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69553
- 書名:合同法中預期與信賴保護研究
- 作者:孫良國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 入庫時間:2016-8-1
- 定價:3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合同法理論的基本范疇。合同法理論的主線和內在邏輯圍繞“預期”與“信賴”兩個基本范疇展開。這對范疇具有相當強的理論解釋力、批判力和重構力。民事主體的分化促成了合同法的“碎片化”,但都保持共同范疇——預期與信賴。預期與信賴很難準確定義,在描述意義上都共同強調社會文化語境的重要性。合同訂立方式的變革應準確反映當事人的締約意圖。合同條款規制的核心是要符合當事人的合理預期。合同文本與合同實踐既可能相互補充,也可能相互否定。實際履行作為通常的救濟方式,應受到市場替代交易方式的限制;效率違約理論有吸引力,但實質上無法實現效率的結果。預期和信賴的保護既依賴公法制度,也依賴私法制度。
圖書目錄
"目錄
引言
第一章預期與信賴的基礎:民事主體的
分化
一、民事主體分化的根源:勞動分工的
精細化
二、民事主體分化的具體體現
(一)自然人的分化
(二)法人的分化
三、合同法的一般化與特殊化
四、預期與信賴:合同法的基本范疇
第二章預期與信賴的界定
一、預期的界定
(一)預期的特征
(二)預期與相關概念
(三)預期的意義
二、信賴的界定
(一)福勒與信賴
(二)信賴在合同法中的意義
(三)何種表述或行為能夠引致信賴
(四)何種信賴才是合理信賴
三、預期與信賴的關系
第三章預期與信賴保護的體現(一):合同成立
一、締約場景的轉換:從分立性締約到關系締約
(一)分立性締約
(二)關系締約
二、誠信協商與信息披露
(一)誠信協商與信息披露關系
(二)一些國家對信息義務的態度
(三)信息披露義務不能作為一般性的信息披露
義務
三、合同成立過程中的前合同責任
(一)合同成立過程中判斷是否承擔責任的基本
觀念
(二)商事習慣排除債務責任——以平行談判為
例的分析
(三)前合同協議、締約意圖與前合同責任——
以公司并購為例的分析
第四章預期與信賴保護的體現(二):合同內容的
生成
一、合同內容:合同條款的訂入與內容控制機制
(一)合同條款訂入的機制
(二)合同條款內容的控制機制
二、合同文本與合同實踐的關系
第五章預期與信賴保護的實現機制(一):違約救濟
一、合同法中的預期:實際履行
二、替代交易
(一)替代交易的功能
(二)替代交易的構成
(三)替代交易適用的問題
(四)替代交易與我國《合同法》
三、期望損害賠償及其實現
(一)期望損害賠償如何正當
(二)期望損害賠償的理想——無差異原則及其
限制
(三)柳暗花明——實現方式的更新
四、“效率違約”理論及其評判
(一)效率違約理論的基本命題
(二)效率違約理論的預設及其問題
(三)效率違約理論的適用范圍
(四)效率違約理論批判之一:效率批判
(五)效率違約理論的批判之二:自治與信任批判
第六章預期與信賴保護的實現機制(二):國家法與
民間法
一、國家法與民間法:合同治理方式的二元區分
(一)支撐合同的多種制度
(二)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二重規范
二、行業自治與合同治理
(一)準入機制
(二)仲裁功能
(三)聲譽機制
(四)驅逐機制
第七章預期與信賴保護的立法分析與檢討
一、《統一商法典》第二條的分析與評判
(一)《統一商法典》第二條與卡爾•盧埃林的現實
主義思想
(二)經驗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反對
(三)一個必要的評論:《統一商法典》第二條過時
了嗎?
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中預期與信賴的保護
三、對我國《合同法》的一點評論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