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1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本規劃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十三五”時期國家脫貧攻堅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指導各地脫貧攻堅工作的行動指南,是各有關方面制定相關扶貧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
規劃范圍包括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片區縣、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面臨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成功解決了幾億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探索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出臺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至2015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億多人、貧困發生率降低11.5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大幅提升,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不安全等問題逐步緩解,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趨于縮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前,貧困問題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脫貧攻堅形勢復雜嚴峻。從貧困現狀看,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統稱貧困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現有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更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依靠常規舉措難以擺脫貧困狀況。從發展環境看,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大,地區經濟發展分化對縮小貧困地區與全國發展差距帶來新挑戰;貧困地區縣級財力薄弱,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依然明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產業發展活力不強,結構單一,環境約束趨緊,粗放式資源開發模式難以為繼;貧困人口就業渠道狹窄,轉移就業和增收難度大。實現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時間特別緊迫,任務特別艱巨。
“十三五”時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實施,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重大機遇,特別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確立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為舉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制度保障;各地區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積極行動、凝神聚氣、銳意進取,形成強大合力;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盼脫貧、謀發展的意愿強烈,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激發,脫貧攻堅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
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民族團結、邊疆穩固的重要保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行動,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長治久安,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第二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精準幫扶與區域整體開發有機結合,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根本保障,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作用,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大力推進實施一批脫貧攻堅工程,加快破解貧困地區區域發展瓶頸制約,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以“六個精準”統領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精確瞄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程,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堅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強化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責任,創新扶貧考評體系,加強脫貧成效考核。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壓實責任、強力推進。
——堅持統籌推進改革創新。脫貧攻堅工作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工作相銜接,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統籌,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穩步提高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能力,逐步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加強改革創新,不斷完善資金籌措、資源整合、利益聯結、監督考評等機制,形成有利于發揮各方面優勢、全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態脫貧有效途徑,推動扶貧開發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中得到更多實惠。
——堅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活力。堅持群眾主體地位,保障貧困人口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揚自強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實現光榮脫貧。
第三節 脫貧目標
到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稱“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專欄1 “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主要指標
指 標
2015年
2020年
屬性
數據來源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萬人)
5630①
實現脫貧
約束性
國務院扶貧辦
建檔立卡貧困村(萬個)
12.8
0
約束性
國務院扶貧辦
貧困縣(個)
832②
0
約束性
國務院扶貧辦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萬人)
—
981
約束性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務院扶貧辦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11.7
年均增速
高于全國
平均水平
預期性
國家統計局
貧困地區農村集中供水率(%)
75
≥83
預期性
水利部
建檔立卡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率(%)
—
近100
約束性
住房城鄉建設部、
國務院扶貧辦
貧困縣義務教育鞏固率(%)
90
93
預期性
教育部
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返)貧戶數(萬戶)
838.5
基本解決
預期性
國家衛生計生委
建檔立卡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萬元)
2
≥5
預期性
國務院扶貧辦
——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戶有穩定收入來源,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等設施水平明顯提高,特色產業基本形成,集體經濟有一定規模,社區管理能力不斷增強。
——貧困縣全部摘帽。縣域內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解決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第二章 產業發展脫貧
