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桂軍 ]——(2003-11-14) / 已閱46701次
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之我見
內容提要: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迅猛發展,上網人數已達2650萬,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隨著互聯網“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網絡犯罪”的出現,這些網絡問題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的焦慮。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日益突出,網絡的負面影響還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道德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前所未有地沖擊。本文將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探討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和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 鍵 詞:網絡時代;交流主體;網絡心理;網德教育
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網絡時代已悄悄地向人類走來,它正以立方級的速度逐漸滲透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而青少年是網絡社會的主體,是網絡信息時代的弄潮兒,正因為如此,隨之出現的青少年網絡問題理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
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無規范性的特點,網絡對青少年的學習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青少年將面臨非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的滲透和潛在影響的威脅,患“網絡心理障礙”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險程度增大。如網絡黑客、網絡婚戀、網絡誘騙的網絡倫理問題日益突出,這些網絡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網絡倫理非常淡薄,據《揚子晚報》報道,最近一項在上海部分中學做的調查顯示,四成多學生崇拜黑客,三成學生有當黑客的念頭。而據《北京青年報》日前報道,新疆烏魯木齊警方日前偵破一起電腦黑客非法侵入攻擊政府網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僅17歲的在校學生。青少年問題研究者呼吁家長和學校,更是呼吁社會,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加強網德教育刻不容緩。
二
網絡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相當自由的空間,能盡情地翱翔于網絡天地成為眾多上網沖浪者登陸理由。我們應該發現,人在互聯網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動以及網絡游戲等。人在互聯網上的交流確實很特別,有文字記載以來,甚至自史前時期人們所積累下來的人際交往規則,在這里很多已不能適應,比如說在網上說:“你是王小二嗎?”回答者曰:“Y”。那個“Y”是E文的同意、首肯,還是罵人的方言,我們不得而知。還有諸如像表示再見的“886”,表達愛情的“521”,在加上許多網絡上新定義的情緒符號代碼。因為網絡語言是易歧意的,電腦上的語言是數字、符號、文字的溶合體,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證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領會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這些,無非是滿足人的與生俱來的好奇——這是人性中最難以說清它是優是劣的特征。
網絡交流中的這種語義不確定性,便產生另一相關弊端,即交流主體的不明確,就很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因為青少年有著很強的獵奇心理,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而在有規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學校里很難有機會來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而在這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青少年的自主選擇性達到了最大化。網絡創造了虛擬的時空,它讓主體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環境,它利用計算機的高速處理數據能力,及時地跟蹤處理在主體感覺器官上的輸入與輸出的信息,網絡中感覺性的互動性方式打開人們認識他人的新視窗。
但是,網絡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可識別身份的“社會情景暗示”,人們只能從計算機屏幕上閃現的文本去判斷他人,因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與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實的。缺少這種非語言行為暗示,信息的發出者很難通過信息表達某種情緒,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卻較少得知對方準確的個性定位。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名剛剛過十六歲的女中學生,在網上結識了他自稱20歲的一名網上情人,在現實中見面,才發現此“情人”是已過40歲的中年婦女。
網絡上的交往確實有積極的一面,網絡的博大擴展了青少年人際交流范圍,加速了信息的滾動式傳播,但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和虛擬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強和自我辨識控制能力不強的自身特點,很容易走向消極的負面。隨之產生了交往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如當前社會出現的網絡婚戀問題,這種網絡的虛擬婚姻正對青少年的家庭模式傳統觀念造成沖擊,正像著名心理學者黃劍在《“網絡婚戀”的是與非》一文中指出:網絡婚戀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傳遞電子信號來交流雙方感情的婚戀方式,這種與傳統婚戀觀念完全不同的新問題,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后果和法律問題,足以引起人們對此的理性思考。
三
青少年容易產生網絡倫理問題,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青少年認知能力和自我統一能力還不強,主觀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加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習壓力增大,然而許多青少年當遇到個人心理問題,不愿同親朋好友傾訴,更不愿與陌生人面對面談。那么,網絡的出現給他們提供了便利場所,正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在網絡當中,能使人對自己的知覺結果產生新的認識,對自己很容易產生新的價值觀定位,從而有的人會把匿藏在內心深處,在現實中不敢顯露的,如偷窺探隱欲、兇殘好斗、喜惡作劇等不良嗜好表露在無人監督的網絡里。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給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塊很好的“作案場所”,也因此隨之產生了大量有悖于網絡道德的案件。
