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6422
- 書名:儒教與道教(全譯彩圖本)
- 作者:(德)馬克斯·韋伯
- 出版社:人民日報
-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 入庫時間:2008-10-21
- 定價:4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歷史著作,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中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即“城市、君侯與神”,“封建俸祿制國家”。“行政管理與農業制度”,“自治、法律與資本主義”。第二部分論述了中國社會正統的價值體系——儒教。韋伯認為中國的士人階層“無疑是中國的統治階層”,他們所代表的正統的價值體系就是儒教,儒教“純粹是俗世內的一種俗人道德”,“它只不過是為受過教育的士人確立政治準則與社會禮儀的一部大法典。”第三部分“道教”。韋伯認為道教受到儒教的排斥,在中國被視作異端,不過,韋伯認為道教和儒教盡管是對立的,但是它們同樣信奉傳統主義。
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的若干有利的客觀條件,但最終未出現資本主義的變革的原因。韋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成功的發展出像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使因為缺乏一種宗教倫理可以作為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的杠桿。不管是道教還是儒教,都不可能成為這樣的杠桿。
圖書目錄
編譯者語
馬克斯·韋伯 傳略
童年時代
求知
重返柏林
學者風范
變故
永遠的博學家
韋伯年表
儒教與道教
第1章 城市、君侯與神
貨幣制度
城市與行會
同近東比較的君侯管理與神明觀
中央君主的卡里斯馬大祭司地位
第2章 封建俸祿制國家
分封制的世襲卡里斯馬特征
重建官僚制的統一國家
中央政府與地方官
徭役與捐稅
官員俸祿與稅收包干
第3章 行政管理與農業制度
封建制度與財政制度
軍隊制度與王安石的變法試驗
對農民的財政保護及其對農業制度的影響
第4章 自治、法律與資本主義
沒有資本主義的依附關系
宗族經濟與祖宗崇拜
宗族組織
鄉村自治
經濟關系的宗族制約
法律的世襲結構
第5章 士等級
士的文化政治特征
《詩經》《春秋》與孔子文化精神
科舉制度的歷史及演變
儒學教育在社會學教育類型中的地位
士的等級特征
君子的儒學教養
官員的威望
經濟政策觀點
士與獨裁制和宦官的持久斗爭
第6章 儒教的處世之道
官僚制與教權政治
自然法與法律邏輯形式的欠缺
缺乏自然科學的思維
儒教的本質
儒教的入世性
禮的中心概念
孝
經濟信念與拒斥專門人才
孔子的思想
經典的意義
正教的歷史發展
早期儒教的悲歌
儒教的和平主義本質
第7章 正統與異端(道教)
中國的教義與禮儀
隱居修道與老莊
神秘主義的實際結論
正統與異端的學派對立
道教的長壽術
道教的歷史發展及文化特征
巫術的理性系統化
道教的倫理
佛教在中國的一般地位
中國正統與異端倫理的傳統主義性質
中國的教派與異端迫害
太平天國起義
發展的結論
第8章 儒教與清教
兩個標準和教派
儒教的現世性和不渝的巫術傳統
中國人的民族素質
無處小在的禮儀
儒教的社會倫理
清教的得救理論
儒教與清教的倫理比較
兩種倫理精神之分析
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結論
述評:韋伯與《儒教與道教》
偉大的社會學家
基本內容和核心思想
韋伯筆下的儒教與道教
韋伯命題與中國命題
當代學者對韋伯“命題”的反思
馬克斯·韋伯是一位罕有的天才式人物。作為歐洲文明之子,韋伯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在那么多的領域同時作出那么大的貢獻。到西方去讀書,不管你學習社會科學的哪門學科,似乎都與韋伯有關:政治學要讀韋伯,社會學要讀韋伯,經濟史要讀韋伯,法律社會學則非讀韋伯不可,歷史學方法論也離不開韋伯。
近百年前,馬克斯·韋伯已經看到了現代社會中個人安身立命的悖謬,他從列夫·托爾斯泰的問題中看到現代人對整體性意義喪失的焦慮,又從尼采的思想中看到承擔終極意義之喪失、價值分裂和意義歧義的可能,從而開啟了一條自由主義的文化現代性的研究范式與思想路線,卻不僅僅是奠定了理解的社會現代化研究的社會學。
韋伯是橫跨多個學科的社會科學大師,他的學術領域,從對當時德國經濟社會問題的經驗研究,擴展為對西方社會轉變的歷史研究,再引申到對西方與非西方社會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表現出了揭開人類社會所有奧秘的勇氣;相應的研究成果,統統被后人視為理論經典。韋伯重點研究了西方社會的理性化過程,這一歷史過程的核心就是“祛魅”。所謂“祛魅”,實際上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剝去迷罩在人類社會現象上的神化或魔化的種種光環。韋伯注意到了理性化并不只有一種西方式形態,在中國、印度等非西方國家,同樣存在理性化形態。但是只有西方式的理性,才能發育出資本主義,它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方向。在強調理性的同時,韋伯又十分重視文化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情感、信仰等因素。韋伯認為西方理性化的動力,來自于社會理性化與人的自由化之間的復雜張力。
中國學術界存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引介韋伯思想,很快成為我國學人矚目的理論熱點,理性化、祛魅、合理化牢籠、行為類型、統治類型、法律類型、意圖倫理與責任倫理等理論概念和投入理解、理想類型、價值中立與價值無涉等方法論名詞風靡于中國知識界。韋伯及其比較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成為中國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視角。
韋伯思想對于中國思想界的沖擊,不僅是他的新教倫理的命題(即韋伯命題),同時還有體現他的“中國命題”的《儒教與道教》。此書的目的,是要證明中國之所以沒能成功地發展出理性的近代資本主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種特殊宗教倫理作為不可或缺的行動倫理。
韋伯關于中國傳統的分析富有說服力和洞察力,因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和生命體驗去從事中國研究。
當今,“韋伯學”已經成為一門名副其實的顯學,牽動著西方與東方眾多思想者的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