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人博 ]——(2011-12-22) / 已閱23771次
基于對這些問題的考量,Kirk Hanson先生提出了以倫理或價值引導企業行為的重要性,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體系,其中包括九個方面的具體措施。
第一,建立企業價值觀聲明。企業應聲明以此為信條,并在其中明確表明其對待員工、顧客等利益相關方的方式、其產品可靠性程度、顧客投訴處理機制、員工申訴機制、工資標準、崗位安全標準等。這樣盡管美國員工與中國員工受到的法律保護不同,但由于統一價值觀的確立,他們可以享受同樣的待遇。Kirk Hanson先生稱之為“價值的管理”。
第二,選擇認同企業價值觀并對此作出承諾的管理人員組成企業管理層。一個公司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該公司管理層的影響。沒有實際執行人的價值觀是空洞而無意義的。一個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不在乎一味降低行為標準的管理層將使企業價值觀聲明無異于一紙空文。
第三,加強公司內部交流,統一價值觀認同。一個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可能開遍世界各地,美國的總公司和印度尼西亞的子公司可能對企業價值觀的理解不同,同一個公司內部的管理團隊和銷售團隊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管理團隊需要創造機會加強彼此溝通,形成統一價值觀。
第四,制定合規法則或準則。該準則須符合法律要求。
第五,對所有員工進行價值觀培訓。
第六,創造進一步推動價值觀的制度。主要包括企業對倫理或價值觀的承諾。在該制度下,企業的一切行動,比如建立新工廠等,都需要把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投入列入預算。
第七,對倫理風險進行進一步評估。
第八,創建出現困難問題不易作出決策時對員工的輔助機制。
第九,對企業價值觀進行每三年一次的更新,并將更新內容向企業員工進行推廣。這一點在管理團隊組成發生變化時尤為重要。
在演講的最后,Kirk Hanson先生又一次強調了以倫理道德或價值觀治理企業的重要性。Kirk Hanson先生說,“企業對價值觀或者倫理道德的承諾,無論是對企業,尤其是對跨國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做的,不能僅僅停留在追求行為合法上。但是中國的企業,還有一些美國的企業,他們采取的戰略,還僅僅停留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曾面上。這樣的做法,終將會把他們帶進死胡同。而公眾對他們的滿意度也會越來越低。這是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展的!
從理論角度分析法律與倫理的關系
——王軍教授的主題發言
研討會臨近尾聲,王軍教授縱觀全局,回溯本源,從理論角度分析了法律與倫理的關系。
王軍教授認為,法律與倫理是不同的社會治理方法。就此而言,對比東西方國家,至少在傳統上,西方國家更重法律,而東方國家至少在傳統上更重倫理。
為闡明這個觀點,王軍教授通過舉例,對比了中國與美國侵權法上的區別。王軍教授回憶了他作為專家參與我國侵權行為法立法的過程。該法起草時曾有人建議,將英美法上“侵入他人土地”(trespass on land)的有關規則吸收到我國侵權法中,但在進一步討論時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如果將不小心進入他人土地作為一個侵權法上的問題,且規定相應的懲罰措施,會將人們彼此間的關系變得緊張,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氛圍將不復存在。最后該專家主張得到了采納。王軍教授就此評論說:現在回想起來,這位專家的觀點是正確的。在中國,這樣的法律留白在中國并不會產生嚴重問題,是可以在倫理的范圍內進行調整的;其社會效果可能會比用法律調整更好。相比之下,在注重法律治理的美國則不然,進入他人土地本身就是一種侵權行為。在那里,人的行為的對錯與否更多地要靠法律來評判。
接著王軍教授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國家對法律與倫理的不同側重。在單一民族構成的社會,倫理的作用一般非會更加重要,比如法國、德國和日本,也包括雖有多民族但以漢族為主的中國。而美國則不同。今天的美國人是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的,他們沒有共同的祖先,沒有共同的文化傳承,無法依靠一種共同的倫理規范去治理國家,故他們非常注重法律的治理。
關于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社會的法律治理與倫理治理哪一個更為重要,王軍教授認為:基于兩個原因,法律治理無疑更加重要,當然,理論治理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商業投資要求有確定的結果。這必須通過法律來保障。舉例來說,一個跨國公司在一個國家施行企業并購,可能會成為非法的壟斷行為。因此,明確的法律規定成為商人投資的前提。第二,在當今的國際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對行為后果的確定性有著高度的要求。人們來自四面八方,沒有共同的文化倫理傳承,法律便成為基本的行為準則。
總共4頁 [1] [2] [3] 4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