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華振 ]——(2005-1-24) / 已閱25754次
中國民間資本大變局的經濟法分析:理論及實證的視角
——以“炒房熱現象”為分析平臺
李華振 袁建偉
本文原載(京)《中國商人》雜志2004年第11期
【內容提要】一場由溫州發源的、正席卷全國的、最終影響整個中國民間資本的大變局拉開了序幕。隱藏在背后的經濟規律是民間資本的戰略轉移遭遇了瓶頸。研究今天的溫商之繁榮,應參照中國古代的徽商之歷史鏡像,必須認真分析徽商的興衰成敗之軌跡。過度炒房的危險之處在于可能淪落為不思進取的食利階層,喪失中國入世之后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的機會。作為一種市場化取向的行為,炒房熱也會出現市場失靈,應引導它向正常方向發展,用有形之手去彌補無形之手的失靈。
【關鍵詞】市場失靈;中國民間資本;炒房熱;溫商;徽商;適度干預
背景資料:炒房熱現象亟待學術研究
近年來,溫州商人在中國民間資本市場上掀起了又一股沖天大浪,突出表現為“溫州炒房熱”的一再升溫,溫州炒房團成為中國當前經濟生活中的萬眾焦點。從學術的視角,我們不得不關注如下問題: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溫州炒房熱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經濟規律?
——它會不會重蹈中國古代曾經同樣繁盛一時的徽商之覆轍?
——徽商會不會成為溫州民間資本的歷史鏡像?
——變局是不是意味著結局?作為目前中國民間資本樣板之一的溫州資本,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它將在何種程度上改寫中國的民間資本格局?
——作為對國民經濟的總量進行宏觀調控的經濟法,該怎樣對炒房熱作出何種法律回應?
——對此,政府經濟行為應遵循怎樣的規制原則?
——……?等等,透過這些問號,我們將看到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國民間資本怎樣的深層動向?
打個形象的比喻,熟悉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七傷拳”和“一陽指”,前者是一種危險的武功,既能傷人,也會傷己,而且會傷得極深(七臟俱傷);后者則是把全身的功力都集中于一點(指頭上),以一點發力而致勝。溫州民間資本傾盡全力向房地產市場進軍,這到底是既傷人也最終傷己的“七傷拳”,還是全部功力集于一點之上的“一陽指”?
理論解析:變局背后的深層是民間資本戰略轉移遭遇瓶頸
溫州商人的經商風格與廣東商人的風格迥然不同,十年前,當廣東商人在深圳玩股票時,溫州人不為所動,連近在家門口的上海股市里都難得見到溫州人的身影。那時,溫州人在埋頭干實實在在的實業,從全國最大的水貨制造基地到全國最大的精品制造大本營,溫州商人的每一步都沒離開輕工制造業,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實業。
正是這種實打實的精神,造就了溫州經濟的一枝獨秀——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股市進入“冰河時代”,以玩股票而發家的廣東等地的民間資本迅速縮水,而溫州民間資本由于本來就與股票的關系不大,因此沒有受到中國股市波動的太大影響,仍然持續堅挺,并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超過了全國所有的其它地方。
這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溫州炒房團”而不是“深圳炒房團”或“上海炒房團”之類。因為在這個時期——在這個股市低靡的時期,只有溫州人手里還有大把大把的閑錢(閑置資本),而其它地方的民間資本卻因為縮水而手頭上“最近比較煩、比較煩,總覺得鈔票越來越難賺”,當然就沒有那么多游資去全國各地南征北戰地炒房了。
這不可避免地又牽扯到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是:溫州的這筆巨額民間資本為什么不繼續投入到輕工制造業的進一步擴大再生產中去?為什么不投向其它領域?為什么這么集中地把賭注幾乎全押在了炒房上?
要回答這連續的三個“為什么”,必須從經濟學上尋找隱藏在背后的經濟規律。我們會發現:這是由于溫州民間資本的戰略轉移遭遇了瓶頸!
第一,若繼續投向輕工制造業的進一步擴大再生產,由于眼下的輕工業產品加工生產和模仿制造已達到近乎飽和,面臨著新市場規則的制約和殘酷的市場競爭。達到了規模效益的“帕累托最優狀態”之后,再向輕工制造業擴大投資就顯得失去了必要,已經不再符合經濟原理。
第二,若投向重化工、機械等大型產業,則溫州明顯缺乏產業基礎,不象東北那樣有深厚的重工業基礎,而且,由于國家現在實施“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戰略,溫州在政策扶持上也無法與東北相比。這條路似乎行不通。
總共4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