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之峰 ]——(2004-11-20) / 已閱20640次
回顧冷戰時期蘇聯大國沙文,看禍起蕭墻。
四十年代的柏林危機。
1948年3月30日,蘇聯駐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國軍事長官,從4月1日期,蘇方將檢查所有通過蘇占區的美國人證件,并檢查所有貨運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蘇聯開始對柏林實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1948年6月19日,蘇聯政府在西德實現了馬歇爾計劃后隨即發表聲明, "大柏林在蘇聯占領區內,經濟上為蘇占區的一部分,為了保護蘇占區居民和該區經濟利益, 防止對蘇占區貨幣流通的破壞",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路實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車客運交通;2、禁止西占區汽車和馬匹進入蘇占區;3、水路運輸須經允許并徹底檢查后始能放行;4、個人通行證無效;5、貨運列車須經徹底檢查后始能通行等等。24日,蘇聯關閉了從漢諾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爾姆施泰特檢查站(位于占領區邊界),同時,封閉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鐵路和水路的交通運輸,并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和煤炭。
1948年6月26日,在美國的內閣會議上,杜魯門下令,“空運應在全面組織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命令美國駐歐洲部隊將能夠獲得的一切飛機都投入空運。也就在這一天,美國空軍的1架運輸機從法蘭克福將一批急需的物資運入柏林,代號為"運糧行動"的空運作業正式開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見的特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柏林空運,拉開了序幕。此次空中運輸立時13個月,據統計有每天進入幾個規定機場迫降的運輸機達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鐘就有1架飛機迫降。266644架次飛機在三條僅3公里寬的狹窄通道里來回穿梭飛行著,創造了人類空運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五十年代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
匈牙利想向西方靠攏,作為蘇聯的小兄弟不想搞社會主義了,這個可是不行的了,之后蘇聯的坦克直接開進了布達佩斯。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全面否定之后使東歐各國共產黨中出現了持不同政見者。在匈牙利這種動蕩局面由于對本民族歷史的愛國主義狂熱而進一步惡化,左翼知識分子則喚起了對匈牙利1849年革命時的愛國詩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紀念。
蘇聯為了平息匈牙利的這種局面,促使斯大林忠實追隨者拉科西的下臺,但這只能進一步強化對民主化的要求,匈牙利人對蘇軍撤出本國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10月23日,匈牙利學生和工人示威游行,推倒了斯大林的雕像,蘇軍開始撤出,兩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領導人伊雷姆·納吉和亞諾什·卡達爾分別被任命為總理和黨第一書記。
最初蘇聯還相信可以與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但納吉上臺后實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布匈牙利退出華約,尋求一種類似于奧地利和瑞士那樣中立地位。
這些改變對蘇聯來說太快、太激烈了,卡達爾于是離開了布達佩斯在匈牙利東部建立了新政府,宣稱要把共和國從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亂中拯救出來。卡達爾在蘇軍坦克的支持之下于11月4日返回布達佩斯。
六十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和肯尼迪最后的較量)
1962年赫魯曉夫和肯尼迪斗智的情景時常還浮現在我們眼前,肯尼迪被美國軍方“逼迫”與蘇聯正面對抗。肯尼迪說:對抗可以,你們拿出證據吧。那么就有了U2高空偵察,A7艦載低空轟炸機對古巴的蘇聯導彈基地近距離拍攝的一幕。
那么為什么蘇聯要在古巴設立導彈基地,讓我們一起看看。六幾年的蘇聯覺得很惱火,因為北約把自己的導彈從最北邊的冰島,一直布到南邊的土耳其,最近的只要有兩三千的射程就能打倒蘇聯首都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反過來蘇聯只有使用近萬公里的洲際導彈才能打倒美國本土,所以蘇聯領導人就想,只許你搞弧行包圍,我何不讓你也后院起火。
