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秀才 ]——(2005-9-1) / 已閱21013次
論 會 計 的 精 神
什么是會計?有觀點認為:“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并定期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注1]。”如果我們用“語文”的方法,提煉出句子的主干,則這一概念可以表述為:“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更簡捷一點則:“會計是活動”。據此,我認為這一概念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1、會計具有統一性。一筆經濟業務應如何登記和做賬,在全國都基本上是統一的,甚至有些可以超越國界而達到全球統一。而活動不具有這種屬性,也許有人會說籃球、足球是活動,同樣具有統一性,但我認為,這種“活動”,統一的是游戲規則,而并非活動本身,如果統一的是活動本身,就意味著所有參加的人應當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參加同一活動,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最起碼的一點,這種“活動”,其規則就限定了參與的人數。
2、會計具有確定性。也就是說,一筆經濟業務應如何登記、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其基本原則、程序和方法都是確定的。例如我國《企業會計報告條例》第17條就規定:“企業不得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隨意改變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企業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改變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而活動明顯不具有這種屬性,仍以足球為例,比賽開始后,只要不違反游戲規則,任何一方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意變更自己進攻或防守的程序和方法,任何人無權干涉。
3、會計具有強制性。即任何企業都必須對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那怕未設置會計人員的單位和企業,也要委托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或專門的會計人員對其業務進行賬務處理。例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條就規定:“本準則適用于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企業。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應當按照本準則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財務報告。”而不進行賬務處理是無法編制財務報告的。活動明顯不具有這種屬性,因為我至今還沒有找到任何一項法律法規曾規定有哪項活動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參與的。
4、我們知道,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以及其他國家機關利用法律、法規處理案件的活動,我們通常稱為“執法”,但如果我們把這種執法活動與法律、法規本身混為一談,那簡直是非常可笑的。這一概念的錯誤之處在于——把利用會計技術、會計方法等進行經濟管理的活動與會計本身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會計不是活動,也不可能是活動。那到底應該是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是一種制度,或者說是一種制度體系,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體。據此,我們可以把會計的概念表述為:“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并定期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一系列制度、方法的總稱。”
我認為會計可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所謂狹義的會計,也可以稱為純粹的會計,就是指會計的核算、反映、監督這三項基本職能。廣義的會計除了這些以外,還包括:賬簿該如何設置、該采用什么樣的記賬方法、如何對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如何制作會計報表以及應當設置哪些會計人員和會計人員應當具備什么樣的條件等,具體來說,就是還應當包括《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師條例》、《現金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因為這些法律法規可以說已經融入并貫穿到所有的會計教科書當中,如果我們脫離了這些法律法規來學習會計,是根本不可能學好的,或者說即使學了也是沒用的,至少在我國境內是這樣。
既然會計是一種制度,那么這種制度的價值何在?制定這種制度的目的和宗旨何在?即通常所說的,為什么要制定這種制度?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所謂的會計的精神。換言之,就是國家為什么要制定這些與會計有關的法律法規。我國《會計法》第一條規定:“為了規范和加強會計工作,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發揮會計工作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制定本法。”真的僅僅是這么簡單嗎?
