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鐳 ]——(2006-4-18) / 已閱21690次
自偵案件成案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王 鐳
辦案質量是案件事實與適用法律高度統(tǒng)一的體現,尤其是自偵案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反腐敗斗爭的效果以及檢察機關的形象。而自偵案件的案件質量最終將體現在案件的處理結果上,具體而言之,就是有罪判決率的高低。從近幾年我省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處理結果來看,成案率較低,這為我們在案件的辦理方面一度敲響了警鐘。為更好地適應自偵案件偵查機制改革和對確保案件質量的要求,積極探索“偵、訴”配合的新舉措,筆者針對自偵案件的情況進行分析、研討,以求提高辦案效率、確保案件質量。
一、 自偵案件成案率低的特點:
綜合分析,自偵案件的辦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自偵部門移送起訴的案件多為貪污、挪用或職務犯罪案件,且被告人對自己的犯罪事實多不供認。
第二,大部分自偵案件均經歷了退回補充偵查的過程,且多為兩次退補。就補充偵查本身來看,存在補充偵查針對犯罪嫌疑人的新辯解、補充偵查質量一次質量較高二次質量低等基本特點。就具體案件而言,有以下特點:首先,多為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其次,補偵質量不高,退而不查或者查而不清,有些案件由于喪失了取證的最佳時機,補偵過程中難以獲取有力證據,造成補偵案件質量不高;第三,公訴部門承辦人將退補作為緩解工作壓力的手段,即以退補為由借用偵查機關的辦案期限來緩解工作壓力,這種狀況也時有發(fā)生。
第三,自偵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均有律師介入,而且律師介入階段較早,多為偵查階段就已介入,這為案件的偵查、公訴也提出了挑戰(zhàn)。律師的介入使本就高智商的犯罪嫌疑人在保護自身權益、提出有力辯解等方面更為積極主動,這在客觀上也增加了自偵案件成功辦理、交付審判的難度。
第四,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的形式多種多樣,近年來全國人大、最高檢、最高法推出的司法解釋層出不窮。而在司法實踐中檢法兩家對部分司法解釋的認識不一致,造成案件的無罪結果。如關于貪污罪的“個人貪污數額”如何理解、領導同意是否影響定罪的問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中何為“徇私”,是“個人私利”還是包括“單位或小團體利益”,檢法兩家對此都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
二、自偵案件成案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檢察機關內部“偵訴”環(huán)節(jié)不協(xié)調是導致自偵案件撤案、不起訴、無罪判決結果的主要原因。
在刑事訴訟中,偵查部門與公訴部門共同履行追訴職能,即“大控方”的角色。公訴人員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對提起公訴案件證據標準的把握及審查運用證據的能力方面,而偵查人員的優(yōu)勢在于偵查謀略、偵查技術和技巧方面。雙方的有效、合理配合才能保證案件最終交付審判。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偵訴兩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很好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沒有一個一致性的標準機制和目的性。當前,各級檢察機關都把“三率”(偵結率、公訴率、有罪判決率)作為衡量自偵案件辦案質量的綜合標準,而自偵部門往往追求偵結率和公訴率,公訴部門更為關注的是有罪判決率,雙方目的的不一致導致了對案件證據標準要求的不一致,最終自偵部門移送起訴的案件則多以不起訴結束。綜合來看,“偵訴”環(huán)節(jié)的不協(xié)調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偵案件的初查階段,由于案件的保密需要,沒有公訴部門的人員參與,這樣對于一些需要現時取得卻對案件定罪至關重要的證據,公訴人員不能發(fā)揮把握證據標準、確保證據充分的長處,使一些關鍵證據喪失了取證的最佳時機。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公訴部門在補充偵查提綱中要求取得該證據時有些已無從獲取,從而使案件流失。
