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魯 ]——(2008-1-23) / 已閱14814次
“取上將首級于千軍萬馬之中”,看似最為精彩,實則為背水一戰,沒有退路,訴訟程序已經啟動,此時只有贏得勝訴才能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但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即便勝訴,也需付出較大的成本,此為沒有辦法的辦法,因而為下策。
但是,談笑之間,輕描淡寫便助當事人將風險化解,此一境界非經大案要案的洗禮,難以企及。扁鵲說其醫術不如其大哥、二哥實際上為自謙之言,試問,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何以“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或剛剛發作之時”,若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又為何仍默默無聞呢?
律師沒有豐富庭辯經驗就只能充當“保健科醫生”,而無法成為專治疑難雜癥的“御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非身經百戰無以至此。而如何通過在訴訟中贏得勝利從而積累經驗?多年的律師職業生涯,我們感慨良多,有幸得到中國法制出版社的青睞,故整理成書并付梓,如今終于得以面世。
本書的內容與體例結構
本書何以《勝者為王——與您分享如何贏在法庭》為名,本書的導向是如何在法庭上打贏官司,所收錄的案例是從上千件案件中精選而出,并不只是標的大,或者社會影響大的“名案”。這些案例,或能透視特定的社會現象,或滲透了獨特的訴訟技巧,或反映了中國的法治進程。或許讀者會有疑問,既然在訴訟中取勝不如“不戰而勝”與“防范未然”,為何不介紹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如何“拒人于千里之外”?對于這點,我們也是頗為無奈,因為,如果案件尚未進入訴訟程序便已處理完畢,由于經歷的時間不長,當時并沒有形成書面的文字,言語之辭難以躍然紙上。
少了最為精妙的核心部分,并非意味著本書的內容便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我們曾經親辦大案要案數十件,因此本書的主要內容也將圍繞我們親歷的經典案件與一些實務演講展開,非簡單的羅列介紹,而是將成功的歷程真實再現。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只能從眾多案例中擇精髓之中的精髓,以展現給讀者。
本書收錄的案例多為刑事案件,因為刑事案件大多都是國家憑借其公權力啟動的,雖然難以不經過訴訟便將矛盾化解,但是,一旦經歷訴訟這一程序,大多便有書面記載留存,因此便于以文字呈現,而針鋒相對的刑事辯護往往也是最為扣人心弦、激情四射的。至于民事案件,雖然我們亦親歷不少,但大多于訴訟程序正式啟動之前便已成功和解,由于前述原因,難以形成書面文字;同時,我們也曾為許多知名企業的法律顧問,但基于當事人的意愿與商業秘密保護的需要,也不便在書中公布。另外,若涉及敏感內容,在書中則以省略號代替,但此并不影響閱讀。本書具體結構內容如下:
第一篇 應邀演講篇:律師在中國──共贏財智人生
踏踏實實地辦好每一件案件是律師最好的營銷;律師當以經典辯例成就品牌,以卓越才智開創未來。用全身心的愛關注青年律師的成長,激情洋溢、盡心盡力、取長補短,才能建立堅不可摧、所向披靡的律師團隊。律師還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一份社會責任:憑借對親歷經典辯例的深層透視以及對職業律師生涯的切身感受,輔之以最通俗的語言,力求為當事人打造一把拯救生命、創造財智人生、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第二篇 行政訴訟篇:民告官在中國──一場風雨兼程的“戰爭”
在現實中國中,民告官的道路走得很艱難,眾多細民錙銖必較,頑強地守護自己的既得權益;而官告民,由于是國家機關憑借公權力主動出擊,對于弱勢一方的“民”,則更為艱難。道路的崎嶇使我們更加清楚,要充分發揮更多方面的優勢,使這場“戰爭”獲得最大的勝利。面對官民之爭折射出社會權利與利益失衡的格局,身為弱勢一方的代言人,針鋒相對,作為律師,自不應虛張聲勢,而應以無數激蕩人心的經典辯例打造品牌,并透過此弘揚法治精神,對推動社會進步有所貢獻。
第三篇 民事訴訟篇:萬般無奈──沒有贏家的游戲
在現實中國中,打官司是富人玩的游戲,無論或輸或贏,都得投入大量的財力、精力。很多時候,即便是打贏了官司,也是輸了人生。因此,我們的做法是,提前介入為當事人提供貼位的法律顧問服務,使當事人不惹上官司;如發生糾紛,則采用巧妙的談判等手段化解糾紛,避免官司。在我們的過往經驗中,官司一般都可避免。這里只挑選三件經努力不可避免而成訴的代表案例。
第四篇 刑事訴訟篇:雨后彩虹──律師的寒冬即將過去
刑事案件涉及人的自由,乃至生命,往往也都涉及財產。而刑事辯護,這一律師職業的傳統主旋律,無疑是律師盡情施展其才華的主要舞臺,是律師成名的搖籃。無罪辯護無疑是刑事辯護最高境界。罪輕辯護雖不及無罪辯護,但也精彩萬千。盡管身處將律師定義為弱者的制度框架中,但我們仍義無反顧地為當事人奔走、吶喊。或許我們過于執著,然而,正是這種執著使我們無所畏懼。因為,我們一直堅信——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寄語
本書所言雖盡為我們的執業生涯經歷與感悟的精髓,我們也竭力將最精華的部分展現給讀者,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我們誠望所有肯犧牲自己的寶貴時間,就本書的內容、文字及體例不吝賜教的讀者們直抒己見;我們熱誠歡迎所有熟識的、陌生的、有緣相逢的,抑或未曾謀面的良師益友隨時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謝謝!
王思魯
2007年12月于廣州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