其實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并且共產黨也不反對這一理論。我國《憲法》第1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所謂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兩方面的結合[注2]。所謂專政是指對極少數嚴重的犯罪分子實行專政[注3]。而所謂的人民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其中社會主義勞動者主要是指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這些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基本依靠力量[注4]。可見,幾乎所有中國公民都可以說自己是人民,哪怕是犯罪分子,在他犯罪之前和刑滿釋放后,也同樣可以說自己是人民。于是我們可以說這種專政是事后的專政。而從法的原理上來說,犯罪分子是不受法律約束的(并不等于沒有法的強制力),如果他受法律約束,他就不會犯罪,這就是所謂的“違法的人,其行為是不受法約束的”。可見法最終是約束了人民的行為,因為一旦人民的行為不受法的約束而超越了法的界限,就由人民變成了敵人。會計法等與會計有關的法律、法規是“法”,當然也不會例外,當然也就是國家用來約束公司、企業以及會計人員的工具。這就是會計法律、法規的本質。
但為什么要進行這種約束呢?不可能是憑白無故的,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具體是什么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從會計和稅收的發展史說起——
其實,在人類社會生產的過程中,一開始,特別是在文字產生以前,由于生產的規模很小,人們是不對生產進行記錄的,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開始在繩子上打個“結”來記錄生產中的一些事,這就是“結繩記事”,由于這種記錄方法的相似性和不確定性,導致這種記錄容易混淆和忘記,慢慢的人們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代替之,符號的進一步發展就產生了“文字”,但這時的記錄基本上還停留在一對些重大事項的記錄上,這種記錄的進一步細化,擴張到了投入和產出的數量的記錄,于是產生了“數字”和“計數法”,數量記錄的發展,演變成了數量的“計算”,簡單的“加減運算法則”應運而生。從生產的屬性上來看,由于邊角廢料的存在,產品的絕對數量總體來說是呈減少的趨勢,這就是損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產生了“成本”的概念和觀念,“計算”也就相應地變成了“核算”。但這時這些記錄等工作,基本上是由生產人員作為一種附帶性的工作來進行的。隨著生產的進一步擴大,這些工作從生產中獨立出來,于是產生了“會計”和“會計人員”。但這時的會計基本上是由業主自己進行的,隨著雇傭勞動的出現,會計便增加了“監督”職能,當業主把會計交給其他人去做的時候,會計人員便承擔起了向業主反映情況的工作,于會計便產生了“反映”職能,現代意義上會計報表制度,實際上就是反映職能的發展。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會計的記錄、核算、反映、監督等基本職能(有的書上也將記錄職能歸入核算職能)的產生過程。但直到這里為止,會計仍然是狹義的會計,是純粹的會計,仍然是生產經營者自主的會計,國家基本上是不參與的,也沒有參與的必要。
而國家又是怎樣參與到會計中的呢?這又得從稅收的發展史說起。
稅收最早是采用實物形式繳納的,如英國的羊毛稅,法國的獸皮稅,瑞士的麻布稅,北美的牦牛稅,我國古代所謂的“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史書上記載的周代的“九貢”都是實物征收形式,宋代實物收入的內容更廣泛而具體,分為谷、帛、金鐵、物產四大類,僅谷類就有71種之多[注5]。這種實物形式的稅收就必然要求稅率只能采用定額稅率,所謂定額稅率,又稱固定稅率,是按單位征稅對象,直接規定固定稅額的一種稅率形式[注6]。說簡單點,就相當于“一畝地納多少糧”。這種稅收形式可以說是原始的、粗放的、不精確的。因為直到此時為止,人們收入的多少和國家的稅收的多少都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國家也就基本上不參與會計,使得會計仍然處于“純粹的會計”的階段。
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企業大量的出現,并越來越成為國家經濟的主導力量,這就是由農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這就向傳統的“定額稅率”的稅收形式提出了挑戰——由于公司、企業的個體差異非常大,不象土地一樣可以用面積為衡量標準,不可能讓每一個公司、企業都交同等的定額稅,但不對公司、企業征稅,國家又不甘心,于是,以收益為征稅對象的比例稅率應運而生。所謂比例稅率,是指應征稅額與征稅對象為等比例關系的稅率[注7]。在英國最早興起了對所得額的課稅,一開始是為了應付由戰爭引起的龐大經費開支,只是一個臨時性稅種,隨著戰爭的發生和停止而時興時廢,因此又有“戰時稅”之稱,直到1874年才成為英國稅制中的一個永久稅種,以后相繼被世界各國所采用[注8]。這樣生產者和經營者收益的多少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就由原來定額稅率制時的無關緊要變得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性,連花草樹木都知道向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何況是比花草樹木高級千萬倍的人呢?這就是利益。利益是人們需要的社會轉化,它反映和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任何利益的背后,都隱藏著特定的社會關系,而且,人們結成社會關系的動因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注9],“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注10],因而,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利益關系,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也必然要體現為各種不同的利益[注11],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注12]。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中才有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個人利益、群體利益、民族利益、階級利益、階層利益、國家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由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是一切其他生產的基礎,人們的經濟關系是一切其他社會關系的基礎,因而以物質利益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利益也就獲得了相對其他利益的基礎地位,支配和影響著其他利益的發展。公司、企業等經濟組織與國家就是兩種不同的甚至有直接經濟利益沖突的利益主體,而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司、企業等經濟實體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國家非但不創造物質財富,而且還強制地、無償地、固定地從社會索取物質財富,以支持其龐大的國家機器運作,這就是所謂的“稅收”。