1962年赫魯曉夫支援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目的在于可以以中程導彈威懾美國本土。當時就美蘇核能力而言,美國處于絕對優勢。美國核彈頭數量是蘇聯的6倍(5000:300)。美國核運載工具數量是蘇聯的5倍:(洲際彈道導彈294:75;潛射彈道導彈144:0;遠程轟炸機600:190)。當時美國的軍事基地包圍著蘇聯,可以威脅蘇聯的心臟地區。而蘇聯大部分導彈只能威脅歐洲而不是美國本土。
然而美國依然無法承受幾十枚蘇聯核彈的打擊,正如戴高樂將軍對某國領導人說的那樣:你們的核彈可以殺死我們1千次,而我們的核彈只能殺死你們1次,但1次就夠了。
針對這一舉措美國肯尼迪下令封鎖加勒比海,檢查任何有可能運送導彈給古巴的船只,以及蘇聯應該在一周撤除古巴導彈基地的“最后通諜”,否則則進行轟炸。因為他知道蘇聯的導彈基地還未安裝完畢。
一次一觸即發的世界大戰,最終以北約撤除位于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基地為條件,蘇聯撤除了古巴導彈基地。
古巴危機把俄美拖到了核戰爭的邊緣,對最終的妥協,美蘇雙方各執一辭:美國認為自己以強硬手段逼迫蘇聯撤走導彈是一次勝利,而蘇聯軍方則認為古巴危機是“戰略火箭軍打贏的第1仗”。
就是這個妥協,最后成為華沙條約組織解體的一個契機。就是這個妥協,讓只出產雪茄煙和古巴糖、只有600萬人口的古巴成為最后的冤大頭。
1963年肯尼迪被美國軍火利益集團謀殺,1964年赫魯曉夫被趕下臺。
七十年代布拉格之春1968年8月20日
安東諾夫式運輸機吐出了一輛輛蘇聯坦克,華沙條約軍隊從四面八方沖進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領導人杜布切克成了蘇軍的俘虜。布拉格,一夜之間從暖春墜入嚴寒。
1968年 8月 20日深夜,11點多鐘。 一架蘇聯民航客機飛抵布拉格上空向地面上的魯津機場發出信號:由于飛機發生機械故障,請求在魯津機場迫降。情況緊急,魯津機場的地勤人員沒有猶豫,立即發出信號:同意迫降,并采取措施,引導蘇聯客機在機場降落。
飛機降落,機場工作人員并沒有懷疑。但是,這架飛機降落后,不是停在跑道上,而是徑直滑到了機場大門前,飛機上迅速跳下幾十名荷槍實彈的蘇軍突擊隊員。他們手持沖鋒槍,幾分鐘后占領了機場指揮系統。由于蘇聯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國,而這一切又進行得極其迅速,地勤人員根本來不及作出任何反應,就成了蘇軍的俘虜。
幾分鐘之后,蘇聯第24戰術空軍集團軍的安東諾夫式巨型運輸機,在他們的引導下,一架一架地降落了。魯津機場以每分鐘一架的速度,迎接蘇聯“老大哥”的到來。大量的坦克、裝甲車和士兵,從飛機的肚子里爬了出來,稍事集中后,他們即在蘇聯駐捷大使館人員的帶領下,向布拉格的各個要害地區出發,而其目標主要是捷共中央大廈、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大樓、布拉格的廣播電臺,以及特定的軍事設施,等等。
與占領魯津機場同時進行的,華約各國軍隊也向捷克斯洛伐克進擊。包括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和波蘭、匈牙利五國軍隊的軍事集團,從捷克斯洛伐克的北方、東北方和東面、南面,向捷克斯洛伐克分進合圍,他們迅速占領了捷克的各個戰略要地。
整個入侵計劃表現出華沙條約軍隊高超的戰略藝術和指揮才能。入侵計劃是由華沙條約軍隊總司令雅庫鮑夫斯基親自制訂,而其執行者則是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全蘇陸軍總司令巴甫洛夫斯基。在入侵開始后的48小時內,巴甫洛夫斯基共投入了華沙條約部隊的24個師,近20萬人。投入第一期行動的部隊中,蘇聯師占16個,波蘭師3個、東德和匈牙利師各2個,保加利亞師l個。盟國的軍隊主要夾在蘇聯師里面行動。這支部隊,不用說對付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與北約打一場世界大戰,也差不多夠了。
入侵消息傳進捷共中央大廈時,捷共中央主席團正在開會。入侵的消息,使主席團出現了短暫的混亂,之后大家很快就鎮靜下來了。隨后,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下令起草一份《告全國人民書》,把“盟國軍隊”“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告訴人民。8月21日凌晨1點20分,布拉格電臺開始廣播這份《告全國人民書》。布拉格人民從廣播里聽到:“1968年8月20日晚11時許,蘇聯、波蘭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和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軍隊超過了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邊界,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主席團、政府主席團和黨中央第一書記對此一無所知。”主席團號召全國人民保持平靜,不要抵抗前進中的外國軍隊。
