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四大重點話題:
· 中國刑法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 檢察機關的新定位與新職能
· 西方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
· 中國法學青年學者的引證情況研究
更多亮點:
本期卷首語由著名法學家張晉藩教授題寫,題為《以史為鑒 可知興替》。五千年中華法文化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思維,作者梳理了自戰國至清代的監察思想、監察制度及監察法,提出以供借鑒的五點價值,或許對我國當下監察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對話
立法、司法與學術——中國刑法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1997年3月14日,新《刑法》頒行,199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整整二十年。值此現行刑法頒行二十年周年之際,我們特別邀請中國著名刑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張明楷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陳興良教授和車浩副教授,來到“中法評會客廳”,對話中國刑法,就中國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法理論的發展與變遷進行回顧、總結和展望。
這是中國刑法學界一次難得的“思想盛宴”,對話時長近六個小時!三位刑法學者學術經歷有別,各自學有專長,觀點既有共識,也有交鋒,對談中思想碰撞的火花隨處可見。本期“對話”特別整理對談完整版,內容精彩,以饗讀者!
六小時“思想盛宴”,刑法學大咖巔峰對談!
專論
檢察機關的新定位與新職能
國家啟動監察委制度改革對我國檢察制度,尤其是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極大沖擊。人們普遍提出疑問:失去了職務犯罪偵查權的檢察機關,究竟如何針對公職人員行使法律監督權呢?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是對傳統民事審判和行政審判監督方式的重大發展,也是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實施法律監督的新途徑。在此背景下,我國檢察制度的發展迎來新的挑戰和契機。本期專論特邀五位學者,分別從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憲法定位、民事公益訴訟職能、行政公益訴訟職能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探討新形勢下檢察機關的新定位和新職能,既關注各項改革的實際效果,又對其進行理論上的反思,力求為我國檢察體制的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
樊崇義教授針對檢察機關所面臨的契機和挑戰,十分全面而又深入地論述了檢察機關深化法律監督發展的四個面向:堅持檢察機關是專門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不動搖;實現與監察委改革平穩銜接;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向縱深拓展;強化審判中心改革與偵查監督。
陳瑞華教授認為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推進,檢察機關的職能定位問題亟待解決,并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職能變革、抗訴職能重構、司法審查職能擴展、刑事訴訟監督職能轉型四個方面法律職能的重新定位進行深入論述。
秦前紅教授認為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受到憲制結構變革、檢察院職權措施變更和社會功能變遷三大因素影響。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定位不僅契合我國一元憲制結構,也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應堅持此項憲法定位不動搖。
王亞新教授對于民事公益訴訟的提起、民商事審判和執行活動的監督,就檢察機關強化或提升其民事職能的意義、路徑方法等進行了討論與分析。作者認為對檢察機關應當主動把握轉換的方向,對民事職能進行重新定位,將工作重心向民事領域傾斜。
沈巋教授從請求權和政治責任的原理,對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過程中的權利(力)、責任,進行新的定義,同時提出檢察行政公益訴訟不是唯一的行政公益訴訟模式,“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勢必與之相得益彰。
思想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李秀清教授,撰文《敘事•話語•觀念:論19世紀西人筆下的殺女嬰問題》。本文梳理了19世紀來華西人在三種重要英文漢學期刊(即《印中搜聞》、《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以及相關著述中有關殺女嬰現象的記述,指出這些敘事中不乏矛盾。其中,殺女嬰在中國的發生,是偶爾還是盛行,是屬于一般陋俗還是本源于中國人殘忍的本性,是最主要的爭議,對此,有正否兩派觀點。19世紀的歷史背景決定了歐美人所需要的是中國盛行殺女嬰、殺女嬰不受道德譴責和法律懲罰、若以女性地位來衡量中國就是野蠻落后等知識,它們也是主導性話語,由此所形成的負面中國觀的影響,不只是屬于歷史,也延續流傳至今,應當正視。
