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濤 ]——(2005-3-19) / 已閱14315次
楊濤:關于教育納入公務員答中國商報記者問
楊濤
記者:義務教育首先是政府的義務,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的教師,被納入公務員管理范疇,似乎也不無道理,您怎么看?
楊濤:享受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與這種權利相對應的便是政府的義務,因而,作為執行義務教育任務的教師來說,他們實際上是在執行政府應盡的義務,從這一點來看,教師與同樣是執行政府義務的公務員有相同的共性。但是,不能僅僅以此共性就將教師與公務員等同,否則如公辦醫院的醫生等執行了政府義務的人員都可以統統歸入公務員系列。所以,必須從公務員的本質上理解公務員,公務員是執行國家公權力的人員,教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并不享有公權力,有其自身的規律,這是教師與公務員在本質上的區別。公務員的義務和權利、職位分類、錄用、監督制約、職務升降等等許多方面的規定都不能完全適用于教師,教師隊伍的管理與公務員隊伍的管理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如果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不僅存在理論上的悖論,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會出現許多的困難。
記者:要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就一定要將教師隊伍納入公務員隊伍嗎?
楊濤::如果說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可能會對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的保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將會在理論和實踐上出現諸多悖論,因此這一建議不是一個最佳方案甚至不是一個好的方案。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的措施很多,并非就一定要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我個人認為,不妨在《公務員法》單列一章,規定從事義務教育的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與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統籌管理,略高對待,同時發放,教師享受公務員的待遇但不承擔公務員的義務,只承擔教師應盡的義務。
記者:如果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會不會損害和犧牲教師這一職業應有的精神價值?
楊濤::如果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我們的確必須看到這一措施可能造成教師這一職業應有的精神價值的流失。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職業要求教師追求知識與真理,要有獨立的精神和品格,要有創新能力,對學生要耐心和細致。而公務員是科層官僚結構的一員,其掌有和行使的是公權力,公權力的行使必須步伐一致,追求效率,這種權力行使的性質就要求公務員必須以服從上級領導,堅決執行命令,不能自行其是。因而,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可能使教師成為官僚階層一分子,喪失其應有的獨立和創新的品質。
記者:這一建議如果落實,你認為會引起什么連鎖反應?
楊濤::對此作預測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我個人認為有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至少有二個:一是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稀釋了“公務員”的概念,因而,公辦醫院的醫生等等從事政府在憲法上義務的單位人員都會紛紛要求納入公務員,接下來可能國有企業的人員也會提出類似的要求,只要與“公”字沾邊的人都可能要求成為“公務員”;二是可能導致所謂的“公務員”權力義務不對等,監督與管理措施無法跟上,比如教師也是公務員,那他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那刑法中針對公權力濫用的而設置的“瀆職罪”是否可以用于教師身上。
記者:如果公辦教師被納入了公務員隊伍?那么是不是在客觀上構成了對民辦教師的歧視?是不是等于違背了《民辦教育促進法》?
楊濤::如果公辦教師在被納入了公務員隊伍,還賦予了其享有民辦教師所沒有的公權力,那毫無疑問,這種措施違背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中“民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的規定,是對民辦教師的歧視。但是,建議者并沒有這樣提出,我個人認為并不構成對民辦教師的歧視。
記者: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就能保障應有待遇了,不納入就難以保障,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邏輯呢?
楊濤::我參加了“青年法學家論壇”,親耳聆聽了莫紀宏教授的演講,其實莫教授只是認為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更有利于教師待遇的保障,但他并沒有排除采取其他保障教師待遇的措施,也沒有說如果其他措施也能保障有力的情況下還非得要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我認為,作出非此即彼的結論是一些評論者自己的猜想,這種猜想的前提并不存在,用它來作為評論的靶子,本身就站不住腳。當然,如果這是一些評論者自己總結出來的觀點,我也認為并不成立,一個法治社會,教師的待遇保障有力并非看其是否具有什么樣的身份,而是執行法律中有關保障措施的嚴格程度。
記者:論起來,教師的待遇應當高于公務員是有法律依據的。而現在我們還要用“將教師納入公務員管理”的辦法來提高教師待遇,這意味著什么?
楊濤::這的確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因為,提出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的措施并非空穴來風,而確確實實是因為現實社會中教師特別是老、少、邊地區的教師工資、福利經常被克扣、拖欠。這在一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在一些政府官員心目中地位低,而且教師被侵權后的救濟途徑不暢,侵犯教師權益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及時查處的現實困境。
記者:將教師納入公務員范疇,他們跳槽進入政府部門將更加方便。在當前的現實語境下,這會不會使教師流失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多?教師隊伍更不容易穩定?
楊濤::是的,如果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教師成為了公務員,他們當然更可以名正言順地跳槽進入政府部門,從而造成教師隊伍數量空前龐大,教師的人心更加不穩定,流失的速度更快。因為,即便目前我們沒有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就存在這么兩個值得警惕的現象:一是“教而優則仕”,許多在業績上有突出貢獻的青年教師不是繼續留在教師崗位取得更大的成績,而是千方百計跳入政府部門;二是一些政府官員將其子女安插入教師隊伍,通過當教師為跳板,從而“曲線救國”進入政府部門。那么,可想而之,如果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管理,情形就可能會更糟糕。
記者:如果以千萬計的義務教育教師合并到公務員隊伍中,會不會造成公務員隊伍過分龐大呀?
楊濤::我想不是過分龐大的事情,可能是無限度地龐大,且不說光教師就已經是可觀的數字了,更何況那些醫生等等人員充斥進來,就更不用說其隊伍是如何龐大。
記者:把“公務員”作為一種待遇安在教師頭上,實際上是對公務員的一種庸俗化的理解,也包含了很多無奈,對不對?
答:在一個法治社會,公務員體現了一種身份,但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責任,公務員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員并沒有貴賤差別。但在我們這個法治并不健全的社會,,還沒有完全走上“從身份到契約”的法治軌道,“官貴民輕”的思想很嚴重。因而,進入了公務員隊伍就首先表明了其是官員,是一種更高身份的人員,現實中也的確是保障公務員的待遇比保障教師的待遇更有力,因而,建議者其實想借助于公務員這個身份來改變教師“臭老九”的地位,并以此達到改變其保障無力的困境。
記者:其實,公務員隊伍內部因為有沒有實權的差異,也是苦樂不均的。把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進行管理,就能改變他們缺乏實權的邊緣地位?
楊濤::答案當然是不能改變。教師納入了公務員隊伍,就是美其名曰“公務員”了,他們實際上仍然并沒有行使公權力,他們在地方政府心目中的重要性仍然不能與真正的公務員相比,他們將仍然處于邊緣狀態。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