幾個小時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卻從另一個電臺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個所謂的“伏爾塔瓦電臺”廣播了蘇聯塔斯社的聲明。聲明說:應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政府領導人的邀請,蘇聯及其盟友的軍隊已經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幫助捷克斯洛伐克擊退威脅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制度的反革命勢力的進攻。聲明還說,捷克斯洛伐克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影響到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切身利益,此次活動“符合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間締結的同盟條約中規定的各國有權單獨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原則”。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對侵略者進行的示威,讓以“解放軍”自居的侵略者百思不得其解。
捷共中央主席團起草了《告全國人民書》后,切爾尼克總理離開了捷共中央大廈,到河對岸的總理辦公室去。他要在那里召集一次政府會議,表明捷克斯洛伐克合法政府還在行使自己的權力,杜布切克一直留在了中央大廈。幾個半小時,“解放者”闖進了中央大廈。在蘇聯大使館車輛的引導下,幾輛蘇聯坦克和裝甲車包圍了捷共中央大廈,炮口對準了大樓。全副武裝的士兵沖進杜布切克的辦公室,將杜布切克和他的戰友們包圍起來,槍口對準了他們的后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在“解放者”的槍口下舉起雙手,接受了入侵者的“保護”。這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代以來的第一次,從這時起,一個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經不復存在了。
蘇聯的坦克埋葬了“布拉格之春”,也埋葬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對社會主義的熱情。
80年代 波蘭團結工會(你搞不好、我來搞,總之西方化是不行的)
肇始于1980年的波蘭團結工會運動拉開了蘇東演變的序幕。
70年代,是波蘭戰后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蓋萊克政府躊躇滿志地推行聞名于世“三高政策”,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蘭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欲速不達。在表面繁榮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
進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長期習慣于計劃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準備。當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議價商店”肉類價格提高40—60%的時候,群眾的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團結工會誕生于罷工的浪潮中。
從誕生之日起團結工會就是一個政治組織。1981年9月,團結工會提出了團結工會接管政權,建立自治共和國的明確政治目標。12月,團結工會決定發動全國總罷工并建立武裝工人衛隊。12月13日,波蘭政府在蘇聯的支持下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和軍事管制,軍管帶來了暫時穩定,但矛盾并沒有解決,埋下了更大危機的種子。
當然在之后的1988年,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宣布放棄“有限主權論”,尊重東歐國家的自決權。1989年12月19日,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波蘭走上了西方式的議會民主政治制度,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以上的種種,皆是90年代柏林墻倒塌的因由。越戰,朝鮮戰爭的勝利并沒有給華約帶來友好協作。而蘇聯的做法那才是禍起蕭墻。
華約已經成為歷史,北約也將逐漸成為歷史,其目的將賦予新的內容成為一個新的歐洲防御反恐組織。
注:如使用本文,請注明原創作者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