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華振 ]——(2005-1-24) / 已閱8761次
專家談“民工荒”學術系列分析之一:
積極用手投票——經濟學的視角
李華振 張昕
一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民工荒”,成了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關鍵詞。
說它在意料之外,是由于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勞動力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模型”,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部門存在著極為豐富的勞動力,工業部門只要以略高于農民收入的低工資,就可以獲得“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從而在相當長時期內實現“低成本發展”。從人口的生命周期和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來看,一般而言,這個過程會長達“至少50年”。
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支配下,中國民工的工資與國際標準相比,不僅是“很低”,甚至可以稱得上“狠低”——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1/30—1/50,是中國臺灣的1/30左右。這被稱為中國參與國際大分工的“比較優勢”。
然而,出乎經濟學家意料的是,本以為“至少50年不會退潮”的中國民工潮,截至2004年為止僅僅25年,就開始出現了“民工荒”這樣明顯的“退潮”征兆。
說它在情理之中,是由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和義務教育政策到目前剛好到了顯效期。我國著名經濟法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劉大洪指出,由于人口的更新換代,老一輩的“雙盲型民工(文盲、法盲)”已經由于年齡原因而退出了,新一代成長起來的民工雖然仍沒達到發達國家那樣的“雙高(文化水平高、法律意識高)”程度,但是,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中國的新一代民工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他們不會繼續接受其父輩那樣的“低廉勞動力”的命運。
老一輩民工唯一關心的是“爭取生存權”,而新一代民工關心的則是“爭取話語權”,包括:與城市工人相同的同工同酬權、法定的勞動保障權、崗位培訓教育權、職業生涯發展權、平等的國民待遇權、不受歧視的社會地位權,等等。他們進城的目的也由生存的起碼要求,“升級”為渴望自身價值的實現。他們的“求職價值取向”更傾向于工作環境好的企業,而不再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再苦再累的工作也去做。
當現有的崗位不能滿足他們的這些要求時,他們寧愿選擇暫時的不就業。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了,最終就釀成了大面積的“民工荒”。
以前,當勞動力市場處于“買方市場”的時候,企業可以隨意挑選勞力,勞方處于弱勢,甚至,老一輩的民工連“用腳投票”的權利都不敢行使,唯恐失去了這份工作之后,很難再找到新的工作。所以,他們對勞動強度過大、長年加班、工傷得不到補償、不幫工人繳納社保等現象習以為常,不敢向資方“說不”,不敢向資方主張自己的權益。
但今天,絕對的買方市場時代已經是黃鶴一去不復返了。我國著名學者型企業家、原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孟奇指出,民工“說不”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他們不再無條件地接受資方的非法要求,對于不滿意的企業,他們已經敢于選擇“用腳投票”的方式,通過辭職換單位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更進一步的是,越來越多的民工不再僅僅局限于“消極的用腳投票”,而是“積極的用手投票”,他們在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爭取自己的權利。近幾年,勞動部門和法院受理的勞資糾紛激增,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就是勞方日益覺醒、日益由“爭取生存權”發展到“爭取話語權”。
注:本文原載《社會科學報》2004年10月14日第2版。感謝英國NAPIER UNIVERSITY大學、武漢大學張昕博士整理并提供本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