網絡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廣闊的空間使他們不再受繁瑣的條條框框限制,不再擔心是被動地接受者,不再擔心自己的觀點孤立,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現自己。但網絡交往畢竟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會產生負面效應。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金伯利·楊格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網絡心理的主要特征為:開始先感受上網的無窮樂趣,通過上網逃避現實,下網后煩躁不安,為享受上網的樂趣而不惜支付巨額的上網費用。有的寧可荒廢學業,也要與網絡為伍。他們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幾乎沒有克制與約束,處于失控狀態。這種心理遷移到現實中來會帶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不良。
網絡上有著各不相同的虛擬情境,當這些情境與現實發生重疊時,青少年會感到無所適從。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12—20歲的青少年面臨的沖突是“同一性(Identity)與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的矛盾。當網絡屏蔽了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時,他們會以為“網絡之鏡”中的他們就是真實的生活,從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認同的混亂,不能理性地行使現實生活中的角色。
大體上網絡心理障礙往往分為兩種:互聯網成癮綜合癥和網絡雙重人格。具體表現為上網時間失控,沉湎于游戲,依賴虛擬現實并由此忽視了現實的存在,或是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常常導致離開了網絡以后,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喪失,出現角色混亂,反社會人格等偏差。他們在網絡中的表現與其現實中的表現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兩人。幾年前的超級電腦病毒CIH,曾導致了幾十萬架電腦即時癱瘓,給電腦用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制造這種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時表現良好、文質彬彬的臺灣大學生。眾多心理學者認為:網絡在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的同時,無情地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并引發了許多心理危機。
四
網絡確實是一個非常自由的空間,人類的文明在這個空間里不斷地向前推進。然而,伴隨而來的一個副產品,就是網絡的無序性,網絡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網絡犯罪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在增大,網絡的負面影響還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道德意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盡管我們面臨了種種困難,面對網絡時代出現的倫理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所要做的是采用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去關注青少年在網絡犯罪,去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我覺得目前可以從以下五點去做:第一、加強青少年網絡建設,辦好主流網站,占領網上思想的教育陣地,在網絡上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第二、轉變傳統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適應網絡時代青少年社會化的特點,現代教學模式要和網絡接軌,比如開辦網絡學校,開設網絡課堂等,雖然目前也出現了這種模式教育,但無論是從規模和數量,還是質量上看我們都還有很長地路要走;第三、開展青少年“網德”教育,建立網絡誠信體系,引導青少年的網絡行為,以及規范的網絡倫理,加強青少年組織建設,消除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消極沖擊;第四、我認為最關鍵的一步,還是要推動網絡立法工作,規范網絡秩序,對青少年進入網絡社會進行法律保護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有學者還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線咨詢,通過網絡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統對客戶實時或準時實地地提供心理指導、支持,進而達到增進用戶心理健康、促進用戶心理發展的過程。目前,在線心理咨詢已在知識普及、情感疏導、職業發展、心理測量、青年成長、危機干預、學習指導等方面發揮著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國內外社會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法國政府去年出臺“校園網絡規范”,規定學生如果以電子郵件散布誹謗、猥褻、騷擾、病毒等訊息,將會被取消使用帳號及校規處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國政府已成立了網絡警察,并成功地破獲了多宗網上案件,有效地打擊了網絡黑客的囂張氣焰;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我們國家出臺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宣傳活動已正式啟動。該公約促使青少年與家長建立協議,其中包括每天上網時間,不瀏覽不良信息,不隨意約會網友,不沉溺虛擬時空等,家長主動為青少年安裝防火墻軟件讓年輕一代健康上網。
只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及時地開展新時期下面臨的新生網絡倫理問題研究,尋找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并且勇于把理倫探討后的成果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只有這樣才可能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良好的網絡環境。
五
網絡時代或者說是高科技時代從嚴就不承諾給人類一個新的伊甸園,相反,它一再告誡人們,無數的新問題將隨之而誕生,就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魔盒一樣。網絡犯罪已經成為了困擾人類生活的一大危害,而網絡倫理出納入了人類道德規范的一大范疇里。網絡是現代生活中的一把雙刃劍,人類必須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規范去約束它,去維護它。只有這樣,網絡才有可能發揮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類,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
同時青少年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是未來網絡文明的締造者,更是人類未來的主宰者,而處理好網絡倫理問題是利用網絡時代造福于人類的關鍵,因此關注青少年網絡倫理問題,就是關注全人類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張怡.虛擬實在論[J].哲學研究, 2001(6)P:46
[2] 奧格爾斯.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413
[3] 葉奕乾 編:個性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P278
[4] 胡湘明、馮小茹 基于網絡技術上的青年心理在線咨詢[J].青年探索,2002(2)P:49
作者:刁桂軍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法學一班
電話:50855834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