北京大學法學院徐愛國教授,撰文《孟德斯鳩論中華帝國法律之白描》。對孟德斯鳩關于中華帝國法律精神的思考進行了白描和歸納,認為孟德斯鳩以理性主義的態度和比較社會學的方法解析了中華帝國的法律精神:中華帝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但是崇尚禮儀道德又使中華帝國帶有貴族制和共和制的色彩;地廣、炎熱、平原、人口眾多,按照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論,中華帝國適宜專制制度。嚴復翻譯了《論法的精神》,命名為《法意》,梁啟超則專文介紹孟德斯鳩。從那個時候開始,孟德斯鳩的理論成為中國近代啟蒙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吳玉章研究員,撰文《昂格爾的“中國問題”》,著重闡述和分析了羅貝托•昂格爾在他的重要著作《現代社會中的法律》中所特別提出的中國問題,該問題大致即“古代中國為什么沒有走上法治道路”?筆者認為,第一,討論昂格爾的中國問題還是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于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認識。第二,昂格爾的中國問題究竟是不是古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真實問題,還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高全喜教授,撰寫《古德諾論中國憲制再思考》。作者以中國立憲史的視野,考察和評議來華顧問古德諾的憲制思想,認為他是一位現代的立憲主義憲法學家,主張中國實施憲政共和體制,其中立憲是關鍵,古德諾受聘來中國的精力和思考即聚焦于袁世凱的《中華民國約法》。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婧,撰寫《培養中國的社會工程師——評龐德的中國法律教育改革建議》。羅斯科•龐德于1946—1948年受聘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與教育部顧問,以法律教育為抓手對中國法制提出了全面的改革建議。作者認為,龐德的中國法律教育改革建議是踐行他的社會學法理學的必然結果,龐德提出發展中國的法律教育,就是要為中國培養社會工程師。從比較法的視角出發,一方面,龐德站在相對客觀的世界主義立場上,認為中國應該堅持已經繼受的民法法系傳統,立足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適用繼受自西方的法典;另一方面,對于經典普通法傳統的智識忠誠讓龐德的改革建議最終依然指向了以司法為中心的普通法模式。
《現代法學》副主編董彥斌的《韋伯對中國古代法的“摸龍”》一文以如何認識或重思中國古代法為問題意識,對韋伯關于中國古代法的“摸龍”做了闡述。作者提出了“大古代法”和“小古代法”兩個概念的分類,并從這兩個角度分析韋伯對中國古代法一些“粗線條而敏銳”的認識,同時作者在論述中也闡述了自己對于中國古代法的思考和看法。
影像
本期影像欄目文圖資料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提供,以“昭昭千載——碑石上的法律”為題,展示古代法律碑刻的前世今生,以及“刻石紀法”上千年的發展和積淀。
觀察
本期新設“觀察”欄目,對中國當下的法律評注和法學研究現狀進行觀察分析和實證研究。
清華大學法學院韓世遠教授的《法律評注在中國》一文,以中國法律評注為主要考察對象,既考察了中國法律注釋文化的歷史淵源,又重點分析當代中國法律釋義書的現狀與不足,并揭示中國法律評注的未來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法學院侯猛副教授撰寫《中國法學的實力格局——以青年學者的引證情況為分析文本》,以主要青年法學學者所寫文章的引證情況為分析文本,考察中國法學的實力格局,觀察角度多元、新穎,在不同層面對當下學者法學研究的實力水平進行觀察分析。
策略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卞朝永的《司法體制改革視野下檢察機關層級考核改革的思考》一文,在分析檢察機關層級考核的本質、存在的法理和現實性基礎,以及改革必要性等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對其功能發揮、與當下正在推行檢察改革契合度、改革的價值向度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析,提出了相應的方案設計。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于曉虹副教授,撰寫《“去地方化”與“去行政化”的博弈與平衡——2014年以來法檢人財物省級統管改革再審視》,作者在系統整理2014年以來法檢系統人財物省級統管改革地方實踐的基礎上,歸納了人事統管與財物統管的基本模式與地方差異,剖析了法檢人財物統管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認為,要進一步推動人財物省級統管改革,必須妥善處理好貫穿始終的“去地方化”與“去行政化”的張力,依托中央去地方化的決心,配合一系列去行政化的司改舉措,讓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回歸司法規律。
中央黨校政法部憲法行政法教研室劉素華副教授,撰寫《論公民食物權與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重構》。該文認為食物權作為基本人權,應強調國家承擔保障義務,需要政府在排除饑餓和不利營養循環的前提下,確立食物安全準則,完善食物權的法律規范和國家義務規范,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針對當前我國頻繁發生的損害公民食物權的公共利益問題,需要重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