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玉才 ]——(2012-4-6) / 已閱23051次
一、社會控制和社會化
欲加強對少年犯罪問題的社會控制,則必須首先明確社會控制理論和社會化這兩個概念,以便把這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結合起來,進而運用于對少年犯罪的預防方面。
(一)社會控制理論簡述
1.什么是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是近代一種側重于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學理論。該理論主要整合自特拉維斯•赫西的“社會聯系理論”及華倫•C•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論”,是解釋人為什么不犯罪的一種理論,同時也是實用主義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
所謂“社會聯系理論”,是赫西在1969年最先提出的,他認為,人與動物的行為無異,都具有犯罪的傾向,因此,人需要“社會鍵”來減少犯罪的傾向。具體而言,“社會鍵”可分為四種:
(1)依附:即個人對父母、朋輩及學校的聯系。當個人對這些方面的依附程度較高時,就會受彼此共有的規范所約束,他們犯罪的機會便較少。
(2)奉獻:即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對事情所做出的承擔及努力。當個人的奉獻程度較高時,他們犯罪的機會便較少,因為他們已考慮到某些行為所引起的代價。
(3)參與:即個人對非違法行為在精力、時間等方面的投入。當個人投入于非違法行為的時間較多時,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知誘惑,也就會較少地去考慮和從事犯罪活動。
(4)信念:即社會公民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及道德標準。健全信念,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控制力,并減少犯罪的機會。
所謂“遏制理論”,是雷克利斯在1961年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及社會上存在不同的吸引力,會將人推向或拉向罪案。因此,需要加強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依靠社會控制來遏止個人的犯罪傾向。具體而言,內外在的吸引力和控制力可分為以下四種:
首先是內在和外在的兩種吸引力:內在的吸引力包括內在推力,如一切憤怒、沖動及憂慮等負面情緒的內在推力,這些內在推力會使人失去理智及判斷是非的能力。外在的吸引力包括歧視、貧窮及失業等外在推力,以及負面的朋輩影響、社會風氣等的外在拉力。
第三是內在控制力:內在自我控制包括自我形象、個人奮斗目標、不利環境的容忍程度及規范的內化。當以上項目的程度較高時,便可以有效阻止個人犯罪。
第四是外在控制力:外在控制主要體現為社會的規范和法律。完善的外在控制,能對個人設定一種限制。
綜合上述“社會控制理論”和“遏制理論”這兩種觀點,筆者認為,社會控制理論,是通過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并加以綜合應用,從而對社會公眾加以規范和限定,使之遠離犯罪實施的一種理論。
2.為什么要運用社會控制理論
當今,對于少年越軌行為和犯罪行為,社會大眾往往以年齡為標準,用“一刀切”的方式來進行評判,特別是在當前網絡空前發達的大環境中,一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其點擊率和對受眾眼球的吸引力,往往以點帶面、肆意夸大,將少年當中發生的個別現象當做群體普遍現象加以扭曲報道及解讀。 由于當前網絡的匿名性,人們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也比較趨向于快餐化、娛樂化和偏激化,可以說是感性判斷遠遠大于理性分析,如此不正常的言論甚至在一些時候形成了慣性,導致即使出現的是假新聞,同樣會在網上流行和達到盛傳的程度。
由于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當今少年正在受到遠比他們前輩當年更多的關注和評論,如果采用純感性的評價體系對于少年的行為進行評判,并且采取某些手段和措施進行干預,往往得到與實施者愿望相背的結果。 因此,我們需要一套相對理性和可靠的理論,以便對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環境、發生誘因、發生途徑和過程以及如何預防,進行全程的解釋和指導。顯然,社會控制理論經歷了時間和學術討論的考驗,可以被運用在對少年犯罪的研究和管控的各個方面。
3.社會控制理論對我們的幫助
筆者認為,社會控制理論對于我們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向我們揭示了犯罪是一種傾向,這種傾向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是可以被限制和約束的。社會控制理論否認了絕對完美和天生犯罪人的存在,有助于將所有人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進行看待和研究。
二是理性分析提出了一種較為合理的犯罪控制方式,根據該理論,犯罪的起因不再僅僅是個體的“一念之差”,而是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與個體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 “解鈴還須系鈴人”,社會控制理論把這些原因都考慮到了犯罪控制的范圍之內,擴展了研究視野。
(二)心理學上的社會化
1.什么是社會化
社會化不只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特定概念,其內容是極其廣泛和豐富的,人們社會生活所涉及的各個領域都存在著社會化的內容,例如政治社會化、民族社會化、法律社會化、道德社會化等等。
總共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