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產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每個貧困縣建成一批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每個貧困鄉、村形成特色拳頭產品,貧困人口勞動技能得到提升,貧困戶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穩定增加。
第一節 農林產業扶貧
優化發展種植業。糧食主產縣要大規模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鞏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非糧食主產縣要大力調整種植結構,重點發展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經濟效益好、市場潛力大的品種,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受益率高的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支持園藝作物標準化創建。適度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種植業。生態退化地區要堅持生態優先,發展低耗水、有利于生態環境恢復的特色作物種植,實現種地養地相結合。
積極發展養殖業。因地制宜在貧困地區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加強地方品種保護與利用,發展地方特色畜牧業。通過實施退牧還草等工程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提高飼草供給能力和質量,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堅持草畜平衡。積極推廣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農牧結合、糧草兼顧、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有序發展健康水產養殖業,加快池塘標準化改造,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工程,積極發展環保型養殖方式,打造區域特色水產生態養殖品牌。
大力發展林產業。結合國家生態建設工程,培育一批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特色林產業。因地制宜大力推進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竹藤、花卉等產業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示范基地,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著力提高木本油料生產加工水平,扶持發展以干鮮果品、竹藤、速生豐產林、松脂等為原料的林產品加工業。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地方擴大貧困地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實施區域,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引進、示范和推廣。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貧困地區縣域、重點鄉鎮和產業園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產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以及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跨區域農產品產銷銜接。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品牌特色農產品,促進供需結構升級。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
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壯大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林)場、股份制農(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發展產供直銷,鼓勵采取訂單幫扶模式對貧困戶開展定向幫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牲畜托養、土地經營權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從中直接受益。鼓勵貧困地區各類企業開展農業對外合作,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擴大農產品出口。推進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鼓勵組建聯合社。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向貧困地區傾斜。
加大農林技術推廣和培訓力度。強化貧困地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對地方特色動植物資源、優良品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支持農業科研機構、技術推廣機構建立互聯網信息幫扶平臺,向貧困戶免費傳授技術、提供信息。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擴大貧困地區培訓覆蓋面,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加大對脫貧致富帶頭人、駐村工作隊和大學生村官培養力度。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行農林技術培訓,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中至少有1名成員掌握1項實用技術。
專欄2 產業扶貧工程
(一)農林種養產業扶貧工程。
重點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糧油扶貧、園藝作物扶貧、畜牧業扶貧、水產扶貧、中草藥扶貧、林果扶貧、木本油料扶貧、林下經濟扶貧、林木種苗扶貧、花卉產業扶貧、竹產業扶貧等專項工程。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
支持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企業、合作社開展原料基地、農產品加工、營銷平臺等生產流通設施建設,鼓勵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園區,以發展勞動密集型項目為主,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三)貧困地區培訓工程。
重點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等專項工程。
第二節 旅游扶貧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開展貧困村旅游資源普查和旅游扶貧摸底調查,建立鄉村旅游扶貧工程重點村名錄。以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為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扶貧重點工程,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游客資源共享。安排貧困人口旅游服務能力培訓和就業。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依托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農事景觀及人文景觀等資源,積極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休閑農業和森林休閑健康養生產業。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強休閑農業聚集村、休閑農業園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培育扶持休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與旅游觀光、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農業項目。
積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的風景名勝區、特色小鎮,實施特色民族村鎮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發展工程。依托當地民族特色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并受益的傳統文化展示表演與體驗活動等鄉村文化旅游。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鼓勵民族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和產品生產銷售。堅持創意開發,推出具有地方特點的旅游商品和紀念品。支持農村貧困家庭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旅游產品。
專欄3 旅游扶貧工程
(一)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支持中西部地區重點景區、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風景名勝區和重點村鎮旅游集聚區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鄉村旅游經營戶實施改廚、改廁、改院落、整治周邊環境工程,支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中具備條件的6130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貧困村周邊10公里范圍內具備條件的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鄉村旅游產品建設工程。
