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浩 ]——(2007-1-11) / 已閱41929次
(6)附則。規定《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辦法》的生效、解釋、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適用等。
第二.水資源保護管理體系的設置原則
在水資源既是公共資源、其具有公共資源的一般屬性,又是流域資源、也具有流域的特殊屬性的認識基礎上,構建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效率原則。效率原則在許多國家都是評價政府活動及體制的合理性的重要標準之一,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機構的效率始終應作為設置體制的基本目標。而管理系統的專門化和管理體制的單一權力機構,有助于減少決策和辦事過程中的消耗,可以增長效率、克服無責任性和混亂性。如果將水資源保護管理權分散于多個政府部門或各區域性部門,不只是簡單的確定權力分工,為實質上是使機構之間具有了競爭性,這種競爭既有正面效應,如調動個部門的積極性,形成保護水資源的共同努力;也有負面效應,為鼓勵個部門利用一切可行的機會去追求短期利益提供了便利。因為,如果一個部門不這樣做,則其他部門便會這樣做。其結果是導致水資源這樣的公共資源的開發走到可悲的地步。當相關的方面包括了大量的權力重疊和交叉的小公共權力,而各個小的公共權力又只能夠規范幾個較小的與作用方面有關的權力的行為時,"公眾悲劇"就會在幾個較小權力的競爭中發生:而個較小的權力機構沉溺于權力的病態競爭,則無法去注意和實現該權力的真正目標,從而導致效率低下或不計效率,使公共權力變成否定性的負值游戲。因此,應充分認識"系統專門化才能增長效率"的意義,吸取過去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中普遍存在的因權力分散而導致的低效率的慘痛教訓,避免"公眾悲劇"和"非集權化的惡性循環"的發生。在此意義上,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的構建必須以效率作為基本目標,選擇通過加強大權力者或通過增加專門機構的決策能力、增加對專門化系統的組建、合并與強化的體制。具體而言,就是要真正賦予水資源保護機構以決策權、監督權、協調權和執行權,使其能夠擔負起統一管理的責任,保證管理的效率。
(2)、協調原則。水資源的公共性和對其使用方式的多元性決定了其資源保護管理的任務絕對不可能是單一機構就能完成的,必須有各相關部門的配合,而這種配合必須是協調的。協調是為了避免采取互不相容的政策,控制各機構的活動與決定,使大家步調一致地追求已確定的共同目標和目的。協調既要避免矛盾、又要解決矛盾,既有預防性、又有戰略性,既有程序性、又有實質性。在對水資源保護的管理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權力的交叉與分割,存在實際上的權力相對分散的多元化體制,也必然會出現分權與平衡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正確處理統一管理與分權的關系,在保證管理效率的前提下,確立合理解決矛盾的原則,建立廣泛的處理機構間權力沖突的機制。這種機制表現在法律上就是要明確各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與權限,明確各部門行使職權的法律程序和行為范圍,以協調各部門在長江水資源保護管理中的關系。在協調原則下,統一管理是基本目標,各部門在這一目標下分權與平衡:必要的權利交叉既有側重點又有勾通程序,適當的權力分割也不是互相推諉和扯皮的借口。統一管理機構與分管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是相互配合和依存的關系,它們各自均有明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競爭,而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管理目標各負其責。具體而言,水資源保護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管理體制中處于核心地位,水流域內的各區域性環境保護部門、水利管理部門以及漁政漁港管理部門、航道管理部門等均是協管部門,各部門應在法律賦予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管理;同時,還必須接受統一管理部門的宏觀調控,及時調整工作方向,避免因權力的競爭損害權力目標的實現。過去,正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水資源保護立法,才出現了管理上的種種混亂,現在要制定有關法規,當然首先要解決好管理體制的協調問題,確立各部門間的正常關系,以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3)、民主決策原則。水資源保護管理從一定意義上看就是對水資源這種公共資源的分配與控制。在對水資源供給的分配中,不僅需要有效,也需要公正、合理。使這種分配有益于實現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有益于實現社會的共同利益,即公眾的長遠利益。而集體決策、民主決策,便是應用正義與公平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合作與參與,需要有對決策過程的了解和提出批評的權利,更需要有參與和對決策進行修改的程序。因此,在功能性權力集中的同時,還必須建設決策性權力的協調合作機制,以使決策科學、公正、合理。保證合理、公正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存在于民主決策與功能權力集中的復合結構之中。多元的決策與集中的控制執行相結合才能構成"完善"的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為保障民主決策原則的實現,在水資源保護管理體制的構建中,就必須充分注意各管理機構、各管理相對人的民主權利,在法律上賦予他們相應的地位與權力,設置必要的程序,保證這些權力的實現。
五.參考文獻
1曲格平:《關注生態安全之二: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若干問題》,載《環境保護》2002年第7期
2肖風勁、歐陽華:《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指標和方法》,載《自然科學學報》第17卷第2期(2002年3月),第203頁。
3.王樹義 《水權制度研究》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12月
4.王蓉 《中國環境的法律制度的經濟學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3年6月1號
5.韓洪建 《水法學基礎》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12月1日
6.劉國濤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1號
7.劉青松 主編《環境保護法的概能》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六.作者:劉浩 liuhao9524@sina.com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