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園春 ]——(2004-10-18) / 已閱14109次
“‘中國入世與警察公共關系’理論研討論文”
警察文化建設中借鑒企業文化理念的思考
李園春
(作者系泉州市公安局油城分局副局長
通訊地址:泉州市泉港區生活區油城公安分局
郵編:362800)
摘要:警察文化與企業文化同屬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的分支,他們在立足自身彰顯個性的同時,又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協調發展。本文認為,建設先進警察文化,理當借鑒企業文化的他山之石,引入企業文化理念系統的優秀成果,予以吸收、提煉、升華,使之成為警察文化理念系統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警察文化 企業文化 警察公共關系
建設先進警察文化,加強警察公共關系建設,是第二十次全國公安會議之后的一個重大課題。警察公共關系與先進警察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尤其是警察公共關系之形象塑造,特別需要先進警察文化的推進與支撐。因于此種認識,筆者以建設先進警察文化中借鑒企業文化理念的優秀成果為命題,權作從另一側面呼應警察公共關系建設的研究與探討。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經營思想、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綜合。它的核心是理念系統。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個企業走向成熟的標志。而警察文化則警察在自己悠久輝煌的歷史過程中,在履行職責的同時,積極創造的自己獨特的行業文化,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價值取向、精神內涵、行為規范和管理模式。中國的企業文化與警察文化同屬于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的分支,他們在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背景下,既立足自身彰顯個性,又與其他行業文化、部門文化,甚至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協調發展。因此,建設和發展先進警察文化,理當借鑒企業文化的他山之石,引入企業文化理念系統的優秀成果,結合警察文化建設的具體實際,予以吸收、提煉、升華,使之成為警察文化理念系統的重要內容。
一是樹立民警主體意識,實現民警個人價值觀和警察組織價值觀的統一。對于企業而言,人的意識、觀念、素質決定了企業管理的原則、邏輯、最高目標、方式方法和戰略戰術等等。由于企業文化不同,造成了企業與企業之間在力量對比上的差距。企業文化的主體是企業員工。因此,企業文化建設更注重于企業員工的主體意識的培養,強調“企業即人”的信念,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培養人、合理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質,采用教育、啟發、誘導、吸引、薰陶和激勵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員工的命運共同感、工作責任感、事業開拓感和集體榮譽感,在員工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促使每個人都能把其內在潛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相比之下,由于公安機關長期以來過于強調其半軍事化性質,在隊伍管理中硬管理多,軟管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簡單化、模式化,“軍人以服從軍令為天職”,這種“天職”的服從意識,在警察隊伍中根深蒂固,“主人翁”意識缺乏,大多民警是領導叫干啥就干啥等待分配任務的工作態度,影響了民警內在潛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警察文化建設中,應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警個人主體意識的培養。樹立人人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觀。通過警察文化的創新和建設,借助各種激勵方式,減少遏制力,增強驅動力,把民警個人的奮斗同警察組織發展結合起來,民警個在實現個人價值觀的同時,也實現了集體組織的價值觀,實現民警個人價值觀和警察組織價值觀的統一。通過對統一的團隊精神、團隊價值觀的認同,形成了特定文化氛圍為背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樹立不斷創新觀念,實現繼續傳統立足當前與著眼未來的統一。創新是企業的發展之本,是企業繁榮之路,是新管理模式的靈魂。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立足當前的基礎上的創新。沒有繼承傳統立足當前,扎實工作求真務實的態度,創新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就是要不斷戰勝自己,也就是要著眼未來,確定新的目標,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再建立一個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礎上,再建一個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看到:在企業,不斷創新的價值觀念,并不局限于產品的創新、技術與生產工藝的創新,而且還表現為服務的創新、經營創新、管理的創新等內容。而作為警察公共關系之形象塑造,作為警察文化建設和發展,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觀念創新的意義尤為重大。要樹立創新無止境觀念,充分意識到創新的空間存在于每個地方、每個民警、每件警務活動中。要培育追求創新的價值系統,既要教育民警弘揚公安機關的優秀傳統,扎實做好本職工作,又要積極鼓勵民警的創新熱情,為民警自我發展,自我創新欲望的實現創造條件,形成勇于創新的團隊精神。要建立支持創新的動力機制,完善激勵創新的獎勵制度,形成鼓勵實驗、容忍失敗的寬容氣氛。實現繼承傳統、立足當前與著眼未來的統一。通過不斷創新,使警察隊伍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創新中更好地實踐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為人民服好務。
