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成善 ]——(2022-11-5) / 已閱1661次
你希望遇到一位什么樣的醫生
(作者自薦.摘自北京出版社<醫事>一書.)
摘要:我國<民法典>中醫療損害責任一章,在第1219條患者的知情同意權的規定,可以解決醫患之間相互對應的權利義務關系。
《醫事》一書的自薦者認為,”溫情,可能恰恰是醫治人們對醫學冷漠偏見的良藥.”筆者認為在其中的醫學冷漠偏見問題由誰來鑒定,而《民法典》的醫療糾紛可向中華醫學會申請進行司法鑒定。在我國生活的公民,應當適用的是<民法典>,而不是靠”溫情”去處理醫患糾紛.另外自薦者還有不切實際觀點,筆者據此予以表述,供參考
關鍵詞:<民法典>,溫情,循證
文章中醫學冷漠的產生是奇談.
摘自原文:醫學院中充滿理想的年輕學生,成了蠻橫,鐵石心腸,麻木不仁的醫生,在現實工作中,醫生們常能感覺到人們質凝他們的職業態度,人們也已經感覺到醫生相應反應----漸歸冷漠。
奇談在什么地方:1,醫學院校的學生,演變成麻木不仁的醫生。2,在職的醫生----漸歸冷漠.
問題出在何處?我國醫學院校畢業生,依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要經過國家統一的醫師資格考試,經考合格后,可向衛生行政部門注冊.衛生部門還規定,在見習期經國家統一的三基培訓<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后,考核合格,由院長授予處方權,才可看病.
由此看來,就原文中麻木不仁的醫生是無處方權的,但可以成為醫學冷漠偏見的源頭,荒唐.
原文章陳述:我們進了醫院,就變成了一臺出錯零件的機器.
人是有思維,有情感,有免疫功能即抵抗力的,這在<醫事>一書的比喻是不恰當的.機器是沒有這些功能的.
至于文章中”沒有循證醫學一說”,是不存在的.循證醫學也是由既往疾病的診斷的依據而來,是一個證據,就如法官沒有證據,是不能定案的一樣.
原文章在最后陳述:在醫學”科學主義”漸漸成為大家的信仰時,接近平民的溫情,可能恰恰是醫治人們對醫學冷漠偏見的良藥.
醫學也是科學,是科學包含醫學,但是醫學包含不了科學,故醫學"科學主義"的說法,是自薦者個人的觀點,漸漸成為大家信仰時,是不符合客觀事實.
自薦者又應用了在<展望21世紀>這部被譯成21種文字的對話集中,倆位來自東西不同背景的大師,在上世紀70年代的倫敦,進行了一場關于人類的對話,其中也談到了醫學:科學對一切事物客觀地審視,擯棄感情,用理性的"手術刀”解剖.因此,用科學的眼光看自然界,自然就成了與自己割裂的客觀存在.同樣,當科學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時,人的生命就成了與醫學割斷精神交流的客體.醫學在本質上需要理性指導的冷靜透徹的科學思維方法.但同時,不,更重要的是需要的溫暖的人情.
這倆位大師一位是湯因比博士,英國歷史學家.另一位池田大作,日本宗教和文化活動家.
人情味,溫情,醫者父母心,只有意味,不可量化.情感在心理學上認為,是為人類所特有,不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情感是包括生活本身,是不可以隨意說的話.在生活中不存在情感鑒定,也找不到情感鑒定機構.
鑒于本文論題的答案,與其說溫情是醫治人們對醫學冷漠偏見的良藥,還不如說,我國<民法典>第1219條醫患關系之間的知情同意權的法律規定,更能解決實體問題.醫學在繁榮發展的同時,找一位什么樣的醫生,還不如說應找什么樣的醫院在先更佳,可以解決患者疾病中的凝難問題.
暫且不倫國外的醫院如何,就我國傳統的名家醫院北有協和,南有湘雅,東有齊魯,西有華西.再現代一些,解決凝難問題就是要找北,上,廣,那里的醫生見多識廣.北京有天譚醫院的骨科全國第一,上海的華山醫院病理科全國第一,廣州的鐘南山院士,呼吸科全國第一.這些信息來自全國百家三甲醫院的評審資料.再推薦幾位醫學專家的話語,供參考,也許對醫患雙方均有益.
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日爾遜曾說過:”.我們面對無盡的信息,卻依然渴求知慧.”
“現代醫學教育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的精神衣缽,認為在努力完成一個復雜的醫學診斷或治療之前,應該仔細地傾聽病人,只有病人才能告訴我們答案在何方.
武警總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主任紀小龍說:"醫生永遠是無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一點后醫學和醫生發揮作用的.”
北京胡大一教授<心血管病專家>認為,心臟射血分數低于40%,麻醉都上不了,這就是一個循證依據.
作者:余成善20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