行政指導(dǎo)。Meryll Dean,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in Japanese Law: A Threat to the Rule of Law, 1991 J. Bus. L. 398 (1991).
[20] 這就區(qū)別于美國法的理解。1997年2月,美國食品與藥品委員會頒布名為《良好指導(dǎo)規(guī)范》(Good Guidance Practices)的文件,并且其中一些舉措被《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現(xiàn)代化法》(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7)采納,但是美國學(xué)者依然將行政指導(dǎo)理解為非正式行政活動。
[21] 契約式進路(contractual approaches),指的是由工廠、附件居民與當(dāng)?shù)卣疄榱伺懦赡艹霈F(xiàn)的公害或損害簽訂有關(guān)協(xié)議,有時它也被認為是一種自我規(guī)制或者自愿性措施。Rie Sugiyama, Voluntary Approaches in Japan, Cava Working Paper, no 98/11/9.
[21] 相關(guān)闡述請見陳春生:《行政法學(xué)上之非正式行政行為與行政指導(dǎo)》,載陳春生:《行政法之學(xué)理與體系》,三民書局1996年版,第242-245頁。
[22] Takehisa Nakagawa, Administrative Informality in Japan: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Outside Statutory Authorization,52 Admin. L. Rev. 175(2000).
[23] 這三種情形,學(xué)界關(guān)注的角度有所區(qū)別。第一種情形往往涉及法外政策目標的正當(dāng)性問題;第二種情形涉及空白授權(quán)或者寬泛授權(quán)問題;第三種情形則一般涉及授權(quán)范圍內(nèi)的裁量權(quán)運作問題。
[25] 參見[日]鹽野宏:《行政法》,楊建順 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頁。
[26] 有關(guān)日本行政法發(fā)展史,也可參見楊建順:《日本行政法通論》,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57、63、77頁。
[27] Hiroya Endo, Administrative Law Theory during Thirty Years After the War: A Reappraisal, 14 L. Japan 82, 84-89(Lawrence Repeta trans. 1981).
[28] Takehisa Nakagawa, Administrative Informality in Japan: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Outside Statutory Authorization,52 Admin. L. Rev. 175(2000).
[29] F. Ossenbühl, Informelles Hoheitshandeln im Gesundheits-und Umweltschutz, Umwelt-und Technikrecht, 1987, S. 27 ff.
[30] 陳春生:《行政法學(xué)上之非正式行政行為與行政指導(dǎo)》,載陳春生:《行政法之學(xué)理與體系》,三民書局1996年版,第242-245頁。
[31]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xué)總論》,高家偉 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頁。
[32] 這導(dǎo)致一個有趣的概念現(xiàn)象,有別于美國和日本,德國法上對非正式行政活動的狹義界定,使行政行為的“正式”與“非正式”不共享同一個界定標準。
[33] 還有些學(xué)者認可“根據(jù)總的或者相互聯(lián)系的利益狀態(tài)開始的具有合作和交換因素的協(xié)商過程”,與非正式行政活動概念聯(lián)系緊密。[德]漢斯•J.沃爾夫等:《行政法》,高家偉 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188頁。
[34] 法效意思與行政行為的關(guān)系,見余軍:《行政法律行為理論的梳理與界別》,載《求索》2004年第9期。
[35] 這就是為什么沃爾夫教授等學(xué)者指出,雖然有時非正式行政活動也需要遵守特定的形式,但是這個“形式”(實體和程序上拘泥于特定形式要求),并不是認定非正式行政活動的區(qū)分標準。參見[德]漢斯•J.沃爾夫等:《行政法》,高家偉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188頁。
[36]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xué)總論》,高家偉 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頁。
[37] 參見朱新力、唐明良:《現(xiàn)代行政活動方式的開發(fā)性研究》,載《中國法學(xué)》2007年第2期。
[38] Schmidt- Assmann, Die Lehre von den Rechtsformen des Verwaltungshandelns, DVBI, 1989, S. 540 ff.
[39] 如見林明鏘:《論型式化之行政行為與未型式化之行政行為》,收于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委員會編:《當(dāng)代公法理論》,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39頁;
[40] 如見李傲:《未型式化行政行為初探》,載《法學(xué)評論》1999年第3期。
[41] [德]漢斯•J.沃爾夫等:《行政法》,高家偉 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188頁。
[42] 例如德國學(xué)者毛雷爾在討論非正式行政行為的法律性質(zhì)時,直接用“非正式協(xié)商”取而代之。[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xué)總論》,高家偉 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401頁。
[43] 參見程修明:《非型式化的行政行為》,載氏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guān)系理論》,新學(xué)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25頁。
[44] 參見羅薇:《日本的行政指導(dǎo)制度及其借鑒》,http://fzj.sz.gov.cn/szWTO/forumTxt.asp?tpcId=77,2007年11月20日最后訪問。
[45] 參見莫于川:《非權(quán)力行政方式及其法治化》,載《思考與運用》2000年第2期。
[46] 參見崔卓蘭:《試論強制行政行為》,載《吉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1998年第5期。
[47] 這種學(xué)術(shù)范式源于傳統(tǒng)行政法學(xué)對于“行政權(quán)”的品格塑造,將強制與服從的特征理解為行政法律關(guān)系的基本特征。參見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xu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5頁。
[48] 即使作為描述性的概念是否妥當(dāng),學(xué)界也有爭議。例如有學(xué)者指出,行政行為盡管在方式上存在強制與非強制之分,但這不意味著在性質(zhì)上有權(quán)力與非權(quán)力之別。權(quán)力行為只可以分為“強權(quán)力行為”和“弱權(quán)力行為”。參見楊海坤、黃學(xué)賢:《中國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頁。
[49] Gordon G. Young,Judicial Review of Informal Agency Action on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PA, 10 Admin. L.J. Am. U. 179 (1996).
[50] Takehisa Nakagawa, Administrative Informality in Japan: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Outside Statutory Authorization,52 Admin. L. Rev. 175(2000).
[51] [德]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xué)總論》,高家偉 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401頁。
[52] 例如一個完整的行政行為作出過程的中間階段,比如登記、文書送達、意見咨詢與答復(fù)等。這與中間行政行為與最終行政行為的范疇有所關(guān)聯(lián)。參見胡建淼主編:《行政行為基本范疇研究》,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頁。
[53] 參見陳春生:《行政法學(xué)上之非正式行政行為與行政指導(dǎo)》,載氏著:《行政法之學(xué)理與體系》,三民書局1996年版,第252頁。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