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鈞元 ]——(2014-6-16) / 已閱12019次
【摘要】民事執行是指實現確定民事權利的各種合法而又可能的救濟方式。其中既包括占主導地位的公力救濟,也包括處于法律邊緣的私力救濟。當今中國,公力救濟在獲取信息途徑、自身工作方式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執行難的困境。從中國法制史、外國立法例和現實狀況分析,在公力救濟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允許私力救濟在民事執行中發揮一定的作用,與此同時進一步促進兩者的合作,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對私力救濟進行規制,也許正是一種解決“民事執行難”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字】民事執行 公力救濟 私力救濟
【引言】中國法律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法院有三難,行政訴訟立案難,刑事訴訟辯護難,民事訴訟執行難。在學習民訴法案例的過程中,執行程序一直是我所關注的焦點,因為它關系著當事人的權益是否最終實現。如果法院的生效判決長期得不到有效執行,那么,人們可能就會對法律效力失去信心,更談不上在整個社會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所以,如何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國家的立法應該選擇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破解——引入“私力救濟”,進而尋找一種機制,使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通力合作,更好地維護公民的權益。
【正文】
一、民事執行難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海南省某法院近三年的統計數據發現,民事案件的實際執結率不足50%.執行標的實際到位率不足40%,執行結案率和實際執行到位率都偏低,甚至呈現下降的趨勢。中止執行、終結執行占相對大的比例。一葉知秋,可知民事執行的形勢確實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l、執行力量和積極性不足,然而需要人民法院執行的案件多。目前,法院執行局一般都在十人左右,最多也不過二十幾人,而每年的執行案件卻多達幾百起,本身公力救濟就缺乏積極性,司法資源分配有如此不足,難怪案件大量積壓,當事人遲遲得不到救濟。
2、執行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由于法院的執行案件都比較多,許多法院不注重加強執行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其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
3、執行手段軟弱。由于法院的人、財、物受制于地方,對有執行條件的案件不敢適用執行程序,造成部分當事人雖然有履行能力也不履行義務。
4、被執行人逃避債務。當前,找不到被執行人而使案件無法執行是民事執行中的常態現象。還有一些被執行人為了逃避執行,故意隱瞞或轉移財產,使人民法院在執行時因找不到被執行人的合法財產而使案件不能及時執行完結,因此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
5、社會監管不力,不規范,不透明,假賬多,個人收入不公開等。我國未建立完備的社會征信體系,導致一些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而降低其社會信譽度難,法院也無法準確掌握被執行人的去向和財產狀況。
二、民事執行中私力救濟的沿革與優勢
(一)中國法制史里的私力救濟執行
私力救濟在我們中華歷史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一時學習中國法制史我們就有學到,至少從唐代開始,如果債務人不履行義務,則可以請求官司進行假扣押、假處分。當時私力救濟仍然得到政府許可,但必須以債權標的額為限度。假如債權人過度奪取,超過部分按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唐律疏議:諸負債,不告官司而強牽財物,過本契者,坐贓論)。但明、清以后,凡不訴官司獲得許可而采取私力救濟措施的,一律視為犯法,必須科罰。民國強制執行法的制定,標志著中國全面接受大陸法禁止私力救濟的制度設計。
(二)外國民事執行中的私力救濟
國外早有私人或半私人的執行體制,例如,在法國由專業人員,如律師從事執行工作,如同私人企業一樣運行,但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具體體現在:1. 執行人員由司法機關任命,屬于準司法人員;2. 保持中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力,不損害第三方利益;3. 在執行中有一定的獨立權,但活動范圍被局限在一定區域;4. 法律規定收費水平,嚴格控制,以保證當事人不受執行員的費用剝削。
而從美德兩國的民事執行概況則可大體得知西方法治國家民事執行的方式,即在公力救濟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允許私力救濟在民事執行中發揮一定的作用,與此同時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對私力救濟進行規制。
