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淑娟 ]——(2012-12-13) / 已閱5259次
有關行政訴訟中起訴的期間,在實務界爭議頗大,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不少的律師和法官認為這就是行政訴訟中的訴訟時效。而筆者認同的觀點是訴訟時效更是一種民事實體法制度,與行政訴訟起訴期限有著較大的區別,如借用訴訟時效來概括行政訴訟法的起訴期限,必將造成二者的混淆。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比,試圖試圖劃清兩者界限。
第一,從法律條文的表述來看,在民事訴訟中,訴訟時效是一個明確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則》中第七章標題就是訴訟時效,在其他相關法律條文中也不鮮見“訴訟時效”這一法律概念,民事審判的裁判文書中可以直接適用這一法律制度。而翻開《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在任何一條法律條文中都沒有引入“訴訟時效”這一詞,只有“法定期限”(《行政訴訟法》第40條、司法解釋44條)、“起訴期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1條、42條、43條)。由此可見,至少在行政訴訟立法方面暫未引入訴訟時效這一概念,部分律師甚至行政審判法官在法律文書中直接援引這一概念,實在有失考量。
第二,從制度設定的法理依據來看。民事訴訟時效體現了“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這一原則,其直接體現是“保護被告免受有很久以前的事件引起的陳年舊賬般的權利主張的困擾。”而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更多的是把目光集中在行政行為的確定力之上,其重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機關執法效率,維護行政管理秩序的穩定。立法者設定起訴期限,兼顧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和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劃出一個確定的期間,讓當事人啟動改變或者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如果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只有行政機關重新作出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將它推翻才能更改。
第三,從制度產生的法律效果來看。訴訟時效的適用針對的是依附于實體權利(通常為債權)上的請求權,如果對方不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則毫無效力。它實際上指權利人于一定期限內不行使請求權即喪失請求法院保護其權利的權利(在學理上通常稱之為“勝訴權”)。而起訴期限從根本上來說,可以歸類到是行政訴訟原告起訴所必備的條件之中,超過期限的,法院不會受理,其權利基礎是訴權。至于之后起訴人希望救濟的權利是否能夠得到保護,還有待于人民法院進一步的審理。
第四,從人民法院的審查來看。對于訴訟時效,人民法院并不主動審查。即使立案時發現訴訟時效屆滿也一樣受理,甚至有些時候直到結案了也沒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那么法院就一直不審查。然而,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在立案審查的時候就要對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時間進行審查,無正當理由超過起訴期限的,不予受理。對已經立案的行政案件起訴期限的審查更是行政審判開庭審理的首要任務,無論被告或第三人答辯與否,一經發現超過法定期限的,無論一審還是二審都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第五,從期限的計算來看,訴訟時效期限是可變期限,它可以通過權利人的行為(主張權利)中斷計算,也可以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中止時效。而起訴期限是不變的,即使已經采取了其他的救濟手段(如信訪),結果超過法定期限了,人民法院也應當不予受理。
綜上,行政訴訟中的起訴期限和訴訟時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只要明確了兩者的區別,在計算起訴期限時就不會錯誤套用民事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極大的避免了現實中當事人不能及時行使訴權,合法行政權利得不到司法救濟的情況發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樂安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