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正文 ]——(2011-12-22) / 已閱31698次
[9]參見楊志勇:《收入分配與中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載《涉外稅務》2009年第10期。
[10]參見孫玉棟、陳洋:《個人所得稅綜合稅制國際比較與評價分析》,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11]參見李文:《國外個人所得稅改革的趨向及動因》,載《涉外稅務》2009年第10期。
[12]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國家發改委具體負責收入分配調節方案的起草工作。
[13]參見賈康、梁季:《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研究》,載《財政研究》2010年第4期。
[14]參見張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目標定位與征管約束》,載《稅務研究》2010年第9期。
[15]參見張斌、高培勇:《出口退稅與對外貿易失衡》,載《稅務研究》2007年第6期。
[16]參見劉尚希:《分配與公平》,載《涉外稅務》2010年第7期。
[17][日]金子宏:《日本稅法原理》,劉多田等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122頁。
[18]參見盧藝:《從國外二元所得稅制的經驗看我國個人所得稅課稅模式選擇》,載《稅務研究》2010年第6期。
[19]參見高培勇:《個人所得稅改革內容、進程與前瞻》,載《理論前沿》2009年第6期。
[20]參見《李稻葵炮轟個稅體制弱智:已經淪為‘工資稅’》,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5月4日。
[21]參見李波:《公平分配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模式選擇》,載《稅務研究》2009年第3期。
[22]參見席衛群:《并立型分類綜合個人所得稅制設計》,載《涉外稅務》2009年第1期。
[23]參見孫凱編著:《美國聯邦稅收制度》,中國稅務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頁。
[24]參見翟繼光:《從‘以人為本’看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缺陷和完善》,載《稅務研究》2009年第3期。
[25]參見黃鳳羽:《個人所得稅綜合計征的制度設想》,載《稅務研究》2011年第3期。
[26]參見施正文:《稅法要論》,中國稅務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頁。
[27]參見劉麗:《我國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結構設計探討》,載《稅務研究》2011年第3期。
[28]參見劉怡等:《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累進設計:問題與改進》,載《稅務研究》2010年第9期。
[29]雖然名義稅率下降,但由于高收入者的實際稅負不會降低,所以改革后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規模會進一步擴大。統計結果表明,對個人所得稅收入貢獻最大的是高收入者,例如美國2008年最富裕的1%人群繳納了40%的個人所得稅,5%高收入納稅人繳納了60%的個人所得稅,50%的低收入納稅人只繳納了3%的稅收。考慮到中國居民收入分布呈寬底座的“金字塔”型,而美國為“橄欖”型,更有利于提高我國高收入者對稅收收入的貢獻。
[30]參見張守文:《收益的可稅性》,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6期。
[31]參見夏宏偉、王京華:《OECD成員國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比較研究》,載《涉外稅務》2009年第10期。
[32]參見龐鳳喜:《增強涉稅信息的對稱性應成為強化稅收征管的聚集點》,載《涉外稅務》2009年第10期。
[33]參見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載《財政研究》2011年第2期。
[34]參見石堅:《個人所得稅制模式轉換的配套條件研究》,載《稅務研究》2009年第3期。
[35]參見湯貢亮:《稅收基本法研究回顧與展望》,載《稅務研究》2008年第1期。
總共4頁 [1] [2] [3] 4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