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8233
- 書名: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 作者:丁鳳楚著
- 出版社:人民公安
- 出版時間:2007年1月
- 入庫時間:2007-3-8
- 定價:25
圖書內容簡介
隨著機動車的普及,道路交通事故也越來越頻繁。為了強化
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規定對機動車交通事故實行無過錯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以下
簡稱“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同時,該法還規定以此種無
過錯侵權責任為保險標的,建立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強制保
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并配之以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
筆者將之統一稱為“交強險”制度。建立“交強險”制度有刺
于機動車事故受害人獲得及時的保險金賠付和醫療救治;有利于
減輕機動車事故責任人的經濟負擔,化解事故責任糾紛;通過實
行“獎優罰劣”的浮動費率機制,還有利于促進機動車一方增
強安全意識。總體而言,它既保障了車禍受害人的權益,又實現
了“交強險”的受害第三人、保險人、被保險人這三方主體的
利益平衡,有利于社會安全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交強險”與純商業性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以下
簡稱“三責險”)相比,它具有社會性、公益性和強制性的特
征。筆者通過借鑒法律經濟學、法律倫理學和法律社會學等方法
對“交強險”的基本原理、保險標的、被保險人、保險人和受
害第三人等主要方面進行專門而深入的研究后發現,它與“三
責險”相比,不僅具有“事故無過錯歸責”、“強制投!、“保
本微利經營”、“第三人直接求償”和“社會救助基金補充救助”
等制度特色,而且在被保險人的范圍的擴張、保險人的不保事項
減少、受害第三人權益擴張等主要內容方面,也與“三責險”
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充分體現了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客
觀化和損失承擔社會化的大趨勢。
在本書中,筆者將結合世界的相關立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
分別對“交強險”的基礎理論、保險標的(“機動車事故無過錯
責任”)、被保險人、保險人、受害第三人等主要問題進行專題
研究,分析其理論基礎并提出立法建議。具體而言,本文的結構
和大致內容如下:
在第一章中,筆者闡述了“交強險”的基本原理。在第一
節中,首先介紹了“交強險”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在第二節
中,簡要列舉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制度,總結了成功的立法
經驗和基本原則。在第三節中,分析了“交強險:制度運作
機理。
在第二章中,筆者主要是分析“交強險”的保險標的一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在第一節中,指出了機動車事故責
任的演變過程并研究這一保險標的的意義。在第二節中,對世界
范圍內的機動車事故侵權責任的立法狀況進行了考察,分析了相
關立法背景。在第三節中,分析了對“機動車事故采用無過錯
責任”的立法動因,指出這一責任形式可以預防和減少交通事
故。同時,還對我國的侵權法的歸責體系的重建提出了自己新的
看法。在第四節中,分析了“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的責任
主體的判斷依據。在第五節中,指出了機動車事故適用無過錯的
侵權責任時的幾個例外情況。在第六節中,闡述了“機動車事
故無過錯責任”適用過失相抵的理由與原則。
在第三章中,筆者對“交強險”中的被保險人一方(包括
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第一節中,簡要地闡
述了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概念、主要義務等基本理論。在第二節
中,研究了“交強險”中被保險人的范圍的擴張問題,指出除
了被保險人之外,還應當有附加被保險人。第三節中,提及了被
保險人的性別、年齡、駕駛記錄等應當成為制定“交強險”保
險費率時的參考因素。
在第四章中,筆者對“交強險”中保險人進行了專題研究。
在第一節中,闡述了保險人的概念、經營體制和權利與義務等基
礎理論。在第二節中,專門探討了“交強險”的保險責任范圍
問題。在第三節中,專門研究了保險人的保險代位權的含義及其
在“交強險”中的適用等問題。在第四節中,專門研究了保險
人對被保險人的追償權的功能與特點。
在第五章中,筆者專門對“交強險”中的受害第三人問題
進行了研究。在第一節中,分析了受害第三人的概念、特征及其
在該強制保險中的法律地位。在第二節中,分析了受害第三人的
范圍,指出我國“交強險”的受害第二人的范圍應當適當擴大。
在第三節中,系統分析了受害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的法
律依據、特征、行使等方面的問題。在第四節中,詳盡地探討了
