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關于印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科學技術部
關于印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關于印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根據《國務院關于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批復》(國函〔2012〕21號)和國務院要求,現將《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印送你們,請認真組織落實。
專此通知。
附件: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科學技術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一日
附件:
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二○一二年三月
目 錄
前 言 6
一、基礎和形勢 6
(一)基礎條件 6
(二)發展形勢 8
二、總體戰略 9
(一)指導思想 9
(二)戰略定位 10
(三)發展目標 11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2
(一)提升創新基礎能力 13
(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14
(三)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 14
(四)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15
四、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16
(一)優先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 16
(二)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17
(三)積極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19
(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20
五、建設創新要素集聚高地 21
(一)推進科技金融創新 21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22
(三)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22
六、加快建設“兩型”社會 23
(一)推廣“兩型”生產生活方式 24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24
(三)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25
七、全面推進開放創新與合作 25
(一)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25
(二)搭建開放合作發展平臺 26
(三)強化區域創新合作交流 27
八、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28
(一)完善共建機制 28
(二)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28
(三)加強城市建設管理 29
(四)強化政策支撐 29
(五)培育區域創新文化 30
(六)加強組織實施 30
前 言
1988年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啟動建設,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資源密集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我國以光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09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本規劃綱要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國函[2009]144號)精神的具體部署,是指導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東湖示范區”)創新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基礎和形勢
(一)基礎條件
20多年來,東湖示范區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宗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成功打造了“武漢•中國光谷”品牌,實現了快速發展。2010年,東湖示范區完成企業總收入2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503億元。東湖示范區的建設帶動了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自主創新中心之一。
塑造了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堅持產業特色化和高端化發展,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光電子信息產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制造基地、中國光通信領域重要的科研開發基地。目前,光纖光纜的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二,國內市場占有率為50%,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2%;光電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為60%,國際市場占有率為6%。生物產業加速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工程設計、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
集聚了豐富的科教與人才資源。東湖示范區集聚了42所高校、30多家國家重點科研機構、400多家企業研發機構。擁有大量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員,包括60位兩院院士、2萬名科技活動人員、2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和8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
探索了若干有效的發展模式。東湖示范區創建了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了“企業化運作、吸納社會投資、引進全球一流服務機構”的企業孵化服務新機制;率先探索了“科技成果在高校產生、成果在高校周邊孵化、孵化企業在大學科技園成長、產業在專業園規模發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實行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公共服務新做法。
涌現了若干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在東湖示范區誕生了我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光高清視盤機(NVD);創制了7項國際標準,實現了我國在光通信領域國際標準零的突破;高端數控系統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開放式虛擬地球集成共享平臺及重大工程應用、分布式超大型地球信息系統(GIS)平臺開發與應用等一批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獎項。
(二)發展形勢
新時期,國際國內經濟正經歷著深刻變革。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東湖示范區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重構了全球產業與科技競爭新格局。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專業化深入推進,產業和技術分工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展開。金融危機正在催生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綠色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仍然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第四代移動通信(4G)、物聯網、智能電網、基因工程等技術領域受到廣泛重視。東湖示范區創新資源密集,光電子產業競爭優勢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能巨大,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新一輪競爭,搶占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從國內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十年,是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變革。東湖示范區要加快探索“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內生增長”的發展模式與路徑,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東湖示范區作為國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載體,必須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進一步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實現跨越發展。
二、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輻射帶動”,充分發揮科教與人才資源優勢,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養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研發和轉化一批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創新品牌,努力突破科教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瓶頸,大幅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將東湖示范區建設成為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典范。
