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73813
- 書名:籠子里的美國總統
- 作者:陳偉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 入庫時間:2017-8-5
- 定價:5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美籍華裔作者陳偉所著,通過對美國白宮史上三個著名的總統彈劾案例即“水門案”“伊朗門案”“拉鏈門案”進行生動而又翔實的論述,以此解釋美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制度其優勢及弊端,進而得出必須“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保證權力暴露在陽光下,才能確保公共權力的良性運行這一結論。本書內容豐富,細節生動,資料翔實,讀起來也饒有趣味。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篇“帝王總統”翻船“水門”——美國訴尼克松案(1974)
根據美方已解密的中美首腦會談檔案,1973年11月12日,毛澤東主席會見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時,半開玩笑地問道:“為什么你們國內,對‘水門’事件這個屁事兒那么在乎?”如果水門大廈的保安沒有偶然發現門鎖被膠布貼住,如果正在附近巡邏的警車沒有恰好需要加油,如果《華盛頓郵報》的小記者沒有偶然與“深喉”相識,如果主審法官不是1973年度的“全球風云人物”西瑞卡法官,如果白宮錄音設備的秘密沒有被偶然發現,如果錄音設備安裝了一個人工啟動的按鈕,如果尼克松及時毀掉了白宮錄音帶,以尼克松的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和歷史成就,他很有可能被列入偉大的美國總統之列。
第一章誰是竊聽案的主謀
尼克松究竟是不是“水門”竊聽案的幕后主謀者和策劃人呢?40余年后的今天,歷史學家和“水門”事件專家已經可以比較肯定地回答:第一,尼克松不是這起竊聽案的直接主謀者和策劃人。第二,尼克松從未批準對民主黨總部進行竊聽的任何密謀或行動計劃。第三,尼克松事先對“水門”竊聽案一無所知,他本人在《邁阿密論壇報》上首次得知“水門”竊聽案,當時感覺這是個玩笑。
第二章尼克松心中永遠的痛
尼克松沉默寡言,天性怕羞,喜歡沉思冥想,不擅長與人交往。可是,身為民主社會選舉政治中的職業政客,他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周旋于其本人深惡痛絕的各種社交和競選活動之中。雖然靠競選出人頭地,但尼克松卻把競選視為苦役和煎熬。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承受沉重精神壓力,遭逢世態炎涼風霜,忍受媒體刻薄挖苦,以及一度連遭敗績的慘痛經歷,都成為尼克松心中永遠的痛。
第三章越戰、泄密和“管子工”
如果沒有越戰引發的反戰運動和嚴重的泄密問題,就不會有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白宮秘密警察“管子工”;如果沒有素質低劣、膽大妄為、胡作非為的“管子工”,很可能就不會有“水門”事件。回首往事,霍爾德曼認為:“我堅信,如果沒有越南戰爭,就不會有‘水門’事件。如果沒有越南戰爭,理查德•尼克松會成為哈里•杜魯門以來最有成就的美國總統。”
第四章白宮幕僚與“帝王總統”
白宮幕僚利用經常接觸總統的機會,出謀獻策,參政議政,爭權奪寵,竭盡效忠,直接參與重大決策的制訂和具體執行,嚴重侵犯了傳統上屬于行政部門的職權。他們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借機追求個人榮耀和影響高層決策的權勢,使民選總統養成唯我獨尊的帝王心態,使民主政府染上總統個人專制色彩。
第五章“深喉”暗助媒體調查
在“水門案”中,“深喉”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告密者”,他提供的情報準確而致命,幫助兩位記者由表及里,逐步揭開了“水門”事件的內幕。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深喉”提供情報,指點迷津,《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和女老板恐怕不敢輕信兩個“三流”小記者的“偵探故事”。
第六章“極刑約翰”重刑威嚇
新聞媒體雖然神通廣大,但它的作用只是呼風喚雨,制造輿論。在“水門”事件中,如果沒有聯邦地區法院、聯邦大陪審團、國會水門案調查委員會、特別檢察官和聯邦最高法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施加巨大壓力,單憑《華盛頓郵報》一家唱獨角戲,是不可能把尼克松趕下臺的。其中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西瑞卡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對“水門”事件的最終結局造成了非同一般的重大影響。
