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濤 ]——(2012-4-11) / 已閱10700次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法官“就好比是一位銀器鑒別者”,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道德良知的提升,有對法的內在精神的理解,以“識別真正的公正和假冒的公正”。此處筆者謹引用其將法官比作“銀器鑒別者”的稱呼。
需要說明的問題是,涉外案件本應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法院依法受理,該基層人民法院本不具備受理此類案件資格。但此案經該基層人民法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決定,交由該基層人民法院指定管轄,該基層人民法院由此獲得此案的受理權。此為該基層人民法院有權受理此涉外案件的由來。
詳見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民法院(2009)袁法民一初字第1165號民事裁定書。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條。
See Peter Westen ,The Empty Idea of Equality,Harvard Law Review,Vol.95,No.3(Jua.,1982),p.539.
梁玉超:《民事公益訴訟模式的選擇》,載《法學》2007年第6期,第104頁。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丁小春、吳越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頁。
梁玉超:同7。
董立坤:“略論對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載《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
王吉文:“互惠原則在判決與承認上的缺陷”,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年第3期。
宜增益:“國家間判決承認與執行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源自CNKI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
宜增益:同12。王慧:“論我國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法律依據”,載《北大國際法與比較法評論》總第6期。王吉文:同11。
王吉文:同11。
Vgl.Urteil des Kammergerichts Berlin vom 18.05.2006,Aktenzeichen 20 Sch 13/04.
馬琳:“析德國法院承認中國法院民商事判決第一案”,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杜濤:“互惠原則與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執行”,載《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1期。
郭文華:《濫用訴訟至侵權責任》,載于《法學研究》2998年第6期。
參見文正邦:《論法的本原、本質和本體》,載張文顯主編:《法理學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
蔡寶剛:《為權利而斗爭的價值》,載于《法學》2007年第6期,第19頁。
林廣海:同1。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民法院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