創新驅動,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貫穿到東湖示范區建設的整個過程,滲透到示范區發展的每個環節,充分發揮創新對示范區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綠色生產和消費理念,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新能源技術,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倡導低碳生活,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開放合作,就是要堅持國際化發展,大力引進跨國資本、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與競爭,努力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輻射帶動,就是要堅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通過要素流動、產業合作等方式,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創新資源,輻射帶動周邊乃至中部地區創新發展,在全國形成有效示范。
(二)戰略定位
創新驅動示范區。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探索依靠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為實現科學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示范。
開放合作先行區。加快推進對外合作、開放交流,匯聚全球高端人才、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要素,推動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為實現國際化創新發展提供示范。
“兩型”改革先導區。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示范。
機制創新引領區。創新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激勵、知識產權保護與使用、公共管理服務等機制,弘揚創新創業文化,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提供示范。
高端產業聚集區。充分發揮國家級產業基地的作用,大力發展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我國產業高端化發展提供示范。
中部崛起增長極。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完善城市服務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三)發展目標
2015年,東湖示范區創新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企業總收入達到10000億元。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形成若干創新型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建設一批企業研發中心,搭建特色產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行業創新中心。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6%以上,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形成一批原始創新成果,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發明專利授權數比2010年翻兩番,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0件。
——開放合作形成新局面。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發展環境和經營理念,建成一批國際開放合作發展平臺,區域合作與交流頻繁,國際高端創新要素富集,國際化發展水平大幅提升,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園區發展環境明顯改善。配套服務設施齊全,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會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全面實現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數字化和無線網絡全覆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
——機制體制創新取得重要突破。科技金融、股權激勵、知識產權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探索一批支持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新政策,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科技金融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到2020年,東湖示范區實現企業總收入30000億元,在光電子、生物、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形成若干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能力較強、創新環境優良、創新經濟活躍的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排頭兵,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的“光谷”。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發揮智力資源密集優勢,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推進一批原始創新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打造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發機構,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深入推進產學研用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持續創新基礎能力,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打造國家重要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一)提升創新基礎能力
1.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與項目。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龍頭企業爭取參與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重大部署,鼓勵支持企業承擔國家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領域的重大項目或工程,爭取國家項目在東湖示范區布局。
2.建設一批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碳捕捉、云計算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整合現有科技資源,統籌規劃,在激光、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領域構建若干重要研發基地,形成集中布局。
3.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共性技術平臺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強企業技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創新載體建設。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支撐國家重點產業振興和新興產業成長。
4.推進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促進高端人才、一流技術和產業資本集聚。在光電子信息、生物、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快推進一批科技基礎設施和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辦好東湖國家大學科技園等一批創新創業載體,推動科研機構管理運行機制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載體。
(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1.培育創新型企業。鼓勵和引導企業制定創新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創制技術標準,培育自主品牌,創新產業組織模式,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培育一大批創新活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大企業運用并購重組、購買知識產權等方式提高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加強公共財政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
2.推進產學研用合作。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探索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圍繞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支持開展運行機制創新,強化新型產業組織在產學研用合作中的作用。
3.推動重點產業技術攻關。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研發力度,突破光傳輸、先進激光、基因工程、射頻識別、云計算與地理信息系統結合等領域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升對主導產業的技術支撐能力。
(三)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
1.深化區校戰略合作關系。推進東湖示范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的全面戰略合作,探索多種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共建公共研發平臺,聯合促進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項目落地。