受害第三人的社會救助基金的作用、運作和管理等問題。在第五
節中,探討了受害人的“搶救費”請求權的法律性質和行使
問題。
在第六章中,筆者總結了我國“交強險”的現狀,分析了
其制度背景并提出完善措施。在第一節中,簡要地分析了我國
“交強險”的立法沿革,總結了其立法特色和優勢。在第二節
中,指出“交強險”制度所反映的現代事故責任客觀化和社會
化的時代大趨勢。在第三節中,針對“交強險”的立法模式、
各方主體、監管機制和配套機制的不足提出了改進建議。
本文的創新和特色之處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方法上的創新。筆者將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和傳統法
學方法相結合,分析了機動車交通事故采用無過錯的危險責任的
根本原因,讓容易控制事故風險的機動車一方來提高其注意義
務,以減少交通事故和節約訴訟成本,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其次是觀念上的創新。其一,筆者通過對“機動車事故無
過錯責任”的經濟和倫理分析發現,它實質上是一種實行無過
錯責任主義的危險責任,整個侵權責任法的歸責體系可重新整合
為過錯責任和危險責任這兩大歸責標準和事由,并統一于“公
平”這一歸責原理;其二,筆者認為不應簡單地將“交強險”
制度看做是“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的產物,其實,該制度還
蘊涵著深刻的法律經濟學和法律社會學原理,它恰郅好處地處理
了保險人、被保險人、受害第三人之間的相互博弈和彼此制衡的
關系,實現了一種“有效率的正義”;其三,筆者分析指出“交
強險”制度代表了現代工業社會下的危險活動事故的歸責原則
客觀化和事故承擔社會化的大趨勢。
最后是制度上的創新。筆者就整個“交強險”及其三方主
體的制度完善提出了不少建議。如我國的“交強險”應采用專
門立法的模式,正確厘定保險費率,賦予保險人代位求償權和追
償權,完善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完善監管制度等。
圖書目錄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對象概述………………………………(1)
第二節 研究的現狀述評…………………………………(3)
一、國外現狀述評……………………………………(3)
二、我國研究現狀………………………………………………(4)
三、國內研究評述……………………………………(6)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和意義…………………………………(7)
一、研究的路徑………………………………………(7)
二、研究的方法………………………………………(8)
三、研究的意義 ………………………………………(9)
第一章 “交強險”制度的基礎理論……………………(12)
第一節 “交強險”制度概述…………………………(12)
一、“交強險”的含義…………………………………(12)
二、“交強險”的特征…………………………………(21)
三、“交強險”的功能…………………………………(25)
第二節 “交強險”制度的立法例……………………(29)
一、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立法 ……………………(30)
二、主要立法經驗……………………………………(32)
三、基本法律原則 ……………………………………(34)
第三節 “交強險”制度的理論分析…………………(38)
一、社會學分析………………………………………(39)
二、經濟學分析………………………………………(42)
三、倫理學分析……………………………………………(47)
四、法哲學分析………………………………………(50)
第二章 “交強險”的保險標的研究……………………(54)
第一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概述……………(55)
一、這一保險標的的法律含義 ………………………(55)
二、作為保險標的的特殊要求 ………………………(56)
三、研究這一保險標的的意義 ………………………(58)
第二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的立法例……………(61)
一、國外相關立法 ……………………………………(61)
二、我國相關立法 ……………………………………(63)
三、立法原因分析……………………………………(64)
第三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分析……(65)
一、歷史演變 …………………………………………(65)
二、理論基礎 …………………………………………(68)
三、法律性質 …………………………………………(74)
四、對侵權歸責體系的再認識 ………………………(76)
第四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主體研究………(88)
一、研究的意義………………………………………(89)
二、國外立法例 ………………………………………(90)
三、法理學分析………………………………………(93)
四、具體地判斷 ………………………………………(96)
第五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的適用除外……(107)
一、靜止不動的機動車 ………………………………(107)
二、低速運行的機動車 ………………………………(108)
三、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 ……………………………………(109)
