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鋮 ]——(2012-6-22) / 已閱4957次
前幾天,一位進入法院不久的年青法官向我訴苦,說當初進入法院之前覺得法官是一個神圣而偉大的職業,而他真正在從事審判工作之后發現當事人對他始終充滿了懷疑與猜忌,盡管他已經很用心在辦案了,但并沒有真正相信他,甚至有人寫信舉報他執法不公;在他平時生活中,人們對法院法官的評價也是負面居多,打開網頁中有關評論大量的網評都是不憚用最惡毒與最自私的想法猜忌、揣度我們的法官,這一切使他心中無比的困惑與憂慮,在他回家后,我給他回復了一個短信,就是下面的一則小故事:
一人請教禪師,說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該怎么辦?
禪師拿起一把斧子,走出室外。禪師對那人說,現在他把斧子扔向天空,會怎么樣呢?
當扔出去的斧子“咣”的一聲掉到地上時,禪師問:“你聽到天空喊疼的聲音了嗎?”
“斧子又沒有傷及到天空,天空怎么會喊疼呢?”那人說。
“斧子為什么傷及不到天空呢?”禪師問。
“天空是那么高遠,那么遼闊,斧子扔得再高,也觸及不到天空的皮毛啊!”那人感嘆道。
“是啊,天空高遠、遼闊,那是天空的心胸大。如果一個人有天空般寬闊的心胸,別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無法傷及到他的心靈啊。”
當前我們法院及法官面臨著空前的社會轉型的壓力,一方面是社會信仰的極度缺失,一切以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思想生態產生了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利益沖突;一方面在社會利益極大的沖突之下,巨額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對公正司法有了更高更嚴苛的要求,要求法院和法官來解決、化解這些矛盾。有一句格言說到:“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沒錯,法律本身只是一個規則,法律本身沒有任何情感與理性可以言,把一個冷冰冰的規則成為一個活的運用去解決多彩的社會問題,就需要我們法官的司法行為了。司法需要法官高于常人的信仰與世界觀,一種超凡入塵的行事方法與思維方式作為基石。
其一,法官心中要有大格局!
格,指的是一個空間,用四塊木板邊邊相連就成為一格;人格,指的就是一個人的心靈空間,我們常用的一個詞“局限”,說的就是由于一個人人格的局限導致缺乏遠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人要有大格局,做法官更要有大格局,從事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格局。在商言商,作為一個商人需要的對一個行為的發展的前瞻性判斷,并作出決策,商人一切以營利為目的,其格局只要對企業的發展有利,對企業的營銷有利就是對的,其格的關鍵在于“利”字;而作為一名法官需要善的格局,需要看穿塵世間名與利,情與義的理性之高度,一個法官善的格局的高度與廣度決定了其司法為人所能理解與接受的程度,試問一個有著無比的善良與理性的法官面對一點點小小的中傷與誹謗又能對他的人格產生多大的傷害呢,不就如同向天空和大海扔斧子一樣嗎?
其二,法官需要一種超脫塵世名與利的心態與憐憫紅塵悲苦之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起訴到法院的案件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激化和沖突的結果,人世間人來人往,利來利往。唯有能正確看待世間的情與義,財與利的法官才能正確的處理好這些錯綜復雜的事件。案件處理不僅是法理上的稱量,更是內心中的肯定與評價,一個法官在執法時要心胸坦蕩蕩的面對當事人,《心經》云:“以無所得故,所以心無掛礙,以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當一個法官內心無所掛礙的時候,他的內心才會心如明鏡,才能對矛盾作出正確判斷并拿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在平時的司法工作中如何對待當事人呢?就是孔子說的八個字:“言而有信,恭而有禮呢”。記得星云大師的說過司法人員需要“三布施”,分別是“顏施,理施,義施”。“顏施”就是對人和而有親,恭而有禮,給人好臉色。孔子說過,待人處事最難之處在于“色難”,相由心生,只有你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真正的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你就不會“色難”,就不會出現“門難進,臉難看”的情況。“理施”,在于準確的把握案情,析法明理,把誰是誰非講個清清楚楚。“義施”,就是向當事人表明你稟公執法不畏權錢的態度,讓當事人放心。當你真正做到這“三布施”之后,你會發現當事人并不難相處,案件也更容易調解,判決雙方當事人也更容易服判息訴。
(作者:廣西防城港市中級人民法院 王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