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艷萍 ]——(2013-5-9) / 已閱5495次
近年來,在校學生犯罪現象不容樂觀,并呈現遞增趨勢。從在校學生犯罪的現狀來分析其特點、根源并尋求有效途徑,從而遏制在校學生犯罪的不良勢頭,是值得我們重視、調研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在校學生犯罪的基本特點
(一)犯罪帶有一定的突發性和沖動性。(二)犯罪動機多樣化。縱觀學生犯罪的內心動機,由之前的單一性向目前的多樣性轉變。有的是貪圖享受,盲目追求物質消費,有的講究江湖義氣,不計后果,有的為了報復,愚弄他人等等。(三)犯罪類型多元化,惡性暴力犯罪增多。(四)犯罪方式團伙化,多數表現為與校外人員共同作案。(五)犯罪所侵犯的對象大多為學生。
二、全面剖析,探究在校學生犯罪的誘發因素
(一)在校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是誘發刑事犯罪的直接內因。
1、認知能力低,容易產生道德偏差和價值扭曲。2、心理脆弱,面對挫折無法正確應對。3、法律意識淡漠,往往存在僥幸心理。
(二)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和管理缺位是學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1、學校教育理念的滯后。面對升學的壓力,學校教育的天平自然向“應試”傾斜,從而忽視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2、學校校園文化的缺失。現在的學生除了學習文化課外,生活單調枯燥、精神空虛迷惘。
3、對違規學生處罰過于機械。簡單地采用“勸退”、“勒令退學”等手段將他們推向社會。
(三)家庭教育的薄弱也是導致學生犯罪的關鍵因素。
1、放縱溺愛型家庭。有些家長盡一切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犯了錯誤,也毫無原則地姑息縱容,從小養成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秉性。
2、妄想型家庭。有些家長想當然地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制”孩子來繼續。他們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卻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
3、殘缺型的家庭。父母離異或其他原因使孩子心理遭受巨大的傷害,有的自我封閉,性格孤僻偏激,有的自我放縱,從而步人歧途。
(四)社會不良因素的污染是引發在校學生犯罪的主要社會根源。
1、社會環境中負面因素的誤導。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必然會夾帶一些負面現象,高消費、搞攀比、貪圖享受等不良風氣盛行于世。而在校學生由于社會經驗缺乏加上判斷是非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些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些消極的精神毒素。
2、良莠不齊文化市場的精神污染。當前,文化領域中糟粕和不健康因素泛濫成災,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更容易在糟粕文化中迷罔。
三、齊抓共管,積極尋求預防在校學生犯罪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行政部門應徹底轉變觀念,全面貫徹和推行素質教育方針,從根本上扭轉育書不育人的錯誤做法。
首先,應加強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讓“知榮而行,知恥而止”的理念植入每位學生的內心;其次,建立有效的學生心理援助組織,向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
(二)積極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
每位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采取相應的育兒方法,真正做到愛而不溺,教與養有機結合。
(三)整合各方資源,積極開展社會綜合治理工作。
l、探索新型法制教育模式。首先,校園內開展普法教育,學校應將法制教育正式納入教學計劃;其次,司法機關積極協助。一是通過“檢校共建”等方式主動送法進學校。二是開通“法治在線”。通過網絡以聊天形式接受學生的法律咨詢。三是組織學生觀摩法庭審理。犯罪學生在法庭上的深度懺悔足以使一些具有不良傾向的學生產生強烈的靈魂震撼。
2、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執法部門應配合學校齊抓共管,各司其職,使校園周邊200米之內無網吧、錄像廳、無治安亂點,力爭將此類犯罪誘因降至最低限度。另外,應加強對社會無業青年的管理,特別是剛畢業的不良青年,防止他們“回流”學校拉攏、腐蝕其他在校學生。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