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維青 ]——(2014-6-4) / 已閱13880次
第一,公共利益當然涉及多數人與少數人的利益問題,但并不能說多數人的利益就一定是公共利益,更不能說它就具有當然的正當性。
第二,公共利益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優于個體利益。
第三,公共利益的實現與公平補償缺一不可。
第四,只有公正的程序,才能保證公正的結果。
第五,公共利益的實現必須置于對公權力的有效制約、監督之下。
必須把加強對公權力行使的有效監督制約與公權力的行使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這一公權力行使過程的違憲審查、司法審查、上級監督、專門監督等國家權力性監督,這是“以權力監督權力”的機制和判斷標準。
(2)正確認識所謂的“釘子戶”:
雖然 “釘子戶”代表的利益是個人利益,卻也是貨真價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該享有《憲法》賦予的各種權利。他維護自己賴以居住的權利和正當的財產權,應該是無可厚非。
(3)在城市房屋拆遷中促進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和諧發展”:
第一,控制公權,保護私權,提升私權在法律中的地位。建設部頒布的《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從程序方面規定了很多有利于被拆遷人的制度規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被拆遷人權益的關注和保障。但是,這些規定在調和公權與私權的沖突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期待在《憲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控制公權,并對私權提供實在的保護。
第二,修改有關強制拆遷的相互抵觸的法律條款!冻鞘蟹课莶疬w管理條例》中第十六條和第十七條(條款內容如前所述) 的規定明顯與《民法通則》、新修訂的《憲法》的規定相沖突。按照法律效力的等級,國務院在制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理應不得與上位法的相關內容相抵觸。法律條款之間的相互沖突不僅影響了法律效力的發揮,還給行政權力的非法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對城市房屋強制拆遷規定嚴格的程序。程序可以避免任意性,能夠讓行為者產生合理的預期, 有效的監督政府行為,避免政府權力的濫用,保證被拆遷者的利益。
第四,提高政府強制拆遷行為的成本。在設計政府強制拆遷行為的法律責任時要分析其經濟成本。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遏止政府的強制拆遷行為,減少其對民事拆遷的介入,公權濫用的頻率也就會降低,公權與私權的沖突也就得到了調和。
2、理順思路:
(1)正確看待政府在城市房屋拆遷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房屋拆遷中, 政府是雙重身份,因此容易促使公職人員出于其他動機而做出不合理拆遷許可,這種許可使得諸多合法但不合理的拆遷活動產生,并對社會效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現實方法就是讓政府退出對商業性拆遷的干預,取消商業性拆遷的行政性許可,而由平等民事主體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雙方進行充分的自主協商,賦予被拆遷人決定是否接受拆遷的權利。此外,對于公益性拆遷,政府能夠做的就是在公權機關中建立完善的責任機制,克服公職人員行為的消極外部影響。
(2)改善城市房屋拆遷中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犯問題:
①地方政府要加大城市建筑監督稽查的執法力度,妥善解決房屋拆遷中存在的問題。
在房屋拆遷過程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應積極向當地人民政府申請解決,可就權益受損害的情況及合法要求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反映,請求政府職能部門采取相應措施要求拆遷人停止其違法侵權行為,請求政府有關部門監督和敦促拆遷人妥善解決安置房源和落實拆遷補償政策。
②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維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
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善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財產。
③完善拆遷程序,加強監督管理。
建立城市拆遷的協商機制和司法裁決機制,將拆遷問題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堅持“兩公告一登記”制度,使被拆遷人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濟途徑,減少人為因素對資源配置的干預合不合理控制,以健全的司法制度形成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一道防線,切實保障和維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
(3)從思想上重視公民私有財產所有權的保護:
一般而言,公權對私權的保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積極的作為使私權得以實現及提供一種實現權利的合法路徑;另一種是通過消極的不作為給私權留下自由選擇的空間,從而充分體現私權領域內的主體意思自治。但是,就房屋拆遷領域而言,更多的是通過第一種途徑來保護私權。具體來說有:
合理設計審批制度,保護私權。現在房屋拆遷領域中涉及到的拆遷許可均由行政機關憑借公權力而單方面做出決定。所以在房屋拆遷審批制度中,應增加民意征詢和商談機制,使得行政機關、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有充分的溝通機會,從而為私權的保護提供一種可能性。
恰當確定公權的角色,保護私權。在房屋拆遷的不同領域內,對于公權的定位及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應當有所不同。在房屋拆遷領域內的公權角色應當包括三重:即決策、監管、服務。所謂決策是指在城市規劃等領域內,充分參考民意并結合社會發展客觀需求的基礎上一種科學抉擇;所謂監管是指對相關單位的監督和管理,使之行為符合私權保護的最根本目的;所謂服務是指行政機關為私權行使提供的政策查詢、疑問咨詢等便民措施,從而改變相對方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二)加強立法保護公民私有財產
現階段我國城市房屋拆遷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憲政理念的缺失, 也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到位等等, 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如何盡快完善城市房屋拆遷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快形成一套符合中國現階段國情的城市房屋拆遷法律制度。這套法律制度,從其體系的構成來講,應包括從憲法到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在內,應包括從實體法到程序法在內,只有這樣,城市房屋拆遷活動才會得到不斷規范,矛盾、沖突和對抗也才會減到最低,公民的私人財產權也才會最終得到切實有效的尊重和保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改進建議:
(1)加入“公民私人財產權屬于公民的基本權利”
(2)在憲法的結構內容上, 公民私人財產權應規定在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之中, 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對公民財產權的規定是放在第一章總綱之中的。
(3)明確公民私人財產權的救濟途徑, 特別是針對國家征收時公民所享有的救濟權利,應該明確規定。我國現行憲法第13條第3款雖然規定了國家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征用時要給予補償,但并未規定如公民對補償數額有異議時還有沒有其他的救濟途徑。
2、完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
(1)完善被拆遷房屋估價活動的相關規定
①應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對被拆遷房屋進行評估的方法和相應的程序。
②應明確規定區位因素所包含的內容
應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區位因素以《房地產規范》中規定的內容為準,即“區位因素修正的內容主要應包括:繁華程度、交通便捷程度、環境、景觀,公共配套設施完備程度,城市規劃限制等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
③規定房屋用途的認定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一種情形,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為住宅或非住宅,且實際使用也是住宅或非住宅的,以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的用途予以認定;
第二種情形,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的為住宅的,但在拆遷范圍確定前實際作為營業用房使用的,在交驗拆遷范圍確定前的營業執照、完稅憑證和規劃部門批準的改建文件后,按照營業用房認定,且經營時間的長短不受限制;
第三種情形,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為非住宅的,但在拆遷范圍確定前已經改為住宅或停止經營3個月以上的,應按住宅予以認定。
(2)完善拆遷糾紛處理程序
①取消《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5條
關于訴訟期間, 拆遷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的規定
②取消《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6條第2款訴訟期間不停止執行的規定。從實踐看來,即使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被拆遷人的房屋也肯定會被拆掉。因此,對此款規定應當取消。
③取消《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7條
因為本條規定同第16條規定前后矛盾。
(3)取消房屋承租人在拆遷法律關系中處于一方當事人法律地位的規定。
(4)完善《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的相關規定
總共5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