第七章國會介入“水門案”調查
國會“水門案”調查委員會主席歐文參議員指出:“迄今為止,如果所有的指控皆為事實,那么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的竊賊,實際上就是闖入了每一位美國公民的家庭。如果這些違法指控被證實,那么他們想盜竊的東西不是珠寶、錢財或美國公民的其他寶貴財富,而是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美國人民最為珍視的東西:自由選舉中的投票權。”
第八章白宮錄音帶天機泄露
揭露“水門”事件的功臣伍德沃德承認,白宮錄音帶“是一系列事件中不可思議的結果,是我們的幸運,是尼克松的厄運。錯誤的決策,錯誤的轉向,都在一根脆弱的線頭引導下導致案情真相被揭露。而這根脆弱的線頭,原本可以剪成千片萬段,永久消失”。福特總統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如果沒有磁帶,如果不做掩蓋,我想尼克松會躲過一劫。正是出事后的有意操縱和掩蓋行為,才導致了災難。”
第九章“星期六之夜大屠殺”
尼克松一向雄才大略,膽識過人,素以不按規則出牌而著稱。在“星期六之夜大屠殺”中,他投機冒險,膽大妄為,企圖利用中東戰亂、石油危機、民心慌慌、美蘇軍事沖突一觸即發之機,“合法”攆走特別檢察官,造成既成事實,爭取得到“沉默的大多數”支持和諒解,一勞永逸地解決“水門”危機。這一莽撞之舉,暴露出尼克松敢于冒險的性格和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歷史證明,尼克松大大地失算了。
第十章司法審查的經典杰作
在“水門”事件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打破常規、果斷出手、步調統一、一錘定音,以司法審查的形式化解了一場空前嚴重的憲法危機,這一判決是司法能動主義大膽而成功的經典杰作。美國學者布拉西贊揚道:“千百年之后,如果美利堅合眾國還存在,當有人要求擁護司法審查的人舉出實例,證明法官們的裁決時常會有利于民主時,他們最先舉出的案例就將是美國訴尼克松案。”
第十一章內政外交影響深遠
“水門”事件之后,美國總統面臨的是一個難以駕馭的政治環境,包括權力意識覺醒的國會,軟弱無力的政黨系統,攻擊性極強而且積極挖掘壞消息的媒體,以及難以指揮的行政官僚系統。在國際舞臺,受“水門”事件和尼克松下臺影響,中美建交日程被迫推遲,臺灣當局贏得了喘息和緩沖時間。北越也是“水門”事件的主要受益者。福特和基辛格后來都把巴黎停戰協議的崩潰和越戰慘敗的結局歸咎于“水門”事件和美國國會。
第二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伊朗門”——里根政府非法軍售軍援案(1986)
“伊朗門案”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和弊端,既展示了民主法治的成就和精彩,也暴露了權力制衡的缺陷和無奈。三權分立與制衡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和政治文明發展的里程碑。然而,由于人類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與生俱來的各種缺陷,世界上沒有任何制度完美無缺。在美國政治體制的運作中,行政權力傾向濫權任性,國會監督有時走火入魔,法律法規時常漏洞百出,分權制衡造成決策混亂。但是,民主法治體制具有及時揭露、自我糾錯的良好功能,注重監督制衡、新聞自由、公正透明、司法獨立、保障公民個人權利,防止極權專制、貪腐暴政、軍事政變的巨大災難。
第一章難以理喻的外交丑聞
伊朗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的大本營,是全球反美恐怖主義的支持者。秘密軍售發生在美國與伊朗這種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敵對國家之間,絕對是匪夷所思。此舉不僅與美國公開聲明的外交戰略南轅北轍,大相徑庭,而且明目張膽地違反了美國國會制定的《武器出口管制法》。與向伊朗出售武器相比,挪用軍售余款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的違法性質更為嚴重,極有可能引發一場驚天大禍。
第二章卡特終生難忘的噩夢
令世人大跌眼鏡的是,“鷹爪行動”開始實施后,號稱精英王牌的美軍特種部隊計劃不周,功夫欠佳,在第二步驟尚未完成之時,竟然就失手栽了個大跟頭,機毀人亡,自廢武功,導致營救行動徹底失敗。卡特總統痛苦地承認,1980年4月24日就像一場揮之不去、終生難忘的噩夢,是他一生中最失敗、最沮喪的一天。
第三章甩手掌柜里根總統