2.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有效機制。提升大學科技園服務能力,支持高校師生在東湖示范區創新創業。推進科研項目立項評審和人員考評制度改革,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技術成果管理制度,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3.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鼓勵智力要素和技術要素以各種形式參與創新收益分配。進一步界定和明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相關權屬,完善相關技術成果的評議、定價、收益分配機制。
(四)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1.完善創業孵化器體系。支持高水平創業、跨區域創業和系列創業。搭建創業者和投資者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鼓勵、引導和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新孵化器運行機制,擴大孵化器規模,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孵化器,提升孵化器服務水平。
2.搭建“加速器”體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速器”建設,探索完善市場化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加強對企業融資扶持,推動創業投資和企業的對接,支持金融機構創新信貸品種,支持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3.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科技情報信息中心、知識產權事務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等各類科技中介機構,支持建立行業協會,建立和完善技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科技條件市場、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著力提升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能力。推進政府采購科技中介服務。
四、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突出地方優勢,優先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制造等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企業集聚、要素完善、協作緊密、創新能力突出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一)優先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
1.鞏固發展光電產業。以關鍵技術突破促進產業升級,以完善產業鏈配套推動規模發展。擴大光通信、激光、光電顯示及半導體照明等優勢產業規模,力爭掌握新一代光通信、光伏等領域核心技術,培育新的增長點。光通信產業要面向電信基礎網絡、光纖接入網、城域網建設,重點向產業鏈上游關鍵技術、材料、核心器件以及下游城域網、接入網設備領域延伸。激光產業要以激光器研發和生產為核心,積極切入高端激光設備及系統市場。光電顯示產業要努力擴大液晶顯示(TFT-LCD)產業規模,大力培育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三維空間(3D)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與產品。半導體照明產業要以發光二極管(LED)芯片技術為核心,積極構建從外延、芯片到封裝、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光伏產業要在新型光伏電池技術研發、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等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
2.壯大光電關聯產業。堅持規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大力發展消費電子、集成電路等光電關聯產業。做大消費電子產業規模,不斷提高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吸引企業在東湖示范區設立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研發中心、智能移動終端研發生產基地和營銷總部。構建以芯片制造為基礎、集成電路(IC)設計為核心,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以及相關設備、關鍵材料、知識產權服務等配套環節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3.發展光電新興產業。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加快產業和技術平臺建設,在地球空間信息、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等領域,大力支持服務模式創新。物聯網產業要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在光與無線傳感、物聯網接入與組網、數據庫構建與應用、智能決策與運營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要大力開展第四代移動通信(4G)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云計算產業要推進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第三方服務平臺,積極發展云計算服務。
(二)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1.創新發展生物產業。以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依托,推動生物產業與光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突破性發展生物藥、化學藥制劑、中藥及植物藥、醫療器械、醫藥研發外包、健康服務等領域,加快發展生物農業和生物能源,超前布局生物信息服務與生物制造,重點扶持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企業,形成涵蓋產品研發、技術轉讓、中介服務、高端制造、商業流通、人才培養與綜合服務等環節的產業鏈。生物藥要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為核心,培育和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化學藥制劑要依托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藥物新品種、新劑型的開發。中藥及植物藥要促進現代制藥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的結合,重點發展中成藥、中藥保健食品,培育植物提取物和植物藥。醫療器械要掌握新一代激光醫療設備核心技術,重點發展泌尿外科、眼科、皮膚科、心血管科的激光醫療設備。加快培育醫藥研發外包和健康管理服務。
2.跨越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適應綠色經濟發展需求,強化政府引導,探索實行總承包和投資運營等模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高端產品、技術和服務。重點發展水污染防治與循環利用、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新型環境友好材料與產品、節能環保服務業等領域。水污染防治與循環利用領域要優先發展工業廢水治理與循環利用裝備和技術。大氣污染防治領域要大力發展脫硝、脫鹽、減碳等一批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加工企業集聚發展。
3.全面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光機電一體化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控機床、清潔能源裝備、智能電網和裝備用電子系統及關鍵零部件,大力發展成套設備與系統,積極拓展裝備服務領域,全面打造國內一流的高端裝備制造創新與產業化基地。數控機床領域要堅持以中高檔數控系統、重型與超重型機床為特色。清潔能源裝備領域要大力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形成以核電服務業為核心的、覆蓋核能及核技術應用產業鏈全過程的服務產業。智能電網領域要重點發展超高壓變壓器、智能變壓器、電子式互感器、特高壓電網電力光纖光纜等智能輸變電設備。裝備用電子系統及關鍵零部件領域要在汽車、特種船、船舶配套設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方面加強電子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
(三)積極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開展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探索發展現代服務業新模式、新機制,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業等,建立帶動武漢、輻射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1.提升發展信息服務業。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國內三網融合和企業信息化需求升級的機遇,加快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動漫創意、移動互聯網產業。軟件及服務外包領域要推進軟件、系統集成、服務外包的互相促進和融合發展,加強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扶持企業開拓國際服務外包市場。動漫創意領域要大力發展動漫、網絡游戲、數字藝術、數字新媒體等創意產業。力爭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標準研發、移動互聯網平臺建設和移動多媒體內容生成等方面形成突破。
