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健冬 ]——(2004-7-5) / 已閱22984次
德國現行的金融體制的穩定得益于強大德意志聯邦銀行與聯邦銀行監管機構。為了保證金融業的穩定性,當一間面臨倒閉的銀行在其他私人銀行的幫助下仍無法恢復正常運作的時候,德意志聯邦銀行就會介入其中。與美國中央銀行相比,德意志聯邦銀行會更早介入,以穩定處在困難中的銀行。正是因為在綜合性銀行制度下,金融業和工商業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中央銀行如德意志聯邦銀行,確保金融制度的穩定性。提早干預銀行整頓客觀上需要富有經驗的中央銀行。因為中央銀行不但要證明干預是必要的,而且要確保干預要十分有效。Garten認為,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的監管機制是德國銀行破產率遠低于美國的重要原因。
4.銀行業的職能分化
德國銀行制度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銀行業的只能分化。雖然近年來這種分化的趨勢有所減弱,但是它的確克服了綜合性銀行制度的原初的缺陷,保證了德國經濟的穩定。
雖然綜合性銀行比傳統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利潤要高,但是在商業銀行服務領域中,綜合性銀行不是占主導地位的。事實上,直到20世紀,綜合性銀行才開始涉足存款保險業務。這項業務主要由抵押銀行,儲蓄銀行和財務公司控制。如下表所示,在1914年之前,抵押銀行,儲蓄銀行和財務公司在金融中介業務上占有的比率多于綜合性銀行和私人銀行。儲蓄銀行和抵押銀行投資于房產部門的資金年度總投資額的33%。同時儲蓄銀行也對中小企業借貸,而且熱衷于對公有項目的融資。財務公司也對小型企業和農業貸款。雖然抵押銀行、儲蓄銀行和財務公司對多個經濟部門提供貸款,但是他們一般不具有投資銀行的功能。盡管法律上并沒有限制他們進入投資銀行的行列,但是他們把這項功能讓與了綜合性銀行。在非綜合性銀行里面,盡管私人銀行由于他們與儲戶的良好使得他們可以在投資銀行領域處于優勢,但是他們因為厭惡參與證券和保險業務的風險不愿意進入投資銀行行業。本特曼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八間綜合性銀行是公司長期借貸的主要提供者。在戰后,盡管其他類型的銀行擴充了金融服務的范圍,也參與到投資銀行領域,但是綜合性銀行在投資銀行市場仍然是占絕對優勢的,這被稱為“德國式的實質專門化”(de facto specialization)制度。正是由于銀行業的業務分化,使得金融系統可以阻隔風險,使證券市場的不穩定和其他投資銀行的倒閉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小。正是綜合性銀行不是主要從事儲蓄業務的銀行,所以德國的儲戶會對他們的存款的安全性和存款銀行的穩定性表示有信心。因此,德國的銀行并不會像美國在1930年的經濟危機中銀行因為公眾對銀行失去信心而大規模倒閉。
德國金融機構中介金融業務的投資比例 (單位:百萬馬克)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綜合性銀行和 3.85 (28.52) 10.46(25.83) 26.04 (28.62)
私人銀行
儲蓄銀行, 抵押銀行
和財務公司 5.22 (38.67) 18.63 (46.00) 42.28 (46.46)
其他 4.12 (30.52) 10.74 (26.52) 22.15 (24.34)
合計 13.50 40.50 91.00
(二)德國的綜合性銀行模式對完善《商業銀行法》的啟示
正如上面的論述所提出的,《商業銀行法》第43條所確立的分業經營制度,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的操作中,都顯示出其致命的缺陷。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從立法上回應現實的發展需要。然而在眾多的銀行經營模式當中,筆者認為德國的綜合性銀行模式是我國的最優選擇。我們應該緊記,任何制度的引進都應該要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看看此制度在我國是否存在生存的土壤。正如下面所述,中國的現實情況與德國當初發展綜合性銀行的情況具有極其相似之處,因此筆者認為,綜合性銀行對中國更加有親和力,在現有的金融制度框架之下,設立我國的綜合性銀行是可行的。我國金融業的現實狀況如下:
1.我國的證券市場不發達
成立于1990年末的中國兩大證券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仍然處于初步階段。證券交易量的緩慢增長大部分是由于有限的公共流通債券和數量有限的投資者。1995年7月,證券市場上大約有300間上市公司,大概有一億投資者,但這不足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私人持股只占總的股票數量的25%,而75%由政府持有。整個亞洲的工商業偏重于依賴銀行融資,而與西方的倚重股票市場,中國也不例外。實際上,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在中國,證券市場的作用比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印尼、韓國、馬來、菲律賓、新加波和臺灣顯得不是很重要。從全球范圍來說,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根據證券市場的完善程度,把中國排在第46位,按照股票市場交易總額,中國被排在最后一位。
改革計劃經濟的一般可以通過證券融資,但是更加依賴與銀行的貸款。長期的貸款意味著長期的投資,而長期的投資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中國而言更是如此。盡管中國的股票市場在近幾年來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和不同種類股票轉讓的限制勢必會阻礙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2.我國的商業銀行業資本的相對集中
盡管非銀行的金融機構的數目在不斷增加,但是銀行的數目仍然受到限制。銀行業相對集中的結構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在計劃經濟中,商業銀行行在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把國家的資金分配到國有企業。雖然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逐步具有獨立性。然而由于行政上的嚴格準入制度,我國商業銀行的從業數目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國商業銀行業的市場格局呈現出典型的壟斷競爭格局。無論從總資產、存款和貸款的市場集中度來看,還是從從業人數上來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居于絕對的壟斷地位。