于是,公司、企業的老板,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總是千方百計地在做賬時多記錄支出,少記或根本不記錄收入,把盈利變成虧損,從而減少所上的稅。這肯定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是不會得到國家的允許和贊成的,因為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最重要手段,目前,稅收收入在我國家財政收入中已占95%以上,在日本占91%,英國占96%,美國占98%[注13]。而在我國的現行稅制當中,僅消費稅、增值稅和營業稅三大流轉稅就占稅收總收入的70%以上,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的20%左右[注14],加起來就超過了90%,而這些稅種都是實行比例稅率,可見,會計做賬的真實性成了決定國家財政收入多少的關鍵環節,這就使得會計的規范化變得刻不容緩,于是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的方式逐步參與到會計中來,力圖規范會計行為,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國家稅收,慢慢的,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在利益的驅動下,可以說,今天的會計,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會計”,國家法律、法規已經滲透到了會計的每一個環節,會計的點點滴滴都是國家“人為”雕琢的產物。現在會計教科書上所說的所謂的核算、監督、反映等會計的基本職能無非是用來掩人耳目、混淆視聽的,真正的會計的職能是國家征稅、查稅的工具。
第一,所有的會計制度,無非都是用來保障國家稅收的,關于這點,不僅有《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師條例》、《現金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保障,甚至納入了《刑法》的管轄,我國《刑法》第201條規定:“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而你知道嗎?這條所在的章稱為“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所在的節稱為“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二,所有的會計技術、會計方法,無非都是用來為國家稅務機關進行稅收稽查提供方便的,因為只要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如果摒除國家稅收的因素,僅就公司、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的需要而言,那么所有公司、企業現在的會計人員、會計記錄(如會計分錄)、會計賬簿等等,至少可以裁減一半以上,在一些小一點的公司(非上市的)甚至僅僅記錄一下收入和支出也就可以了,但這樣國家會同意嗎?絕對不會!因為這樣的話,你的收入和支出的真實性將無法查證,也就等于收益的多少無法核實,將直接影響國家稅收。所以國家必然要求你的每一筆經濟業務都要做到有據可查、有賬可查,這就是國家為什么對現金管理得這么嚴的原因!基于這一目的,國家不斷地為會計添枝加葉、添油加醋、添磚加瓦,使得本來很簡單的會計不斷地變形、變味、變態,變得越來越臃腫不堪、艱深晦澀和繁雜無比。為此,公司、企業每年不知要花費多少冤枉錢,真可謂“自己花錢為國家審查(稅務稽查)自己提供方便”,而國家卻坐享其成!
第三,我們知道,現在國家對社會上的很多行業都實行職業準入制度,也稱執業資格證制度,例如電工證、鉗工證、執業藥師、執業醫師等等。但是,這些資格證多半不是從事這些工作所必須的,而僅僅是工資晉級的依據和需要,有的資格證甚至還要求從事相關工作一定年限方可報考,例如,一個中專畢業生,如果想報考執業藥師的話,必須從事相關工作七年以上。而會計則完全不同,必須取得相關的資格證方可從事。或許大部分會計人員只知道國家既然這么規定就照著去做,而不問為什么?其實這一樣是為了國家稅收!所以,會計人員的學習,才是真正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為國家的建設資金來源于稅收,而會計人員的學習無疑是加強稅收的保障)!所有的會計人員啊,你知道你在為誰辛苦為誰忙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會計的精神表述為:會計是一種制度,制定這種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是為了規范公司企業的做賬的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國家稅收。其價值可以等同于稅收的價值。
結語:國家具有對內維護階級統治、處理社會公共事務,對外抵御外敵入侵的基本職能,所以需要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暴力機構,以及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要維持這一龐大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無時無刻都需要錢、需要經濟支持,而如前所述,我國95%的財政收入來自稅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要稅收的存在,等于不要國家的存在,稅收的重要性可以等同于國家的重要性。所以,納稅是每一個公民的光榮義務,我們也完全可以正大光明,但幾乎所有的會計教科書都只告訴我們該如何對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而不告訴我們為什么這樣做,以至于很多會計人員對此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連《會計法》也對本文所說的“會計的精神”閃爍其辭,我真搞不懂,我們到底怕什么?
在當今的會計理論界,其實務領域的理論非常的發達,但在思想領域的理論卻是一個空缺,希望本文能對彌補這一空缺有所增益!
作者:余秀才(原創)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