三是樹立品牌意識,實現民警個人形象與警察組織形象的統一。品牌是帆。作為企業,品牌是生產力,是競爭力,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在生存與發展中創造的企業文化的優秀成果。品牌不能一蹶而蹴,但卻可以毀于一旦。品牌的造就需要時間,需要所有部門的協同配合和所有成員從上到下的努力。顧客感知質量、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誠度、品牌聯想被稱為品牌四大要素。因此,品牌實際上是企業在公眾的知名度、美譽度、信任度的集中體現。對于警察組織而言,品牌也是警力,是戰斗力。無論是警察隊伍建設,還是警察文化建設和警察公共關系建設都必須樹立自已獨特的品牌意識。實際上,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不乏有過成功的范例,漳州110、晉江刑警、濟南交警、本溪公安局、東萊派出所,這些都是警察組織在全國的品牌。任長霞、賈銀虎等“我最喜愛的十大民警”也是人民警察在全國的品牌。我們應該學習吸收企業品牌戰略的成功經驗,認真總結警察組織品牌戰略的成功經驗,不斷創造出新的品牌,把團隊的品牌做大叫響。形象重于生命,形象反映素質,折射作風,表現文明,影響聲譽。要教育民警富有集體榮譽感,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團隊形象,從我做起,從每件事做起,按照周永康部長“人要精神,物要整潔,說話要和氣,辦事要公道”四句話的要求規范自己,在公眾心目中努力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執法形象、服務形象。為團隊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造就成功的品牌增添光彩,實現民警個人形象與警察組織形象的統一。使每個省、每個市、每個縣的公安機關,每個警種都有自己的品牌。
四是樹立安全意識,實現不怕犧牲與珍愛生命的統一。“生產必須安全,安全為了生產”、“隱患險于明火,責任重于泰山”,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這種安全意識在企業的管理理念中深深扎根。但是在警察文化理念中,安全問題卻一直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所沖淡。這也是近幾年來民警因公傷亡數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而且其中又以交通事故中傷亡的比例居三分之一(1999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533人,僅在執行公務中因交通事故犧牲的就有236人,占總數44.3%。2004年4月,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任長霞同志也死于車禍)。可見,警察隊伍的“安全生產事故”頻率相當高。作為企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要追究領導責任。可警察隊伍就不同了,發生這方面的事故,更多地是把精力用于總結宣傳犧牲民警個人的先進事跡上,在政治的光環籠罩之下,很少有人去反思查找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既或是有,也只是一陣風,過過形式而已。所以,交通事故頻發,意外傷亡增多,處突或搶險救災中準備不足,未能科學決策,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由此可見,警察隊伍管理的安全意識極為重要,要充分地認識到減少傷亡是最高的從優待警,實戰訓練是警察的生命工程,加強自我防范是警務安全之本。要更新觀念,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勇敢觀,將安全作為警察隊伍的生命線。把不怕犧牲與珍愛生命統一起來。
五是樹立效益觀念,實現社會效益與警務效益的統一。效益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內在動力。在企業運行機制中強調的是成本控制,實行挖潛增效、智能增效、科技增效。在公安工作和隊伍管理中,樹立效益觀念的意義就在于控制警務成本。警務成本是警察隊伍依法從事警務活動的社會代價,其中包括投入資金警力和對社會資源的占用。也就是說,要以最低化的警務成本獲取最佳的警務效益,即在隊伍內部要著眼于素質強警,科技強警,效率強警。在履行職能上,要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但是,在以往一個時期,我們的警力配置沿襲以該地區常住人口數的比例為依據,而忽視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區位的不同,警力配置率大大低于經濟發展和犯罪增長率。警務活動喜歡搞地毯式、大呼隆,不計成本,沒有謀求警務成本投入的最大產出化。非警務活動使用警力,如征地拆遷、催糧征稅、彩票發行。有的公安機關是增員不增效,有的甚至是增員減效。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浪費警力資源。此外,還有一個消耗、浪費警力資源的現象,就是我們在案件偵破方面,不惜血本投入和在治安防范方面的吝嗇、日常民事糾紛調處方面的消極對待,形成強烈的反差。由于受到急功近利,被動應付犯罪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在預防犯罪方面不舍得多投入。實際上,公安機關能夠發現和懲治犯罪,是一種效益,但是如果能通過發現問題,排除犯罪的潛在因素,防患于未然,減少并遏制犯罪這才是最佳效益,這是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警務效益的統一。要優化警力資源配置,建立先進的警務運行機制,提高警力資源管理和運作效率。我們在城市實行交巡合一,(有的地方已經把122、119、110合并110統一指揮)綜合執法,以提高對轄區的熟悉率、知警率、控制率,對犯罪的發現率、查處率,提高群眾的滿意率為目標。這就是把效益觀念引入隊伍管理和警務活動的成功范例。
