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1980
- 書名:社會主義建設辯證法研究
- 作者:常紹舜
- 出版社:中國檢察
- 出版時間:2005年9月
- 入庫時間:0:00:00
- 定價:25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及其辯證關系/1
一、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的含義/1
二、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的辯證關系/8
三、我國在物質生活條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15
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及其辯證關系/19
一、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含義/19
二、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27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辯證關系/36
一、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義/36
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39
穩定、改革、發展及其辯證關系/54
一、穩定的本質及其社會功能/54
二、改革的本質及其社會功能/58
三、發展的本質及其社會功能/64
國家、集體、個人及其辯證關系/74
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問題的由來/74
二、改革開放前在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關系問題上的
得失/77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
關系/82
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實踐、科學實驗及其辯證
關系/94
一、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實踐、科學實驗及其基本特征/94
二、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實踐、科學實驗的辯證關系/102
三、對我國三大實踐關系的評述和建議/106
黨、政、企及其辯證關系/108
一、黨與政府的關系/109
二、黨與企業的關系/114
三、政府與企業的關系/119
四、當前黨、政、企三者之間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
決途徑/125
教育、科技、經濟及其辯證關系/132
教育、科技和經濟的基本概念/132
教育、科技與經濟的辯證關系/138
教育、科技和經濟的一體化/146
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150
科學、技術、生產及其辯證關系/152
一、科學、技術與生產的內涵/152
二、科學技術的一體化/160
三、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163
四、我國科學、技術與生產關系的現狀/168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其
辯證關系/171
一、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其相關因素的基本認識/171
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驅動/175
三、制度創新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條件/179
四、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互動/182
五、我國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
實證分析/187
六、結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的統一/191
知識經濟、.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及其辯證
關系/1 93
一、對知識經濟與產業結構演變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認
識/1 93
二、知識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200
三、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205
四、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207
五、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帶動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
結構調整/210
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及其辯證關系/214
一、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般分析/214
二、辯證看待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關系/222
三、混合所有制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
種制度創新/228
公平、效率、制度及其辯證關系/233
一、公平、效率和制度的內涵/233
二、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及抉擇/239
三、公平、效率和制度的辯證關系/244
竭速度、效益、機制及其辯證關系/252
一、速度、效益和機制的內涵/252
二、速度和效益的辯證關系/256
三、速度、效益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辯證關系/262
人大、政協、政府及其辯證關系/268
一、人大、政協與政府的概念和基本職能/268
二、人大、政協、政府之間的橫向關系/274
三、人大、政協、政府的縱向關系/277
法治、德治與心治的辯證關系/287
法治的基本內容及意義/287
德治的基本內容及意義/291
心治的基本內容及意義/296
法治、德治與心治的辯證關系/301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及其辯證關系/305
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提出及實踐/305
二、“一國兩制”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體現/310
三、“一國兩制”是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的
有機結合/314
獨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對霸權及其辯證
關系/323
一、獨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對霸權是中國外交的
基本原則/323
二、獨立自主是平等交往的基本保證/326
三、平等交往是獨立自主的邏輯延伸/328
四、反對霸權是實現獨立自主、平等交往的必然要求/330
五、獨立自主、平等交往、反對霸權三者間辯證關
系的特點/333
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及其辯證
關系/338
一、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現代文化范疇解析/338
二、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現代文化的辯證關系/339
三、文化的整合和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使命/351
“三個代表”及其辯證關系/355
一、“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含義/355
二、“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含義/359
三、“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含義/363
四、“三個代表”的辯證關系/367
五、“三個代表”理論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370
共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