鼓勵各類資本和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參與貧困村旅游開發。鼓勵開發建設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以及自駕露營、戶外運動和養老養生等鄉村旅游產品,培育1000家鄉村旅游創客基地,建成一批金牌農家樂、A級旅游景區、中國風情小鎮、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中國度假鄉村、中國精品民宿。
(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
在貧困地區扶持建設一批休閑農業聚集村、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休閑旅游合作社。認定推介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推介一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勵創建推介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逐步形成品牌體系。
(四)森林旅游扶貧工程。
推出一批森林旅游扶貧示范市、示范縣、示范景區,確定一批重點森林旅游地和特色旅游線路,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打造多元化旅游產品。
(五)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
鼓勵和支持農民將當地農副土特產品、手工藝品通過自駕車旅游渠道就地就近銷售,推出一批鄉村旅游優質農產品推薦名錄。到2020年,全國建設1000家“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示范基地”,支持在臨近的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立特色農產品銷售店。
(六)鄉村旅游扶貧培訓宣傳工程。
培養一批鄉村旅游扶貧培訓師。鼓勵各地設立一批鄉村旅游教學基地和實訓基地,對鄉村旅游重點村負責人、鄉村旅游帶頭人、從業人員等分類開展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技能培訓。2020年前,每年組織1000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開展鄉村旅游培訓。開展“鄉村旅游+互聯網”萬村千店扶貧專項行動,加大對貧困地區旅游線路、旅游產品、特色農產品等宣傳推介力度。組織開展鄉村旅游扶貧公益宣傳。鼓勵各地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
第三節 電商扶貧
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把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以建檔立卡貧困村為工作重點,提升貧困戶運用電子商務創業增收的能力。依托農村現有組織資源,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發揮大型電商企業孵化帶動作用,支持有意愿的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網上商店,鼓勵引導電商和電商平臺企業開辟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與合作社、種養大戶建立直采直供關系。加快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鼓勵郵政、供銷合作等系統在貧困鄉村建立和改造服務網點,引導電商平臺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加強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實施電商扶貧工程,逐步形成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服務網絡。對貧困戶通過電商平臺創業就業的,鼓勵地方政府和電商企業免費提供網店設計、推介服務和經營管理培訓,給予網絡資費補助和小額信貸支持。
改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加強交通、商貿流通、供銷合作、郵政等部門及大型電商、快遞企業信息網絡共享銜接,鼓勵多站合一、服務同網。加快推進適應電子商務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建設以及分等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制定和應用。
專欄4 電商扶貧工程
通過設備和物流補助、寬帶網絡優惠、冷鏈建設、培訓支持等方式實施電商扶貧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電商企業,對貧困村電商站、設備配置以及代辦物流快遞服務點等,給予適當補助和小額信貸支持;當地電信運營企業根據用戶需求負責寬帶入戶建設,鼓勵電信運營企業對貧困村網絡流量資費給予適當優惠;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建設一批生鮮冷鏈物流設施。
第四節 資產收益扶貧
組織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工作。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林)場與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分享經營收益。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集體所有的土地等資產資源使用權作價入股,形成集體股權并按比例量化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政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可折股量化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先保障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強化監督管理,確保持股貧困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享資產收益。創新水電、礦產資源開發占用農村集體土地的補償補助方式,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項目開展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通過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制度,并在貧困地區推廣,讓貧困人口分享資源開發收益。
專欄5 資產收益扶貧工程
(一)光伏扶貧工程。
在前期開展試點、光照條件較好的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光伏扶貧,保障280萬無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其他光照條件好的貧困地區可因地制宜推進實施。
(二)水庫移民脫貧工程。
完善地方水庫移民扶持基金分配制度,在避險解困、產業發展、技能培訓、教育衛生等方面向貧困水庫移民傾斜,探索實施水庫移民扶持基金對貧困水庫移民發展產業的直接補助、貸款貼息、擔保服務、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保費補助、資產收益扶貧等扶持政策。
(三)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
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全面實施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建設農村小水電扶貧裝機200萬千瓦,讓貧困地區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100萬貧困農戶每年穩定獲得小水電開發收益,助力貧困戶脫貧。
第五節 科技扶貧
促進科技成果向貧困地區轉移轉化。組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技術攻關,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關鍵技術問題。圍繞全產業鏈技術需求,加大貧困地區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開發、引進、集成、試驗、示范力度,鼓勵貧困縣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圍繞支柱產業轉化推廣5萬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成果。
提高貧困人口創新創業能力。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基本實現特派員對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發揮科技優勢,為貧困地區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大力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引導支持科技人員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創辦、領辦、協辦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加強鄉村科普工作,為貧困群眾提供線上線下、點對點、面對面的培訓。
