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2004年9月我的第一本維權著作《最新工傷處理操作實務》出版以來,我的主要律師執業領域開始轉向勞動法領域特別是職工維權方面。為了給廣大工傷職工提供法律幫助,2005年4月創建了中國工傷損害賠償網。自2006年2月發起成立北京義社勞動咨詢中心以來,我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職工維權的事業上。幾年來,我和我的同仁通過代理案件、接待咨詢、熱線電話、書信、電子郵件、網站解答等各種方式給工傷職工提供各方面的法律幫助,累計超過10000多人次,接觸了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案例。本書收錄的絕大部分案例,就是從這些案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與典型性。這中間不僅包括我給工傷職工解答的各種疑難問題,也吸收了我的同仁們給工傷朋友們解疑答惑的眾多案例。雖然最后由我整理完成定稿,但也應該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對我來說集中精力寫作工傷維權的著作,完全緣于本人親身遭受的一次特殊工傷經歷。我曾在大型中央骨干企業擔任專職法律顧問,在公司與子企業問的一次籃球比賽中,我作為參賽隊員不慎右膝受傷。以自己過往的運動經歷來判斷,我覺得傷情并不嚴重,休養一段時間就會好了,所以也沒有向公司提出申請工傷認定的請求。但是后來發展的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受傷后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傷情越來越嚴重,肌肉嚴重萎縮,以至于無法再跑步。后經權威專家確診為前交叉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需進行手術。而手術所需的費用之巨幾乎超出了我的承受力,術后康復耗時之長、痛苦之烈則幾乎超出了我的想像。為此,我向單位提出了工傷認定的申請報告。公司的有關部門因為認識的原因,拖了較長一段時間后,才向當地勞動部門遞交了工傷認定申請報告。工傷認定申請很快就獲得了勞動部門的批準,隨后進行了傷殘鑒定,并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了結論。但是此后工傷待遇的落實,卻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其問涉及工傷保險繳費不足、平均工資的計算及扣發工資的補發、就醫路費的報銷、醫療費的報銷、護理費的計算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件事情的經歷,大大深化了我對工傷問題乃至勞動保險甚至勞動法的認識,給了我很多啟發。
我常想,如果我不是律師,這類問題的處理是不是要更復雜?如果換一個普通工傷職工,是否能獲得法定的工傷待遇?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工傷職工來說,他要如何爭取自己應該獲得的權利?
相對于強大的企業集團與用人單位這樣的機構而言,個體的能力再強也是弱小的,屬于弱勢群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個體就是無力的、就該任人擺布,畢竟,國家建設的法制軌道給了個體以這樣的機會。相對于強者而言,個體如果要爭取自己應該獲得的權利,就必須站在法律的制高點,讓法律為我們說話,讓法律為我們撐腰,讓法律為我們伸張正義。因此,工傷職工及其家屬要爭取自己的權益,就必須熟練掌握工傷維權方面的法律法規,能對自己的權利主張找到法律依據,能找到法律依據證明用人單位的相關行為違法。要維護自己的權利,就必須掌握法律。否則,就會像一位勞動部門的朋友來信所說的一樣,“因為缺乏法律意識,很多農民工在遭受工傷以后,拿到的賠償只有法定賠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卻還在說著感謝的話語,不知道是一種怎樣的心酸。
對于工傷職工及其家屬而言,要掌握有關工傷保險法律法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國目前的工傷保險立法現狀,除了《工傷保險條例》是行政性法規外(個別省份出臺了地方性法規),還有少量的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而大部分還是部門和地方的規范性文件。而層級最低的規范性文件卻是工傷事故處理過程中使用頻次最高、實用性最強的。在各地行之有效的規范性文件少說也有幾十個,多的上百個,而且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與企業單位的職工工傷待遇完全不一樣。這么多法律法規,如此瑣碎,別說一般工傷職工,就是一般用人單位也不見得搞得清楚,像我這樣的專業人士有時還需要查找各種資料。在我自己尋求工傷待遇的落實過程中,我翻閱了很多資料,包括不少工傷實務處理的著作。從工傷職工的角度來看,很多著作存在的一個通病是,實用性還是不夠(在《工傷保險條例》實施以后,這些著作的實用性就更加不足了)。因為作為一個普通工傷職工,就是希望能夠明白工傷認定乃至工傷待遇落實的全部流程,因為他們不可能像專業人士一樣去查閱各種資料、研究各個問題。在此,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較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書籍的缺陷,給廣大工傷職工及其家屬以更多幫助與指導。
有過工傷的經歷,讓我對工傷職工及其家屬有特別的理解。我愿引用《最新工傷處理操作實務》(修訂版)的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在本書第一次出版的前言中,我曾以‘惟愿天底下不再有人受工傷的困擾’作為題記。不料,就在本書出版不久,我就驚聞我高中時代的一個伙伴、也是我的一位遠房表哥蔣志毅,在廣州的建設工地上從高層建筑上摔下不幸身亡,而其子尚在蹣跚學步之中。痛哉斯人,真讓人感嘆天有不測風云、工傷猛于虎也!在此,我真誠地希望無論是職工個人還是用人單位,都設法避免工傷事故的發生吧!”借本書出版的機會我愿對廣大工傷職工表達我深切的慰問與真誠的祝福!
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法律出版社的編輯戴偉先生,他作為法律人的那種急廣大工傷職工之所急、想廣大工傷職工之所想的真切情懷與人文關懷,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促成了本書的早日面世。他對于本書的體例設計、內容編排等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使本書編寫得更加完善。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北京義社勞動咨詢中心的朱茂林、劉新奇兩位同仁,他們為本書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做了很多工作。另外,也要感謝中國工傷損害賠償網的眾多在勞動部門工作的執心網友,如廣東梅州的廖小興、山西運城的侯寧波及其他眾多不知道實名的網友,他們在工傷論壇上的解答,也大大豐富了本書的寫作思路。
最后,要特別感謝知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劉仁文教授。劉教授與我同為湖南隆回人,相交已有十年了,他在學術、工作、生活等方面給了我很多支持。在工傷維權工作中我確實經歷了很多
的艱難,也和劉教授談到過我的難處,希望他可以向有關領導反映一下情況。劉教授不僅向有關領導寫信推薦我的事跡,還主動提出給我的新書作序。劉教授一向重視形而上的理論研究工作,而本書屬于形而下的純實務范疇,此次他主動為這本實務著作作序,既是對我本人及工傷維權工作的支持,也體現了他長期關注社會問題的人文精神,確實讓我非常感動!對于職工維權的艱難,光憑少數人的努力是很難改變大環境的,身處其間,甘苦自知。真的希望維權不再是弱者的奢望、強者的施舍。在此,真誠地祝愿劉教授與家人及所有支持并關注弱勢群體維權的人們好人一生平安!
囿于本人水平與時間所限,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黃樂平
2007年1月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