第二,自偵案件的偵查階段,由于訴訟目標的不一致,證據標準不一致,在忽視了證據審查的前提下往往會使客觀上有犯罪事實,但證據標準不符合要求的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自偵部門的優(yōu)勢在于偵查謀略、偵查手段等方面,但其程序意識、證據意識、庭審意識相對較弱,實踐中存在案件告破但質量不高的現象。從移送的案卷材料來看,“證人證言”仍是偵查證據的中心,而忽視了物證和書證的重要性,尤其表現為物證、書證的提取過程。偵查人員在“單純破案”思想的主導下,忽視了對證據的嚴格要求,導致案件偵查質量不高,許多半成品案件流入公訴環(huán)節(jié)。造成退補、撤案現象明顯增多。尤其經過二次退補,仍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最后不得不作出撤案處理。
第三,案件的退回補充偵查階段,表現出公訴部門與自偵部門的不協(xié)調。自偵案件的退補,有的是事實清楚,缺乏輔助性證據,有的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缺乏主要證據。針對補偵的多種情況,而偵訴部門又缺乏交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公訴部門補充偵查提綱制作的不明確,自偵部門感到無從下手;二是偵查人員沒有理解公訴部門的補證意圖,補充了大量證據卻不得關鍵所在,浪費了補偵機會。另外,也個別存在補偵形式大于內容,為補偵而補偵的情形。
(二)檢法兩家對“證據證明標準”的分歧和對相關司法解釋的不同理解是導致無罪判決的重要原因。
隨著“疑罪從無”原則的確立和實施,刑事訴訟中對案件證據的要求更加嚴格。由于我國沒有如《證據法》之類關于證據認定方面的法律或司法解釋,導致了對什么是“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檢法兩家的看法一直存在偏差,沒有一個明確的操作標準。檢察機關認為確實充分的證據,到了法院卻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對于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在案件認定中起主要作用時,檢察機關內部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被告人的多次供述中,只要存在有罪的供述且與案件其它證據能夠相互印證時,就應該以被告人曾作過的有罪供述作為定案的證據。而法院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卻是應以被告人在庭審時的供述與辯解作為定案的主要證據。從而導致了對案件認定上,檢法兩家之間容易出現矛盾,觀點不一,改判、判無罪的情況就會發(fā)生。
另外,審判機關認為:認定案件的證據應該是排除一切懷疑,而檢察機關目前的證據標準是排除一切合理懷疑。以一起受賄案為例,行賄人(私企廠長)有證人(司機)證明確實拿著5萬元到受賄人家行賄,司機證明其上了樓,行賄人也證明確實給了5萬元,而受賄人拒不供認。那么我們認為,現有證據已經排除了合理懷疑,對于該行賄人自己在上樓期間留下錢而沒有給受賄人這一可能性則屬不合理懷疑,對該情節(jié)如果沒有證據支持,則不需考慮,對犯罪嫌疑人應以受賄罪認定。
(三)犯罪嫌疑人翻供、證人拒證、翻證是自偵案件撤案、不起訴、無罪判決的客觀原因。
自偵案件在移送審查起訴或交付審判后大部分存在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現象,部分有證人翻證的現象。首先,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從主觀因素上講,犯罪嫌疑人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和畏罪懼罰的心態(tài)。其次,自偵案件證據通常是“一對一”,直接證據的獲取有一定難度,且多為言詞證據,具有易變性,犯罪嫌疑人在畏罪懼罰的心態(tài)下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會表現為拒供、翻供。第三,辦案人員在收集、固定、認定證據環(huán)節(jié)中的疏漏使得嫌疑人翻供有機可乘。如在辦理貪污、挪用等案件時,對于贓款的去向、是否用于公務沒有查清,則給了犯罪嫌疑人“將贓款用于公務、或者出于工作使用公款的 ”的翻供機會。
(四)偵查人員取證不及時、公訴部門固定證據不穩(wěn)、把握證據不準是自偵案件撤案、不起訴、無罪判決的直接原因。
由于自偵部門追求案件的立案率和破案率,只求案件偵破,忽視了相關證據的及時獲取,或者是證據意識不強,疏于取證,喪失了部分關鍵證據的最佳取證時機,使證據滅失,導致最終證據不能證明犯罪事實,只能作撤案或不起訴處理。有時,案件移送公訴部門后,承辦人沒有及時固定證據,或者對證據的審查不細,使證據不足的自偵案件交付審判,最終導致無罪判決。上述情況是自偵案件有罪判決率低的直接原因。
(五)審判機關“兩審變一審”的案件請示制度是導致無罪判決、抗訴不利的間接原因。
在我國現階段,審判機構的設置形式上是四級法院、兩審終審,上級法院指導而非領導下級法院的工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審判機關卻習慣于以上下級關系來對待兩級院的業(yè)務指導關系。如審判實踐中的“案件請示制度”,下級法院就一些管轄、時效等問題向上級院請示是正常的,而司法實踐中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及定罪量刑等方面的問題也向上級院請示,那么下級院的判決就成了上級院的意思,當檢察機關提出抗訴時,得到上級法院的改判也就變得難上加難。日前,最高法已明確提出“除疑難案件外,不再使用案件請示制度”,但何謂“疑難案件”,沒有明確規(guī)定,從而導致對自偵案件的審理,始終存在兩審變一審的情況。這也是導致抗訴案件成功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保證案件質量,降低自偵案件撤案率、不起訴率、無罪判決率的對策