里根的特長在于任人唯賢,激勵部下,提綱挈領,充分授權,發揮部屬和幕僚的個人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在“無為而治”和“充分授權”等問題上,里根有些走火入魔。他是一個心不在焉的國家元首,稀里糊涂的政府首腦,漫不經心的行政領導,指揮著一個混亂不堪的政府決策和管理體制。
第四章強硬對抗贏得“冷戰”
“伊朗門”事件是在美蘇“冷戰”、激烈對抗的歷史場景下發生的。里根政府軍售伊朗和軍援尼加拉瓜反政府軍的冒險政策,是美國搞垮蘇聯、贏得“冷戰”大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冷戰學者彼得•施威澤認為:“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并不是一種在任何國際環境中都命中注定會自我毀滅的體制。里根政府的秘密戰略能夠、而且確實改變了蘇聯的歷史進程。”
第五章麥克法蘭東施效顰
當年基辛格出奇制勝,劍走偏鋒,借助中蘇交惡、邊境武裝沖突,中國陷入腹背受敵的戰略態勢、急于改善中美關系的機遇,一舉打開了中美關系僵局。作為基辛格門下高徒,麥克法蘭試圖東施效顰,照貓畫虎,利用伊朗深陷兩伊戰爭、急需購買美制武器的窘迫處境,以軍火交易為籌碼,施展縱橫捭闔之術,若能在中東戰略要地打開僵局,取得歷史性外交突破,必將一舉成名而天下知。至于用軍火換回幾位人質,那是“摟草打兔子——帶捎的”。
第六章秘密訪問德黑蘭
麥克法蘭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用人失察。戈伯尼法是個吹牛撒謊、唯利是圖的超級騙子。麥克法蘭一行來到德黑蘭后,伊朗高層缺乏準備,措手不及,臨時集體討論時,爭論不休,毫無成果,最終沒有任何伊方高級官員出面會晤麥克法蘭。美方的秘密外交努力遭到徹底失敗。
第七章“府會相爭”互不相讓
法國著名政治學者托克維爾認為:“在指導國家的對外關系方面,民主政府絕對不如其他政府。”《博蘭修正案》的出臺以及與此法案相關的種種問題,涉及美國政治中行政部門與國會參眾兩院之間權力的分立與制衡,涉及美國政治中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府會相爭”現象。
第八章“硬漢將軍”授權諾思
諾思來到頂頭上司波因德克斯特將軍辦公室,詳細匯報了戈伯尼法的“天才創意”,認為自己獨辟蹊徑,一箭雙雕,無意中找到了一個援助尼加拉瓜抵抗力量的大金庫。波因德克斯特聽取匯報后,同樣喜出望外,贊不絕口,推崇此舉是把里根總統中東和拉美外交政策圓滿結合的最佳辦法。當晚,波因德克斯特用保密電話聯絡諾思,正式授權他將“軍售余款”“挪用”于尼加拉瓜。
第九章國會聽證弄巧成拙
美國的國會議員特別重視和熱衷電視直播的機會,這是他們在媒體和父老鄉親面前炫耀政績、揚名天下的最佳時機。共有26名國會議員千方百計地擠進了“伊朗門”調查委員會。沒想到,費盡心機,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竟然讓“落水狗”諾思中校喧賓奪主,出盡風頭,聞名遐邇,大放異彩。
第十章蓋棺論定引人深思
“伊朗門”事件案發12年之后,美國著名新聞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單刀直入,向獨立檢察官沃爾什提出了一個帶有蓋棺定論性質的問題:“軍售伊朗、軍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事件將如何被載入史冊呢?”沃爾什回答:“我想此案將作為一個并不卑鄙的違憲事件被載入歷史。”“我認為里根總統犯了錯誤,他挑釁了法律,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并不骯臟。”
第三篇穿透“拉鏈門”的層層迷霧——美國國會彈劾克林頓總統案(1999)
從法律角度來看,克林頓遭國會彈劾,一點兒也不冤!嚴懲偽證不僅是美國司法制度的奠基柱石,而且是法治制度賴以正常運作中流砥柱。回首往事,克林頓私德不檢,為何卻在美國政界所向披靡、深得民心?獨立檢察官費盡心機,拼命追查總統的性丑聞,如此大動干戈究竟有何必要?克林頓在民事案中因男女私情撒了個小謊,為何卻因刑事重罪遭到國會眾議院彈劾?貴為國家元首,克林頓的床帷性事竟然被滿世界敞開了張揚,美國法律為何不保護一國之尊的個人隱私權?深陷彈劾困境,克林頓為何最終突出重圍、化險為夷?且待剝絲抽繭,細細分析。
第一章“阿肯色州的鄉巴佬”
克林頓雖然來自窮鄉僻壤,出身寒門,環境閉塞,但是他聰明過人,雄心勃勃,連續在歐美三所名牌大學攻讀深造,在政界高層和世界第一流高等學府大開眼界,在學術界和精英階層如魚得水。這一獨特的成長背景,使他具有腳踏實地、視野開闊、思想敏銳、抱負宏遠的特點,為今后競選從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章“一個還有性欲的總統”
克林頓憑借“政界神童”的耀眼光環,依靠良好的州長政績和出色的復興經濟方案,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憑借經濟衰退的歷史時機,利用對手老布什精于外交、內政不修的弱點,力主變革,巧借機遇,出人意料地贏得了1992年總統大選,意氣風發地步入白宮。當時克林頓年僅46歲,年富力強,躊躇滿志,成為美國歷史上名列第三的年輕總統。
