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麗星 ]——(2013-10-11) / 已閱5238次
一、調解協議與民事調解書
《若干規定》第十五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并經審判人員審核后,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要求摘錄或者復制該調解協議的,應予準許。
調解協議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同仇敵愾 事調解書。調解協議生效后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
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經過協商,自愿處分其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后形成的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它是人民法院制作民事調解書的基礎。民事調解書是指由人民法院制作、記載當事人協議內容的法律文書。民事調解書不僅是當事人協商結果的記錄,而且是人民法院核準當事人調解協議和賦予其法律強制力的證明。
當事人雙方自愿協商,簽字達成調解協議,是對自己權利的自由處分,是雙方合意的最終體現,實質上是一種合同關系,相當于一個新的契約。調解協議達成,該協議應對雙方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協議雙方應該遵守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不應事后以拒絕簽收調解書的方式毀約。訴訟調解是一項嚴肅的司法行為,是在法官的主持下當事人之間就權利義務關系達成調解協議,因此如當事人的反悔無任何限制,將嚴重損害法院的權威,助長當事人在訴訟調解過程中的草率行為,使調解協議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利于糾紛的迅速解決和社會的穩定,違背了訴訟效益原則,造成法院人力物力的浪費,也使那些惡意拖延訴訟的當事人有空可鉆。
二、調解協議簽字生效的法律依據
本條司法解釋規定,在雙方當事人同意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生效的前提下,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者捺印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民事權利屬于私權利,在民事活動領域,民事主體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而當民事糾紛發生進入訴訟程序以后,當事人對訴訟權利仍然享有處分權。根據處分權原則,當事人對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由其自己決定,在這個基礎上雙方通過協商、對話就實體權利義務達成協議,就意味著當事人自愿處分了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同時也意味著當事人已從心理上接受這樣的糾紛解決結果。在法院調解中當事人是否真正享有處分析關系重大,因為處分權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和私法自治的直接體現。當事人自愿是調解的精髓所在,也是當事人自由處分權利的表現,處分權是民事訴訟調解的行為基礎。既然雙方當事人已經同意調解協議經又話簽名或者捺印后即生效,法院當然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
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對一個案件的最后處理結果要有明確的法律文書,才能便于當事人及他們人遵守、執行。民事調解書是當事人申請執行的依據,民事調解書生效生,如果義務人不履行義務,對方當事人可根據民事調解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而調解協議目前還不能成為執行依據。雖然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后已經生效,但人民法院仍然應當另行制件民事調解書,以備當事人申請執行時所用。
另外,審理案件的法官應當對當事人進行釋明,明確告知當事人同意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者捺印后即生效的法律后果。如果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不同意這樣做,表明當事人并沒有真正的調解誠意,就如同剛訂立合同就準備隨時撕毀一樣,法官這時就應放棄調解,及時做出判決。
北安市人民法院 錢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