六是樹立質量意識,實現執法質量與服務質量的統一。質量是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很敏感的話題。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質量是創品牌的核心。沒有合格的質量產品,企業的產量越多,虧損越大。海爾公司實施質量驅動戰略。它把成為一個高質量的組織,干出高質量的工作,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作為實現產品的“零缺陷”。警察文化中的質量理念,包括執法質量和服務質量,在警察公共關系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執法質量直接影響著公眾對警察組織執法能力的評估和執法形象的評判,關系到公平和正義的實現。勿容置疑,最近幾年,我們在隊伍管理中,十分重視執法質量的問題,建立了《公安機關錯案追究責任制》等許多規章制度,執法質量考評、檢查,層層把關。但我們能不能夠追求執法質量的“零缺陷”呢?我們現在的辦案質量往往就個案而言,就案辦案的多,打擊中深挖不足,余罪漏罪的多,案件破了就萬事大吉了。有的案件過不了庭審關的檢驗,也無關緊要。另一方面服務質量也至關重要,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了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實現,影響了宗旨觀的實現,影響了警察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質量不好,服務再熱情也得不到群眾的理解和擁護。我們要力求建設高質量的班子,高質量的隊伍,才能有高質量執法水平和服務水平,才能讓群眾滿意。
七要樹立誠信意識,實現重守承諾與敢于負責的統一。誠信是WTO所遵循的原則,是WTO的通行憑證,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石,也是企業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誠信的缺失,不僅會損害企業的形象,大大增加企業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而且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警察文化建設中的誠信理念,建設誠信公安,不僅包括在警務活動中對公眾承諾的踐行,講信用,守承諾。如,公安部二十條便民措施頒布后的執行情況、公安機關窗口單位的辦事效率、“110”的“四必承諾”、有獎舉報、懸賞中的獎金兌現。也包括警察組織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如實地將客觀真實的治安形勢、刑事犯罪形勢告之公眾,如,如實立案、破案,治安災害事故的真實原因。做到求真務實,以真實性為原則。建設誠信公安還要求公安機關在制定出臺便民利民、為民辦實事的各項政策措施時,要充分考慮這些政策措施的科學性、可操作性。若則,執行不了,實現不了就會失信于民,有背初衷,損害形象。如“命案必破”作為一種目標要求提出來是可以的,但若是作為一種對社會、對公眾的承諾,就值得商榷了(媒體曾報道過武漢市某公安機關和企業簽定的協議就有“命案必破”的內容)。同時,在公眾心目中樹立敢于負責的形象,也是誠信公安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警察公共關系的確立。敢于負責,就是對于出現的問題,甚至是可能造成警察公共關系危機的問題,要敢于實事求是地正視它,敢于承擔責任。而不是極力回避、敷衍塞責、遮遮掩掩。實現重守承諾與敢于負責的辯證統一。要加強對民警開展誠信規范的道德教育。作為基層民警,特別是警務區民警,在群眾中樹立誠信形象尤為重要。要具有以“誠”待人,以“實”處事,以“信”取勝的品德。古人云“人無信而不立”,沒有良好的誠信品質,便沒有威信可言,也就沒有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公共關系也就無從談起。
八要樹立憂患意識,實現珍惜職業與拼搏爭先的統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對于這個標語口號,相信只要到過企業廠房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個口號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育員工個人要珍惜現有的工作機會,如果工作不努力就得失業;二是員工工作不努力,也可能導致企業的破產。而不論是員工的失業或企業的破產,員工都要面臨著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找再就業的問題。這個口號,意在提醒員工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努力工作,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相對于企業,公安民警的這種憂患意識就顯得非常淡薄了,只要進入公安門,基本上就等于端上了鐵飯碗了,只要不是犯大錯,就可以混到退休了。這個崗位不行,再換那個崗位。雖然有的公安機關也搞過末位淘汰、離崗培訓,但也只是一陣子的時間,而且工資照拿、待遇不變,不關痛癢。這種情況在企業就不行了,作為企業職工,沒有掌握必要的技能,不努力拼搏,就得失業。實際上這種憂患意識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驅動力。山東渤海活塞集團的“活塞”精神,就是一種變壓力為動力的精神,他們認為“在發動機汽缸里,活塞的作用是把蒸汽或燃料爆發的壓力變為機械能,也就是動力,機車正是在這種壓力和動力轉換過程中向前飛駛、、、、、”正是這種“活塞”精神,活了企業。也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憂患意識,員工才會倍加珍惜自己職業,熱愛本職,愛崗敬業,奮力拼搏,勇于競爭,不斷自我發展,追求卓越。這種能夠變壓力為動力的憂患意識,也應成為民警心里一種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民警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遵守《五條禁令》等紀律制度,才能教育民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個職業,認認真真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激發民警積極參與大練兵活動,愛崗敬業、奮發拼搏、練兵學習,具有“有冠必奪,有一必爭”的銳氣。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法律水平、業務本領、體能素質等綜合素質。使廣大民警成為人人適應崗位,人人精通本職、人人勝任職責,成為各個警種、崗位的“行家里手”。
上述若干思考,僅僅局限于筆者對企業文化理念的膚淺認識,難免掛一漏萬。之所以提出警察文化建設中借鑒企業文化理念的命題,是基于相對于企業文化,警察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的現實,只是有感而發的一家之言,并無厚此薄彼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