第三章經濟騰飛民望沖天
克林頓獨辟蹊徑,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走“中間路線”,積極“協助”格林斯潘做好經濟工作,大膽調整治國方略,削減巨額預算赤字,為經濟繁榮創造了良好條件。面臨彈劾威脅,克林頓拒不辭職,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美國的領導地位是無與匹敵的,美國的綜合國力是空前強盛的。”
第四章“藍顏知己”自殺疑案
就某種意義而言,克林頓身陷“拉鏈門”丑聞,希拉里恐怕難辭其咎。克林頓任州長期間,希拉里先后參與期貨交易和房地產開發,贏利則大發橫財,虧損則逃避債務,再加上她的“藍顏知己”、白宮副法律顧問兼第一家庭稅務律師神秘身亡,案情復雜,疑團莫釋,結果招惹來了權傾朝野的獨立檢察官,差一點兒把克林頓置于死地。
第五章民女起訴國家元首
美國主流媒體眾口一詞,站在弱女子瓊斯一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認為總統無權凌駕于法律之上,聯邦法院應當一視同仁,給市井民女與國家元首對簿公堂以平等機會。聯邦最高法院一言九鼎,鐵面裁決,最終使克林頓無法以行政特權和法律豁免權為借口,在總統任期內逃避性騷擾訴訟。這項歷史性裁決橫空出世,造成極大震撼和強烈轟動。
第六章宣誓偽證觸犯刑律
特瑞普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當瓊斯案進展到關鍵之處,即萊溫斯基向法庭呈交書面宣誓證詞,聲稱自己沒有與總統發生過性關系后,特瑞普當即與獨立檢察官辦公室取得聯系,提供電話錄音證據,實名舉報萊溫斯基和克林頓觸犯偽證罪,還有藍色連衣裙沾染“證據”的高度機密。
第七章嚴懲偽證是法治基石
毫不含糊地說,“撒謊判重罪”(嚴懲偽證)不但是美國司法制度巍峨大廈的奠基之石,而且是三權分立與制衡制度賴以正常運作的中流砥柱。如果沒有對偽證罪的不懈追究和法律嚴懲,就根本談不上司法公正和民主法治。如果聽任“吹牛不上稅,撒謊不是罪”的現象泛濫成災,那么民主法治干脆免談。
第八章“一場卑鄙的政變”
克林頓高聲咆哮道:“這是一場卑鄙的政變!”戈爾副總統站在一旁,既沒幫腔,也沒接茬。彈劾美國總統的過程和程序,的確與宮廷政變頗為相似。美國制憲先賢將彈劾條款列入憲法之中,正是要把總統置于“宮廷政變”的制度性“籠子”之中,使其不能像歐洲的專制帝王那樣,一言九鼎,專制獨裁,凌駕于法律和民意之上。
第九章“水門”拯救“拉鏈門”
田納西州聯邦參議員、前聯邦檢察官湯普森認為,“水門案”告訴后人,彈劾總統難上加難,至少需要具備四個基本要素:第一,民意支持率急劇下跌;第二,國民經濟萎靡不振;第三,心懷敵意的新聞媒體;第四,無可辯駁的確鑿證據,比如“水門案”中的“白宮錄音帶”。以上四大要素在“水門案”中一一具備,在“拉鏈門”案中一個沒有。換句話說,“水門”拯救了“拉鏈門”。
第十章公眾人物隱私難隱
政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問題,一直是現代法律和政治學中爭論不休、糾纏不清、眾說紛紜的難題之一。政界公眾人物官位顯赫,權傾一時,代表公眾的利益,選民的期望,不僅公開言行牽動朝野上下,而且個人隱私行為也會涉及公眾利益。如果法律嚴格保護政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允許官員動輒以“侵犯隱私”為由起訴媒體,那就相當于主動放棄了對公眾利益的有效保護。
第十一章殃及池魚和逆境崛起
希拉里沒有在驚世丑聞中哭天喊地,怨天尤人,自我摧毀,反而把自己活成了勵志樣板、自強楷模。因《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云》成名的法律專欄作家杰弗里•圖賓在專著《大陰謀:幾乎導致總統下臺的性丑聞真相》中認為,此案使希拉里形象大變,浴火重生,逆境崛起。
后記: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古今中外統治者的權力,堪稱一柄鋒利而危險的“雙刃劍”,是人類社會中一種“必要的罪惡”。運用得當,權力可以成為促進人民福祉、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任意濫用,則會成為侵犯民眾利益、阻礙社會發展的恐怖工具。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督,權力勢必趨向濫用和腐敗。這是由人性和權力的本性所決定的,是適用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一條普遍規律。注重對權力的監督制衡,而不是狂熱而執著地追求權力來源的絕對民主,正是美國政治體制的特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