(三)當前我國民事執行中私力救濟的現實狀況
目前“民間收債公司”等私人機構已存在多時,并且早在實踐中證明了它們存在的意義,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從事債務催收和偵探調查等法律咨詢公司,其主要業務是接受債權人(多為企業) 的委托調查債務人的基本情況,并以債權人的名義采用親自催討等方式向債務人收債。鑒于中國法院現階段“執行難”的狀況,我們有理由相信債權人會理性地選擇收益最大化的糾紛解決方式。
同時,實踐中法院與調查公司的“合作”的成功案例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2002 年11 月,瀘州法院一起3年未獲執行的案件中,原告某鎮基金會通過鎮政府出面,請求法院允許其聘請民間機構調查。10多天后,私人偵探查明被執行人住所及財產狀況,根據蹲點守候48小時的私人偵探提供的線索,法院拘留了被執行人,追回資金20余萬元。依瀘州中級法院“限制債務人高消費令”公告中“公民舉報有獎”的承諾,該法院對私人偵探兌現了相當于執行款5 %的獎勵,鎮政府給予了標的額20 %的重獎。
(四)民事執行中私力救濟的優勢
與公力救濟獲取信息途徑受阻、自身工作方式的缺陷以及公務部門積極性欠缺相比,私力救濟由于其專業與技巧帶來的效率性,以及利益與激勵帶來的實效性,使得它在民事執行中相對于公力救濟而言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私力救濟作為一種權利,是符合人性和正義的。民事執行中的私力救濟既能彌補公力救濟的危機,又有利于民事執行目的的實現。此外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在制度定位上可以形成有效補充、彌補局限;在功能定位上可以形成競爭與合作;在目標定位上同樣是實現權利、維護秩序。可以說,私力救濟的正當性及其與公力救濟的密切聯系,為其導入民事執行提供了可行性。
三、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的共存與合作方式
把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結合起來,承認兩者的共存,并找出一個適當的組合方式作為新的民事執行制度——我認為這是值得探討的解決“民事執行難”的方案。
如何建立這種共存與合作機制并使之合理發展呢?
(一)首先在立法方面。
(1)必須通過立法程序授權私人執行法律,私人執法才有合法性依據。私人執法的劣勢在于強制性權威不足,因此,可以由私人執法機構就執行中的凍結、劃撥、扣押等行為攜當事人的判決書向法院申請執行命令,同時對不當、錯誤的執行措施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2)為了避免私力救濟帶來的諸如黑社會暴力等負面效果,立法中必須考慮系統嚴格的懲罰機制,對違反法律規定進行私力救濟和超越法律規定尺度進行救濟的情形進行嚴格的懲治,第一,若私力救濟行為公然違法,則當然依法予以懲處;第二,對介于合法與違法之間者,視具體情況予以處理。如公然違背道德或損害社會公益的,應予以制止甚至處罰;如私力救濟的效益大于其負面影響且該負面影響不會危及我們公認的價值時,則應予默認。
(二)在具體導入類型上,民間調查和民間要債可作為兩類規范的私力救濟類型導入其中,并且對這兩類機構可從從業人員資格、行業準入制度、業務范圍、機構法律責任和管理模式五方面進行規范。
具體制度設計:
第一,對私人執行機構制定嚴格的準入機制,其資質以“嚴格審查”為原則,實行“年審制”;為其規定較為明確的收費標準,并對其內部管理、財會制度、經營狀況等實行信息透明化、公開化。
第二,明確規定業務范圍,涉及公共利益不可賦予私人執行機構。
第三,人員配置方面,要求執行人員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法律基礎及學歷水平,實行職業資質考核、認證制度,只有通過執業資格考試才可從業。
第四,賦予私人執行機構相應的執行權,在執行程序、措施方面,借鑒目前國家執行機關的相關規范,使之合法、合理、高效得運作,同時,執行機構應當將執行措施、結果等信息及時報告法院。
第五,可以考慮由法院及司法行政部門聯合對其進行監督管理,法院負責執行業務方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資質評審、人員配置等事務。同時,采取事后監管的方式,要求私人執法機構根據其業務量情況在指定銀行儲備損害賠償基金,處于國家的監控之下。
【結語】雖然我不知道,在民事執行中這樣一種公力與私力結合的方案是否能夠經歷實踐的考驗,但是敢于去思考本身就充滿樂趣。英國的埃里.凱杜里說過:“國家的凝聚力和國民對她的忠誠,取決于國家保證個人福祉的能力,熱愛國家是由于他們得到好處的結果。”我對法律設計的想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始終相信,國家保證個人福祉最重要是實現法律的價值,真實有效地保護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這樣才能滿足我們對社會正義的期望。
【參考文獻】
1、牛慧峰;民事“執行難”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2、徐昕;論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的交錯——一個法理的闡釋[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04期
3、徐昕;論私力救濟[D];清華大學;2003年
4、譚秋桂;民事執行權定位問題探析[J];政法論壇;2003年04期
5、童兆洪;論民事執行權的運行[J];法律適用;200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