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磊 ]——(2012-4-23) / 已閱5164次
快遞是指快遞公司通過鐵路,公路和空運等交通工具,對客戶貨物進行快速投遞。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的快遞業發展迅速,加之現在網絡的便利,很多人足不出戶即可實現物物配送,可以說快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自己指不定就是快遞的受用者。但是,自從2011年相繼出現的快遞包裹爆炸事件,給人們往日對快遞的信賴實用感無疑添了層層的陰霾,利用快遞實施相關的犯罪活動等事件逐漸引發了人們對快遞業發展的關注,故快遞實名制也隨之成為了街頭巷議的熱點話題。據京華時報報道,“2012年2月24日,圓通快遞公司首次宣布,對首次寄件、路邊寄件的人,要驗視包裹內物品,同時可能還得出具身份證,否則可不予郵寄”。從“法律人”的角度觀之,我們會做何思考?
思考一:快遞實名制會侵犯郵寄者的隱私權嗎?有何救濟措施?
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2010年7月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規定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隱私權,其屬于民事權益的的范疇,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快遞公司要求實施郵寄實名制,其出發點當然無疑是為消費者考慮,將大大減少不必要的隱患。通常,郵寄者在郵寄包裹時,一般會應快遞公司工作人員的要求,將自己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郵寄貨品名稱等信息,快遞工作人員一般不會主動要求用戶填寫身份證信息及核對身份信息。有些消費者可能會擔心,若將包括自己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在內的具體信息一應俱全地透漏給快遞公司,自己無疑是“自報家門”,后果不堪設想,發生類似“人肉搜索”事件的“按圖索驥”將會變得更為容易。僅僅因為自己偶爾地享受下日常生活中快遞的便利,而使自己因身份信息被泄露帶來一系列的困擾,從成本角度考量,至少是不理智的。因此,消費者的上述擔心不無道理的,有關信息的不當泄露和使用可能會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一般情況下,快遞公司在推出實名制這一舉措時,定會有一系列的跟進步驟來規范操作,即使真的出現上文中所述的情形,依據我國有關的民事法律亦可應對。依據《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可知,當公民合法的民事權益遭受他人不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具體承擔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若是快遞公司將用戶的相關信息泄露導致其隱私權受到侵犯,用戶可以依法追究工作人員的責任,單位有過錯的也可承擔法律規定的連帶責任。
思考二:快遞實名制能從根源上遏制類似“包裹炸彈”事件等犯罪行為的發生嗎?
根據哲學上的發展律可知,任何事物的發展無不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快遞等相關的業務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我國的快遞事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以前并非沒有類似犯罪事件的發生,只是近幾年隨著網購的興起及全民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快遞問題的關注度日漸高漲。任何犯罪的發生都與其現實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換言之,現實的社會環境可能會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人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凡事講究效率,加之頻繁的社會資源配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快遞服務親睞有加。但是,在實行成文法的中國,有關的法律制度未能及時跟進,導致在快遞這一領域出現了很多法律漏洞,快遞相關的行為規范目前主要還是靠行業自律。在利益的熏染下,有些好事者便乘機鉆了空子,以至于最后猖獗到觸犯刑律。不得不承認,實行快遞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不法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但是,從目前來看,實名制實行的范圍很有限,其仍屬于行業自律性質,是“可為”而非“必為”,其在現實中的實施可能會“流于形式”。遏制犯罪行為的發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難題,“好的制度可能會讓壞人變成好人,壞的制度可能會讓好人成為壞人”,緊靠個別的自律行為很難發力,還需法律等相關制度及時跟進。
思考之三:快遞實名制的實施對現有相關的社會秩序的影響?
任何一項制度從實施到真正能有效地調整相關的社會關系,需要經歷一段磨合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快遞實名制的推廣應用會對該領域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于快遞公司而言,實施實名制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會因此投入大量的檢驗設備,因為驗證實名的緣由,可能會暫時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來換取安全的秩序和利益相關方的生命財產權。企業存在之首要目的即是追逐利益,在現在這種情形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身的利益追逐之間必然會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沖突,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利益平衡?依據現代公司法的社會責任理論,企業應當以肩負起社會責任作為其存在的價值之一,而不僅僅是追逐自身利益。在當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里,此點顯得尤其難能可貴。故有關公司方應積極地完善相關跟進措施,確保快遞實名制不流于形式。在具體的實施階段,同時要協調好內部員工之間的協作與配合,更要使一線的員工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充分認識到此舉的重要意義。
對于消費者來說,此舉在給消費者帶來安全保障的同時可能也會產生諸如泄露隱私等問題,故要審慎對待。作為消費者,我們有選擇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協商價格、人身財產安全依法受法律保護等方面的權利,在進行快遞交易時,必要時要注意保留證據,多長個記性,多留份心眼。一旦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受到不法侵害,一定要果斷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綜上,快遞實名制的出現可能會與我們每個社會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對此,我們也不妨多一份理性。同時,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盡早出臺相關的制度性規范,及時將快遞實名制實施過程中的制度問題解決好,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為社會秩序的維護提供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