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彬松 ]——(2013-4-26) / 已閱12340次
[3] 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
[4] 趙剛. 聚焦刑法修正案四大亮點[N]. 人民法院報,2009-4-5(5).
[5] 趙秉志.簡析《刑法修正案(七)》的若干熱點罪名[N].法制日報,2009-10-21(12).
[6] 黃太云.《刑法修正案(七)》內容解讀(四)[N].人民法院報,2009-4-29(6).
[7] 高銘暄,趙秉志,黃曉亮,袁彬.《刑法修正案(七)》罪名之研析(上)[N].法制日報,2009-3-18(12).
[8] 覃丹.論網絡隱私權的刑法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09.
[9] 華劼.網絡時代的隱私權——兼論美國和歐盟網絡隱私權保護規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法學,2008(6).
[10] 韓文成.網絡信息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J].河北法學,2007(12).
[11] 陳煜.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2).
[12] 任伊珊,崔析宗.網絡隱私權立法保護探析[J].法學雜志,2007(4).
[13] 張思寧. 視頻時代的隱私權及其維護[N].遼寧日報,2009-2-28(A05).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第7、9條.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53、285條.
[16] 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7] 戴維•M•沃克,北京社會與發展研究所組織編譯.牛津法律大辭典[Z].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18] 不列顛百科全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13).
[19] 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