3.商業銀行獨立作出貸款決議的可能性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主經營權。一方面,《商業銀行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這從法律上確立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地位。為商業銀行的獨立法人地位提供了法律保證。另一方面,我國于1994年設立了三大政策銀行,政府的政策可以通過政策銀行執行。政策銀行的設立大大緩解了商業銀行的政策負擔,使商業銀行逐步擺脫政府“婆婆”式的行政干預,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法人。除此之外,我國的銀行從業人員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能,能夠對商業風險等的作出合理的評估。因此銀行部門在作出貸款決定之時可以過多地避免受政府的行政干預,銀行可以在基于對貸款的經濟風險作充分的預測的情況下作出,使貸款決定變得更加合理和有效率。
4.中國人民銀行的有力監管
在《商業銀行法》頒布后,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以及金融方面的混亂狀況作出了整頓。1996年9月,中銀信托投資公司因為其違規交易、不良資產過多和管理不善而導致破產,這是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次按照銀行法對金融機構作出監管,也是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進行更積極規制的標志。而接下來于1998年6月,海南發展銀行破產,這是建國以來第一例銀行破產。2000年7月,廣州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破產;2002年1月,光大信托投資公司破產。這一系列事件表明人民銀行對銀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嚴格。
(三)法律制度的構建
從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現實狀況和德國當初建立綜合性銀行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所以筆者大膽推斷,在我國現行金融制度中適合引進德國式的綜合性銀行制度。任何的法律制度都是人為的設計,所以在我國銀行法之中盡管沒有綜合性銀行的概念,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創設此概念。
大量的事實表明,我國的證券市場并不發達,與美國、日本等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中國的企業的融資大部分依靠銀行的貸款,而不是通過證券;但是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企業卻剛剛相反,它們大多依靠證券市場融資。有人可能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的證券市場還沒有成熟。但是筆者認為,其原因是制度層次上的問題,并不是時間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制度不進行改變的話,無論經過多長時間,證券市場都不可能達到如此發達的程度。可能仍然會有人提出:我們可以改變金融制度。制度的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步驟,我們贊成改變現在的金融制度。但是改革的基本立足點是效益,即我們要以最小的投入,冒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筆者認為,美國和日本的銀行業的發展進程和中國的發展情況相差較大,因此要引進美國和日本的銀行經營模式,需要各方面的制度配合,對我國金融體制的改動是相當大的。然而我們都明白,金融體系的首要原則就是穩定,因為金融體系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因此,我們認為不宜對我國金融體系作過大的變動,從而不贊同引進美國日本式的銀行經營模式。與此相反,正如上述的論證當中可以看出,德國的情況與中國非產相似,而且事實證明綜合性銀行在德國的經濟發展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銀行業內部的職能分化,有效地阻隔了綜合性銀行所帶來的風險,同時,在中國現有的金融體系中,要構建綜合性銀行并不需要對金融體系進行太大的修改。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我國《商業銀行法》中對綜合性銀行經營模式作出規定。
筆者認為,如果要在我國建立綜合性銀行,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之中,信托投資公司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綜合性銀行”。很多信托投資公司擁有綜合性銀行的特征。雖然他們不能接受存款,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與我國的商業銀行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多年的磨練中,他們初步具備處理投資銀行業務的能力和經驗,若假以時日,他們定當能獨當一面。而商業銀行將會繼續在儲蓄領域起主導作用,信托投資公司則側重于保險和投資銀行的業務。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將會繼續面向地區中的個人和小企業提供服務。這樣的劃分和德國銀行體系的劃分基本相同。從德國近一個世紀的實踐經驗表明,這種銀行業的職能分化,能夠有效阻隔綜合性銀行所帶來的風險。
結 語
任何法律制度的引入,一方面,我們考慮到我們國家的具體國情,另一面應該符合法律經濟學的效率原則,即以最小的投入,冒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在銀行經營模式的選取上面,也應該遵循這一思路。德國金融體系與中國的金融體系不乏相似之處,因此中國的制度環境對綜合性銀行模式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而且從中國現在的金融體系格局來分析,建立綜合性銀行是可行的,這一制度的引入大大地節約社會成本,更加有利于穩定我國金融體系。因此修改《商業銀行法》的第43條規定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 吳志攀 程家瑞著:《海峽兩岸銀行法律實務論壇》,法律出版1996年6月第一版
[2] 吳志攀著:《金融法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8月第4版
[3] 夏斌著:《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 Amy Chunyan Wu PRC'S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IS UNIVERSAL BANKING A BETTER MODEL?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1999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