首先,要加強“偵訴”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溝通,公訴部門應強化介入偵查、引導取證職能。在訴前、退補期間積極與自偵部門配合,把好案件證據質量關。公訴介入偵查、引導取證是目前刑事訴訟大勢所趨,既是確保案件質量的要件,也是適應庭審模式改革的需要。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實施:一是共同制定公訴證據參考標準,對于自偵案件幾類犯罪均應符合什么樣的證據標準,自偵部門和公訴部門應一起加以研討、確定,制定后雙方予以實施,這樣可使自偵部門在偵查案件時有章可循,保證證據的及時取得,提高移送審查起訴案件的證據標準;二是確定公訴部門的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制度,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承辦人審查后即以引導取證通知書的形式對需補充的證據告知自偵部門,在短時間內補充有效證據;三是明確自偵部門承擔庭審敗訴的風險,自偵部門的獎懲量化考核制度直接與案件訴訟結果、有罪判決掛鉤,強化偵查人員的訴訟風險意識。上述措施,均可有效的保證偵訴一體,使自偵案件的證據體系得以最大限度的完善。
其次,運用有效手段,防范犯罪嫌疑人翻供、證人翻證。犯罪嫌疑人的翻供行為無論在審查起訴階段還是審判階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在偵查機關供述的很好,但是案件移送起訴后都會存在程度不同的翻供現象,如果前期證據獲取不充分,則會直接導致案件的流失。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前期證據的固定,形成完整的證據鎖鏈,達到零口供亦能定罪的標準,這是針對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最有力手段。辦案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從防止嫌疑人翻供的角度去收集證據,尤其是物證、書證,對于言辭證據應針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現的辯解問明問細。特別是注意要收集能夠印證主要犯罪事實的間接證據,不給翻供留下可乘之機。如辦理受賄案件中,對受賄錢款的來源、票面、包裝以及送錢的準確時間、地點等細節(jié)在訊問、詢問時要記錄清楚,這些細節(jié)的固定將會有效的防止犯罪嫌疑人的翻供行為。第二,加強羈押場所的防范。防止內外通氣,嚴格辦案人員提審、律師會見制度。確保斷絕犯罪嫌疑人的內外聯(lián)系,防止形成攻守同盟。第三,運用心理攻勢,摧毀翻供者的心理基礎。在偵查、起訴環(huán)節(jié)應及時掌握其心理變化軌跡進行強大的心理攻勢,打消其翻供的意圖。在我院辦理的王秀榮貪污案中,被告人于庭審期間翻供,公訴人當即提請法庭延期審理,并運用先期獲取的有力證據,把握被告人的心理狀態(tài),終于使其放棄的無謂的辯解,全部認罪,最終法庭作出了有罪判決。
第三,提高偵查、公訴人員的證據意識,嚴把案件證據關,確保案件質量標準。從自身找原因,通過公訴人員參與補充偵查、邀請自偵人員觀看案件庭審過程、共同研討學習等方法不斷提高辦理自偵案件的水平。質量是案件的生命線,證據是審理案件的唯一標準,也是我們在辦理自偵案件時重點把握的部分,只有及時、合法的獲取有效證據,不斷完善證據鎖鏈證明犯罪事實,嚴把案件證據質量關,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偵案件的成案率。
第四,加強和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的溝通,在對司法解釋、證明標準的認識上去異求同,形成統(tǒng)一的定罪標準和司法觀念。由于檢法兩家各處不同的法律地位,難免會有維護自家利益的傾向。解決分歧的最好方法就是經常溝通,相互學習借鑒,增加相互理解。可以以聯(lián)席會議或者檢察長列席審委會的形式進行必要的、經常性的溝通。這對于檢察機關成功的辦理自偵案件會產生必然的推動作用。
目前,隨著“雙考評體系”的深入實施,自偵案件的成功辦理在檢察機關各項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否提高證據意識、嚴把案件質量,成功辦理每一起自偵案件將對我們提出嚴峻的考驗。上述分析研討,筆者期望能夠為自偵案件的辦理起到些許的借鑒,以促進檢察機關偵查、訴訟機制的不斷發(fā)展完善。
王 鐳
二○○四年十一月
王鐳 沈陽鐵路運輸檢察院
Email: wangleire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