2.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務業的市場化及產業化,建設中部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服務業核心區。研發設計業要引進培育一批市場化的第三方研發公司,做大做強工程設計,加快培育工業設計和商業設計。檢驗檢測業要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分析、測試、檢驗、計量等服務,拓展延伸檢驗檢測服務鏈條。科技中介服務業要發展技術評估與交易、知識產權服務、科技咨詢等服務。
3.加快發展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業。充分利用武漢在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大力發展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重點支持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示范,推進標準創制和平臺建設,做大做強空間數據獲取與處理、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智能導航系統、地球空間信息系統集成、測繪儀器與裝備等領域,構建從數據獲取、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到信息提取與增值服務運營的完整產業鏈。
(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1.優化功能分區。按照“關聯功能集中、制造服務分離、產業專業聚集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合理布局產業培育、高端制造、研發創新、科技商務、總部經濟等功能,形成五大功能分區。
2.推進專業園建設。按照“科學規劃、專業聚集、開發有序、功能完善”的原則,加快推進光電子創新園、半導體產業園、光電子產業新區、生物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
五、建設創新要素集聚高地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推進資本、人才和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的集聚,大力推進科技金融創新,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將東湖示范區建設成為要素齊全、體系完善、效能顯著的創新要素集聚高地。
(一)推進科技金融創新
1.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中小企業進行規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加大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發展融資擔保、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金融服務。發揮武漢循環經濟產業基金、東湖示范區自主創新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作用。推動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成為區域性的產權交易所,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
2.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創新。鼓勵商業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面向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建立促進科技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研究完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創業投資機構和商業銀行間的投貸聯動機制。支持開展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融資服務。支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鼓勵開展信用保險、科技保險等服務創新。建立健全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3.加快發展創業投資。搭建創業投資平臺,促進創業投資企業與創業者的深度交流。加大政府資金引導投入力度,吸引創業投資企業入駐。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依托“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赤子計劃”、“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等人才計劃,加快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基地,重點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2.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推動技術型創業者向現代企業家轉變,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大力促進職業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結合,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產業技術工人。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3.完善人才激勵與服務機制。完善人才激勵政策措施。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建立高端創新人才認定體系,完善高端人才的居住、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
(三)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1.鼓勵知識產權創造。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機制。完善產學研結合的知識產權合作創新機制,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知識產權創造激勵工作。加強對重點項目知識產權創造的支持,依法依規推動及時獲得授權。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出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中的主體地位。
2.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實施知識產權產業培育與功能強化工程。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建立資本市場與知識產權市場的對接機制。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形成功能完善的知識產權產業轉化服務鏈。發展以知識產權培訓、信息增值、中介服務等為基礎的知識產權高端服務業。
3.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知識產權協調管理機制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建立健全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審查制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完善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和維權援助工作機制。
4.推進產業知識產權戰略。加強重點產業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建立行業知識產權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培育壯大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企業。實施商標戰略,著力培育精品名牌。實施技術與標準相結合戰略,支持企業核心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和標準全球化。
六、加快建設“兩型”社會
緊抓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機遇,充分發揮東湖示范區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優勢,以創新機制體制為核心,推廣“兩型”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努力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典范。
(一)推廣“兩型”生產生活方式
1.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鼓勵企業使用中水和再生水。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內物料閉路循環和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大力發展靜脈產業,促進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快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機制和政策,建立統計評價指標體系。
2.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建立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健全項目準入制度。完善節能減排的投入機制和市場化機制,積極推廣清潔發展機制(CDM)、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市場化節能減排新機制。
3.積極倡導“兩型”生活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實施綠色交通、綠色照明、綠色建筑等一批示范工程,培養公眾綠色消費理念和習慣,鼓勵公眾更多選擇節能產品,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積極倡導企業綠色商務辦公,建設“碳中和社區”。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1.維護生態安全。嚴格保護水源保護地、生態涵養區、森林保護區。維持湖泊、濕地、河流、山林等重點區域的生態系統健康,保護生物棲息地。倡導文化生態旅游,注重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實現保護性開發。