第六節 “機動車事故無過錯責任”的過失相抵……(113)
一、過失相抵的適用問題 ……………………………(113)
二、過失相抵的適用范圍 ……………………………(1]6)
三、過失相抵的適用規則 ……………………………(118)
第三章 “交強險”的被保險人研究……………………(125)
第一節 被保險人一方的基本理論……………………(125)
一、投保人的含義……………………………………………(125)
二、被保險人的含義…………………………………(129)
三、被保險人(投保人)的義務……………………(130)
第二節 “交強險”中的附加被保險人………………(134)
一、附加被保險人的含義 ……………………………(135)
二、附加被保險人的功能 ……………………………(136)
三、附加被保險人的范圍 ……………………………(137)
第三節 被保險人對費率厘定的影響 …………………(139)
一、保險費率的厘定………………………………………(140)
二、被保險人的影響…………………………………(143)
三、我國的相關規定 …………………………………(147)
第四章 “交強險”的保險人研究………………………(149)
第一節 保險人的基礎理論……………………………(149)
一、保險人的法律概念………………………………(149)
二、保險人的法律性質………………………………(150)
三、保險人的主要義務………………………………(152)
第二節 保險人的責任范圍研究………………………(155)
一、保險人的責任前提………………………………(155)
二、保險人的責任范圍 ………………………………(159)
三、保險人的不保事項 ………………………………(162)
四、保險人的責任限額 ………………………………(165)
第三節 保險人對加害第三人的代位權 ………………(168)
一、適用的爭議………………………………………(168)
二、適用的范圍 ………………………………………(171)
三、行使的要件………………………………………(172)
第四節 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追償權…………………(176)
一、保險人追償權的含義 ……………………………(176)
二、保險人追償權的性質…………………………………(177)
三、保險人追償權的范圍 ……………………………(178)
第五章 “交強險”的受害第三人研究…………………(181)
第一節 受害第三人的基本理論………………………(181)
一、受害第三人的法律概念 …………………………(181)
二、受害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182)
三、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 ……………………………(185)
第二節 受害第三人的范圍問題………………………(186)
一、外國法律中的相關規定 …………………………(187)
二、我國保險界的現實狀況 …………………………(188)
三、受害第三人的范圍確定 …………………………(189)
第三節 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191)
一、一些國家和地區相關的法律規定 ………………(192)
二、直接請求權的合理性……………………………(193)
三、直接請求權的法律依據…………………………(198)
四、直接請求權的行使問題 …………………………(203)
五、對直接請求權的再思考 …………………………(211)
第四節 受害第三人的社會救助基金…………………(213)
一、救助基金的特性…………………………………r214)
二、設立目的和依據…………………………………(216)
三、基金的來源途徑…………………………………(219)
四、基金的救助方式 …………………………………(222)
五、我國立法的思考 ………………………………………(225)
第五節 受害第三人的“搶救費”問題………………(226)
一、“搶救費”的性質…………………………………(227)
二、“搶救費”的可償性………………………………(228)
三、“搶救費”與保險金………………………………(229)
四、醫院的訴訟地位 …………………………………(231)
第六章 “交強險”制度的反思和完善…………………(234)
第一節 “交強險”制度評述…………………………(234)
一、制度的沿革 ………………………………………(234)
二、制度的特色………………………………………(237)
三、制度的優勢………………………………………(238)
第二節 “交強險”制度的理性反思…………………(239)
一、現代事故對侵權法的新挑戰 ……………………(239)
二、現代事故歸責原則的客觀化 ……………………(241)
三、現代事故損失承擔的社會化……………………(246)
第三節 “交強險”制度的完善措施…………………(252)
一、應當采取專門立法的模式 ………………………(252)
二、完善被保險人方面的制度………………………(254)
三、完善保險人方的法律制度 ………………………(256)
四、完善受害第三人方的制度 ………………………(261)
五、建立和完善監管法律制度 ………………………(267)
六、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機制 ………………………(268)
附 錄 ……………………………………………………(271)
參考文獻 ……………………………………………………(321)
后 記……………………………………………………(330)
本書共有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