加強貧困地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支持貧困地區建設一批“星創天地”、科技園區等科技創新載體。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園區在扶貧開發中的技術集中、要素聚集、應用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科技園區+貧困村+貧困戶”的方式帶動貧困人口脫貧。推動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貧困地區建設一批農村科技服務基地。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在貧困地區支持建設1000個以上農技協聯合會(聯合體)和10000個以上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第三章 轉移就業脫貧
加強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保障轉移就業貧困人口合法權益,開展勞務協作,推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促進已就業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和有序實現市民化、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未就業貧困人口實現轉移就業。
第一節 大力開展職業培訓
完善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針對貧困家庭中有轉移就業愿望勞動力、已轉移就業勞動力、新成長勞動力的特點和就業需求,開展差異化技能培訓。整合各部門各行業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通過農林技術培訓、訂單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互聯網+培訓”等方式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強對貧困家庭婦女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支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提高貧困家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精準度。深入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強對已外出務工貧困人口的崗位培訓。繼續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俗稱“兩后生”)、農民工免費職業培訓等專項行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第二節 促進穩定就業和轉移就業
加強對轉移就業貧困人口的公共服務。輸入地政府對已穩定就業的貧困人口予以政策支持,將符合條件的轉移人口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完善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中高考政策,保障其本人及隨遷家屬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支持輸入地政府吸納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和落戶。為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開展地區間勞務協作。建立健全勞務協作信息共享機制。輸出地政府與輸入地政府要加強勞務信息共享和勞務協作對接工作,全面落實轉移就業相關政策措施。輸出地政府要摸清摸準貧困家庭勞動力狀況和外出務工意愿,輸入地政府要協調提供就業信息和崗位,采取多種方式協助做好就業安置工作。對到東部地區或省內經濟發達地區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貧困家庭“兩后生”,培訓地政府要幫助有意愿的畢業生在當地就業。建立健全轉移就業工作考核機制。輸出地政府和輸入地政府要加強對務工人員的禁毒法制教育。
推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建立定向培訓就業機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訂單培訓。將貧困人口轉移就業與產業聚集園區建設、城鎮化建設相結合,鼓勵引導企業向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財政資金支持的企業或園區,應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就業,資金應與安置貧困人口就業任務相掛鉤。支持貧困戶自主創業,鼓勵發展居家就業等新業態,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專欄6 就業扶貧行動
(一)勞務協作對接行動。
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開展省際勞務協作,同時積極推動省內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縣開展勞務協作。圍繞實現精準對接、促進穩定就業的目標,通過開發崗位、勞務協作、技能培訓等措施,帶動一批未就業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幫助一批已就業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幫助一批貧困家庭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就讀技工院校畢業后實現技能就業。
(二)重點群體免費職業培訓行動。
組織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免費職業培訓。到2020年,力爭使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1次就業技能培訓;使具備一定創業條件或已創業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1次創業培訓。
(三)春潮行動。
到2020年,力爭使各類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1次相應的職業培訓,平均每年培訓800萬人左右,優先保障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培訓。
(四)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就業。
根據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就業情況,分類施策、精準服務。對已就業的,通過跟蹤服務、落實扶持政策,促進其穩定就業。對未就業的,通過健全勞務協作機制、開發就業崗位、強化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促進勞務輸出和就地就近就業。
(五)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行動。
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推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工作。到2020年,力爭使有創業要求和培訓愿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或已創業的貧困家庭農民工等人員,都能得到1次創業培訓。
(六)技能脫貧千校行動。
在全國組織千所省級重點以上的技工院校開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使每個有就讀技工院校意愿的貧困家庭應、往屆“兩后生”都能免費接受技工教育,使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職業培訓意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每年都能到技工院校接受至少1次免費職業培訓,對接受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貧困家庭學生(學員)推薦就業。加大政策支持,對接受技工教育的,落實助學金、免學費和對家庭給予補助的政策,制定并落實減免學生雜費、書本費和給予生活費補助的政策;對接受職業培訓的,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
第四章 易地搬遷脫貧
組織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確保搬遷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飲水安全、出行、用電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遷出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后續發展有門路、轉移就業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建檔立卡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第一節 精準識別搬遷對象
合理確定搬遷范圍和對象。以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識別認定結果為依據,以生活在自然條件嚴酷、生存環境惡劣、發展條件嚴重欠缺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對象,以省級政府批準的年度搬遷進度安排為主要參考,確定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規模和年度搬遷任務。
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基礎上,加強宣傳引導和組織動員,保障搬遷資金,確保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統籌規劃同步搬遷人口。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
不分頁顯示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