2.加強污染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堅持開發建設、綠化、生態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驗收。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完善環保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三)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1.完善土地準入制度。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完善入園項目審核制度,建立項目準入指標體系,提高準入門檻。加強企業用地合同管理,明確企業用地建設規范與違約處置辦法。
2.創新土地集約利用方式。鼓勵發展孵化器、“加速器”、標準廠房等集約式開發建設模式。制定嚴格的企業用地和建筑物退出管理流程與實施辦法。加大建成區土地資源挖潛力度,綜合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土地資源向效益好、集約利用率高的企業流轉。
七、全面推進開放創新與合作
積極搭建國際化發展平臺,優化國際化發展環境,大力提升企業、中介機構的國際化發展水平,促進國際間、區域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全面推進東湖示范區的開放創新與合作。
(一)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1.促進企業國際化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銷售與生產網絡,開展對外投資,提高國際影響力。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商標國際注冊和海外維權。支持有資質的企業承擔國際工程項目。支持和引導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活動。鼓勵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機構吸納國外企業或組織,參加國際合作與交流。
2.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國際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開展國際并購,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加快發展激光、光通信、生物育種、生物質能、節能環保、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產業集群,培育千億規模的領軍企業,搶占全球技術和產業主導權。
3.提高中介組織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中介機構建立海外分支機構,開展國際業務,加強與國際同類機構合作,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
(二)搭建開放合作發展平臺
1.搭建國際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市場信息平臺,推動企業適應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運營等規則和模式。積極引進國際商務機構、商會協會、產業組織,搭建國際合作交流的橋梁和通道。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設立科研基地或聯合實驗室。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獨立研發機構和研發總部。
2.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大力發展研發服務外包,積極推進跨國技術貿易。打造“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暨論壇、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等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會展品牌。擴大與世界知名科技園區的合作與交流,與具有共同合作基礎的國際科技園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整合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重點圍繞光電子、生物等領域,建設國際創新園。
3.優化國際商務環境。營造國內外企業和創業者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改善國際商務發展的軟硬件條件,建設東湖綜合保稅區,加強與武漢新港、天河機場、鐵路中心口岸等口岸業務聯動,加快電子口岸實體平臺的上線運行。
(三)強化區域創新合作交流
1.加強與其他園區的合作和交流。推動東湖、中關村、上海張江示范區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多園多基地建設、產學研合作、中小企業發展、科技金融體系建設、人才引進、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的有效做法。積極開展與國內其他高新區的合作。
2.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按照“統一規劃、屬地管理、合作共贏”的原則,鼓勵和支持東湖示范區的創新要素向周邊擴散,聯動發展周邊區域,探索功能梯度布局、產業錯位發展的格局。
3.促進武漢城市圈分工合作。與周邊城市共建產業園區,加強產業分工與協作。促進城市圈內企業、科研機構研發合作,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層次,增強服務周邊城市的能力。
4.引領中部地區創新發展。探索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城鄉統籌新機制,探索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模式,為中部地區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示范。
八、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積極完善共建機制,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強化政策支撐,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開放、活躍、高效的發展環境,為東湖示范區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體制動力。
(一)完善共建機制
1.強化部際協調小組職能。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要加強全面指導,研究推進體制機制和政策先行先試,協調促進東湖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重大事項。
2.充分發揮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作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統籌規劃東湖示范區發展建設,研究解決東湖示范區發展的相關問題,協商國家有關部門落實各項專項改革工作,組織開展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點,不斷完善政策、法制環境。組織制訂《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條例》。
3.密切部省合作。部際協調小組相關部門與湖北省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共同推進東湖示范區建設。
(二)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項目,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著力營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環境。
2.完善行政監督、考核機制。推進東湖示范區管理機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以促進自主創新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建立科學的責任體系,推行行政問責制,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
3.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著力提高政務信息化水平,推進網上辦事。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
(三)加強城市建設管理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網等立體交通系統,加強市政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實施無線寬帶、智能交通、資源信息化管理等示范工程,提高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能力,打造智慧型園區。加快完善商務服務設施,完善城市生活配套。
2.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多樣化社會服務需求。大力改善社區環境,建設新型宜居社區。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鼓勵和支持民間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促進福利社會化。
(四)強化政策支撐
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及國有控股的院所轉制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東湖示范區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企業,以及其他科技創新企業積極開展股權獎勵、股權出售、股票期權和分紅激勵。
(五)培育區域創新文化
培育光谷文化,塑造光谷企業家精神,營造“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卓越”的氛圍。深化“光谷”品牌內涵,加強專業園區、產業集群和企業品牌建設,建立區域品牌架構;精心組織重大品牌策劃活動,積極開展境內外宣傳和推廣,提高“光谷”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六)加強組織實施
部際協調小組要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的指導,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湖北省和武漢市負責組織規劃綱要的具體實施,做好本規劃與其他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的協調、銜接工作;根據規劃綱要編制專項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社會公眾參與規劃綱要的實施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